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3|回复: 0

[哲史艺丛] 武举能当什么官?录取名额比文科举还少的武乡试,都考什么内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16 03:46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武举能当什么官?录取名额比文科举还少的武乡试,都考什么内容?

 音乐传真 历史D学堂  2022-08-13 10:40 Posted on 广东

IMG_9680.JPG

作者:音乐传真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3200 字
阅 读 需 要 10 分

 
说到科举,大家印象一般都是寒窗苦读、后花园落难公子中状元、范进中举之类,这当然没错,但它只是文科举,其实还有一个武科举古代也同期举行,它考什么?考上了能做什么官?

我们知道科举始于隋朝,是统治者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最好形式,但选拔的只是文官,所谓有文事必有武备,如何公正地选拔武官呢,后来就推出了一个武科举,创于唐武则天时期,比文科举晚了一百年,因为那时已有“重文轻武”思想,所以武举虽有却不受重视,时断时续,到了元干脆被废,明朝才恢复。

而清代由于科举全面成熟发达,政府重视,民间认同,连带武举也沾光迎来春天!与文举同年举行,也分童试、乡试、会试(含会试+殿试)三个层级,各级考中的功名分别是“武秀才”、“武举人”、“武进士”,全国一般也三年出一个“武状元”!所以我们讲武举也以清为主。



IMG_9681.JPG
上图_  清朝 武进士



  • 武举的乡试考什么?


清代武举虽然考试时间,层级与文举大致一样,但内容、形式却完全不同!文举的考生不过以四书五经为基础,在一间间狭小的号舍里绞尽脑汁做文章罢了,武举就复杂多了,具体到每个层级倒都差不多,我们就以武乡试来说说吧。



IMG_9682.JPG
IMG_9683.JPG
图_  清朝科举考试的“号房” 



乡试属于武举第二层级,是省一级考试,由全省已通过第一级武童试,考取了初级功名“武秀才”(还有武监生等其他符合条件的考生)参加,与文科一样三年才举行一次,以子、午、卯、酉年为“正科”,省城举行,遇到皇帝登基,太后万寿之类的国家庆典当年还可加开一次“恩科”,只是文举在8月举行,武举则是10月(此处时间都是农历)。

武乡试具体分内场和外场两大部分,内场本来也是做文章,以官方认定的《武经七书》(即《孙子》《吴子》《司马法》《尉缭子》《李靖问对》《姜太公六韬》《黄石公三略》七部著名兵书)为基础考策论,检验考生的军事理论水平,无奈这些膀大腰圆的考生文笔不通,常闹笑话,又因最终录取成绩以外场为主,内场不受重视,后来直接改为默写一段武经即可,所以内场形同虚设,流为形式。



IMG_9684.JPG
上图_  内场考试只默写一段武经



外场是重点,热闹好看!有点类似现代竞技运动会。但首先要澄清一个误区:外场考试不是比武,周星驰《武状元苏乞儿》夸张了,什么南拳北腿,太极拳、八卦掌都不考,也不是武林高手打擂台,更不是如《说岳全传》里讲的岳飞考武状元跃马弯枪枪挑小梁王,那是杜撰。具体来说考试内容还是比较贴近实战的,那么考什么呢?

分为两场,第一场考骑射,当初八旗劲旅以此得天下,所以特重视。具体是在离马道30步左右的地方放置三个靶子,各距三十五步,每个靶子高五尺,用芦席内包芦苇外罩红布,圆柱形一人合抱那么粗,考生在约200步长的马道上策马奔腾三次,每次射三箭,共发9箭,中2箭(也有要求中3箭、4箭的,各时期规定时有变化)为合格,进入下一场考试,少于2箭只能打包回家。



IMG_9685.JPG
上图_  骑射合格需发9箭中2箭



清中期开始为了考核对低处目标的打击能力又加射一“球”,就是在一个一尺多高三尺见方的土墩上放一个直径二尺外包皮革(或毡条)的圆球,考生用扁平箭头的箭支策马射击此球,如果只射中圆球而球不滚落也不算成功,只有将圆球射下土墩才算合格。这样到了乾隆25年(1760年)形成定制:树立三大靶,每人跑马两回,共射6箭,再射“球”1箭,计7箭,中3箭合格,否则淘汰!



IMG_9686.JPG
上图_  射球



合格者进入第二场,再分两部分!

首先步射,考生像奥运射箭选手一样立姿射箭,靶子高7尺宽5尺,距离80步,后改50步、再改30步,射6箭中2箭为合格,否则淘汰。



IMG_9687.JPG
上图_  步射,6箭中2箭为合格



通过者进入第二部分——“技勇”考试,又包括三项。

首试开硬弓,需开满三次,弓分三个档次选择:8、10、12个力,当然超出12个力以上更好,但一般来说18个力的弓就是极限了,为了禁止考生因炫耀武力而硬拉弓损伤身体,一般以15个力为限,当然这也是神力了。

可能有读者会问:清代的弓8个力是多少?给大家一个直观印象:就是你必须能单手拎起现在近100斤的重物才可以开8个力的弓,你可以吗?



IMG_9688.JPG
图_  开硬



然后是舞大刀,大家都知道,关二哥的青龙偃月刀重达82斤,倒拔垂杨柳的水浒好汉花和尚鲁智深的水磨禅杖62斤,这都是神力了,但您知道武举的大刀有多重吗?也分三档:最低80斤,二档100斤,一档足足120斤!要知道清代1斤约等于现在1.2市斤,所以这个120斤十足真金啊!而且要求考生不但拿得起,还要前后舞动,舞出刀花才算合格,厉害!服了!



IMG_9689.JPG
上图_  舞大刀



第三项举大石,不像我们现在的杠铃那么好发力,它是一块长方形大石块,两侧有孔来提取,也分三档:200斤、250斤、300斤!考生举起大石至少要离地一尺过膝、也有严格要求到胸部,并且把石块底部亮出来称为“照印”才算成功。300斤的大石啊,绝对大力士!



IMG_9690.JPG
上图_ 举大石 



注意!三项都完成如果成绩全是第三档,即开弓8个力,舞刀80斤,举石200斤也一样淘汰!必须有一项成绩在第二档以上才行,为了大家能够一目了然笔者列表如下:



IMG_9691.JPG
上图武乡试外场考试一览表
 
IMG_9692.JPG
上图_  技勇



外场全部过关才能入内场(算第三场)默写武经,至此武乡试结束。

最终录取总成绩以外场的“双好”、“单好”为主,就是如果外场骑射、步射全中则算一个 “单好”,技勇测试的弓刀石三项全部拿到第一档成绩也是一个 “单好”,两个“单好”全有自然就是“双好”了,这样的考生绝对出类拔萃,录取定局。武乡试录取名额比文举还少,一般一省也就几十名,“双好”录取以外差额一般由“单好”补充。

另外有人可能会问:如果有多名考生成绩都是“双好”怎么排定名次呢?谁是“武解元”(乡试全省第一称“解元”)呢?这个我也想过,一般相关历史资料都是只讲科举制度规定,不讲细节,还真没答案,后来我发现当时外国人在华办的英文刊物《澳门杂录》里也提到同样问题,看来老外也好奇。

答案是:拼颜值!

主考官(武乡试主考由一省最高长官总督或巡抚担任,因为他们是文官,还会抽调一名全省绿营最高武官提督或总兵协助)可能喜欢相貌伟岸,有将帅之风的须眉大汉,当然也可能喜欢玉树临风,丰神俊朗的小白脸,全靠运气了。还可能拼爹!官宦子弟肯定占便宜,那是不消说的。

 

IMG_9693.JPG
IMG_9694.JPG
上图_  清代福建省一次武乡试题名录,录取57名


 
  • 武举能当什么官?


清代武举和文举一样也要到了第三层级,即全国武举人一起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武会试,取中再殿试中了“武进士”才能直接做官。

武殿试一甲一名武状元授职参将(清代武官级别与文官相同也分九品,每品又有正、从,从最高的正一品,直到最低的从九品共九品十八级,参将是正三品,约相当于现在部队正团级),一甲二名武榜眼授游击(从三品)、一甲三名武探花授都司(正四品),二甲进士均授守备(正五品,约相当于营长),三甲进士均授署理守备(代理营长)。



IMG_9695.JPG
图_  清嘉庆元年(1796年)丙辰恩科武状元广东潮州黄仁勇故居



后来武状元又改授职为一等侍卫(也是正三品),榜眼、探花授二等侍卫(正四品),二甲进士选10人授三等侍卫(正五品),三甲进士选16人授蓝翎侍卫(正六品),其余以守备选用。侍卫虽然品级不算太高,但属于天子近臣,提拔机会多,权臣和珅当年就是从侍卫发达起来的。

会试落第的武举人也有机会做官,他们可以到兵部进行拣选或者要求到军营实习效力,三年后考核选拔官职为营千总(正六品)、卫千总(从六品)或把总(正七品)。



IMG_9696.JPG
上图_  和珅当年也是侍卫



由此可见,武进士可直接授予中级武官,武举人也有机会获得中低级官职,武秀才就只是一个社会地位,但也是地方绅士,在清末小说《官场现形记》第15回就讲到地方百姓控告官军以剿匪为名烧杀抢掠,领头的就是两名武秀才,可见他们在地方也是一号人物!

参考资料:
[1] 《中国科举制度通史清代卷》 李世愉 胡平
[2] 《中国绅士研究》 张仲礼
[3] 《科举史话》 王道成
[4]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 商衍鎏
[5] 《官场现形记》 李宝嘉


....................EN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30 04:42 AM , Processed in 0.03841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