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光熙元年十一月十七日(公元307年1月8日),洛阳显阳殿。
晋惠帝司马衷迎来了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夜晚。
这天夜里,他吃下了人生最后一顿夜宵——麦饼,随后便痛苦地倒卧床上,四肢抽搐,一番折腾后咽气,享年48岁。
作为历史上最出名的愚蠢帝王,晋惠帝生前是宗室内斗的“工具人”。
此时,“八王之乱”已接近尾声,东海王司马越成了最后的胜利者。晋惠帝的暴毙,历史将嫌疑人的矛头指向了这名胜利者。
但无论晋惠帝死于何人之手,对于苟活了近半个世纪的他,已然不重要了。
崩,或许才是这个帝王最好的人生归属。
▲身处两晋,死生无常。图源:影视剧照
这出悲剧,源自晋惠帝的祖父、晋太祖司马昭。
司马昭活着的时候,没有一天做皇帝的命,但他却给司马氏后世子孙奠定了代魏称帝的基业。他的儿子、晋武帝司马炎于咸熙二年十二月(266年2月),践祚称帝,建立西晋王朝。此时,距离司马昭去世不过5个月时间。
然而,对于司马昭来说,司马炎一开始并不是他瞩意的继承人人选。
比起司马炎,司马昭更喜欢次子司马攸。尽管此时司马攸已被过继给伯父司马师为嗣,从宗法角度上断绝了继承司马昭衣钵的可能性,但在血浓于水的观念影响下,司马昭还是尤爱司马攸。
史载,司马攸“字大猷,少而岐嶷。及长,清和平允,亲贤好施,爱经籍,能属文,善尺牍,为世所楷。才望出武帝之右,宣帝(司马懿)每器之。”可见,司马攸不仅令父亲司马昭刮目相看,就连一向沉稳有谋的宗族大家长司马懿也对其颇为爱重。
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昭只要见到司马攸,就说我现在的位置,是给你准备的!
父亲的偏爱,严重影响了司马炎的晋升之路。他担心,哪天司马昭真去世了,自己这个所谓的“晋世子”,估计就做到头了。
然而,司马炎虽不讨父亲欢心,那些替司马家篡夺江山的功臣们,却不想换领导。
太尉何曾乃晋室元勋,早年便投靠了司马家。当察觉到老领导司马昭有换人的想法时,他当即表示:“中抚军(司马炎)聪明神武,有超世之才。”
何曾夸司马炎显然有些用力过猛,但司马昭深知,即便司马炎并不具备“聪明神武”的条件,废长立幼、与众大臣为敌,也是不可取的。最终,在克服情感阻碍后,司马昭还是按既定方针完成了传位。
危险暂除,但司马炎称帝后,司马攸的威望却有增无减。
当时,西晋草创,人手不足,司马攸很能替哥哥分担。史载,司马攸“总统军事,抚宁内外,莫不景附焉”。崇高的声望,使其再一次获得了挑战皇权的机会。
咸宁二年(276年),司马炎曾生过一场重病。朝廷重臣商量了一番,共推司马攸继承司马氏遗志,主治江山。更要命的是,当初曾力主司马炎登基的辅佐大臣贾充,居然把长女贾荃嫁给司马攸当正妃。
尽管事后贾充受到了惩处,并逐渐被排挤出权力中心,但晋武帝司马炎更坚定了自己未来要立嫡立长之心。
司马炎与原配杨皇后膝下仅有三名皇子,长子司马轨早夭,次子司马衷自然成了兄弟里的“老大哥”,于是顺理成章坐上晋朝第一任太子宝座。
可是,朝臣们对司马衷的评价却是“纯质,不能亲政事”。
也就是说,司马衷为人天真、鲁钝,智商完全不足以应对朝堂上尔虞我诈的派系斗争。
这一评价,对于经历了曹魏兴衰的司马炎而言,简直是晴天霹雳。
▲唐代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司马炎形象。图源:网络
为了王朝的将来与儿子的幸福,司马炎在立嫡立长的问题上有过动摇。
除了司马衷,司马炎与杨皇后还生有三子司马柬。
史载,司马柬“性仁讷,无机辩之誉”,但为人“沈敏有识量”。就是说,性格仁厚内向,嘴也比较笨,不善言辞,但沉稳机敏,有见识和器量。总之,在智商层面,司马柬比哥哥司马衷强多了。
司马炎便跟杨皇后商量废太子之事,不料却引起杨皇后的强烈反对。
作为一位母亲,手心手背都是肉。而母爱的自然流露,或许是把更多支持倾向较为弱势的那个儿子。因此,杨皇后直言:“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
尽管司马炎晚年喜欢“羊车望幸”,但此刻却不敢轻易违背杨皇后的意思。
杨皇后当即表示,是时候给司马衷纳太子妃了。
她认为,太子妃的家族如若势强,未来必能在政务上帮太子一把,让傻儿子独享傻福。
起初,司马炎为儿子相中了重臣卫瓘的女儿。他的理由是“卫氏种贤而多子,美而长白”,而卫瓘的孙子卫玠更是与潘安齐名的晋朝美男子。
但司马炎没想到,娶个漂亮的儿媳妇也有阻力。
杨皇后不同意丈夫的决定,始终坚持选贾充的女儿。
因为贾充是司马家的忠臣,在朝廷素有威望,当年刺杀曹魏高贵乡公曹髦的凶手成济就是他的手下。无论何时,贾充都只会和司马氏休戚与共,所以他的女儿如若成为太子妃,必然时刻维护丈夫的地位。
帝、后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贾充的背后,是与司马炎紧密联系的近臣集团。听闻皇后有意遴选老领导的女儿做儿媳,贾充的死党们便开始运作起来。
最终,司马炎松了口。
贾家还有两个女儿待字闺中——贾南风和贾午,大的那个风闻“黑丑矮”,小的即便矮小,至少面容姣好,配司马衷也算凑合。
但历史永远喜欢给司马炎制造误会。
在专人的安排下,贾午因“短小未胜衣”,提前退出了太子司马衷的纳妃典礼。贾充顺势又将贾南风推了出去。如此一来,贾南风就成了众望所归的太子妃了。
司马炎看到这样的结果,也无可奈何,只能顺叹天意。
泰始八年(272年),贾南风被正式册封为太子妃。
▲被严重美化的贾南风形象。图源:影视剧照
太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病逝。太子司马衷成为晋朝第二任皇帝,史称晋惠帝。
临终前,司马炎依旧担心鲁钝的司马衷无法应对朝堂上那群“老油条”,便找来了自己的叔父、汝南王司马亮和老丈人杨骏,要他们共同担纲辅政大臣,竭力辅佐新君。
没想到,一个皇亲宗室,一个太子外家,看上去能有效维护权力平衡的组合,却在司马炎刚咽气时就坍塌了。
而出手破坏这种平衡的,正是司马炎十分信任的老丈人杨骏。
杨骏素无威望,又为人专擅,严厉琐碎,朝廷内外都很讨厌他。他担心,如果按照诏书与司马亮共同辅政,则自己的权力会被分割,因此心里十分不爽,遂决定先挤走司马亮。
杨骏执政期间,一边重用自己的心腹,把控朝廷内外关键岗位;一边花重金封赏朝廷重臣,希望用钱买来一大堆效忠自己的亲信。
但杨骏的做法,令一个人很不爽,那便是皇后贾南风。
杨骏的擅权,致使晋惠帝司马衷完全失去了自主把控朝政的机会。作为司马衷的正室,贾南风明显感觉被边缘化,老公都靠边站了,朝廷上哪还有她与贾氏宗亲说话的份儿。
于是,利用家族声望,贾南风召集了所有能替她夺回权力的宗亲、旧党,发起了针对杨骏的讨伐。由于贾氏一家力量不足,贾南风又先后号召了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加入己方阵营,捕杀杨骏。
贾南风的所作所为,仅是为了给自家夺权,却以晋惠帝的名义把控着朝堂的一切。故而,不久之后,她也玩火自焚,被人所杀。
杀死贾南风的,正是赵王司马伦。
司马伦是司马懿与柏夫人所生的幼子,论辈分,司马衷得管他叫一声叔祖父。仗着自己是司马家辈分最高的宗亲之一,司马伦从没把侄孙司马衷放在眼里。
永宁元年(301年)正月,已经全面把控了朝廷的赵王司马伦,派侄孙司马威、黄门郎骆休等人去司马衷那儿讨要玉玺。
司马衷平常被几大权臣玩得团团转,关键时刻,却也不是好欺负的。见平常对自己比较温和的司马威,突然凶神恶煞地来抢玉玺。他登时警觉,死死攥着玉玺就是不放。
司马威软硬兼施,司马衷却始终坚信他另有目的,不肯放手。最终,司马威只好用强,硬生生地将皇帝的手掰弯,强行夺下玉玺。
年迈的司马伦终于坐上了皇帝的宝座,登基后,他立即将侄孙司马衷尊为“太上皇”,以示其得位的合法性。
然而,司马家族除了司马衷智商稍逊外,其他人都是“人精”。司马伦篡位自立,显然将自己推到了整个家族的对立面。
作为司马懿的嫡系子孙,这群宗王同样拥有皇位继承权。既然赵王司马伦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篡夺皇位,那么,他们也完全具备加入追逐皇位游戏的资格。
于是,赵王司马伦从前的同盟、齐王司马冏首先发难。
作为司马衷的堂兄弟,司马冏是司马攸与贾荃之子。虽然司马冏的外公是贾充,但司马冏及其母不受贾家待见,因此,司马伦当初为了推翻贾南风与贾氏家族的专权,曾联合他起兵作乱。
贾南风正是被司马冏收捕的。但是凭借这样的“军功”,登基称帝的司马伦却只给了他一个“游击将军”的虚衔。
做将军还是做皇帝,这道判断题难不倒司马冏。
打着勤王救驾的旗号,他很快找到了两个新的盟友: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这两人,一个是司马衷的堂叔父,一个是司马衷的弟弟,都称得上是皇室重臣。
没过多久,他们就聚集了二十多万军队。
而司马伦手中,除了自己的亲兵外,能打的就剩宫里的禁军了。司马伦没想到,自己还没一声令下,从前跟随他造反的禁军首领王舆就近前逼宫,重迎司马衷登基,逼其退位。
大势所趋,司马伦只能认栽,如同当日他囚杀贾南风一样,被重兵押至金墉城,准备受死。
没有权臣辅佐,晋惠帝司马衷到底能不能理政?
重新上台当日,司马衷就指着在百官中畏畏缩缩的司马威大喊:“阿皮捩吾指,夺吾玺绶,不可不杀!”
阿皮是司马威的小字,不管此刻晋惠帝这一喊,到底是出于私愤还是立君威,他都死定了。
但处理完司马威后,历史上的晋惠帝,又选择沉默了。
历史通常认为,正是有司马衷这种傻子,才会使“八王之乱”愈演愈烈。
诚然,司马衷的“沉默”,给了身边人擅权的机会。但他的失声,并不代表他会袖手旁观。
傻子与天才,有时不过是硬币的正反面。
司马伦被诛灭后,作为勤王首功的司马冏成了宗室诸王中声望最高者,由他来辅佐司马衷自是众望所归。
可接下来,司马衷却给所有有功之臣下了道令人瞠目结舌的圣旨:
“齐王司马冏封大司马、加九锡;成都王司马颖晋大将军、录尚书事、加九锡;河间王司马颙任太尉,加三锡;长沙王司马乂为骠骑将军、统领左军。”
帝制时代,加九锡意味着受封者享有仅次于皇帝的权力。
一下子封了两个“副皇帝”,很明显,这里边有司马衷自己的算盘。正如春秋时代“二桃杀三士”的典故,晋惠帝的狠劲,可见一斑。
果不其然,两个“副皇帝”刚刚上任,他们的手下就开始互掐了。幸亏成都王司马颖手下有能人,其选择以退为进,将朝中大权悉数给了司马冏,先回封地静观时局。朝中乱局才平息下来。
齐王司马冏虽然坐上了首席辅政大臣的宝座,但他与父亲司马攸相比,无论人品还是才能,都差了十万八千里。
昔日杨骏、贾南风、司马伦再坏,擅权时对付的多是朝廷大臣。司马冏反其道而行之,自从上位后,就跟老百姓过不去。三天两头扩建王府,找不着合适的材料,就拆民房凑数。他的胡搅蛮缠,致使天下百姓怨声载道。
眼见时机成熟,才加了“三锡”的河间王司马颙突然发兵洛阳,宣布讨伐司马冏。
河间王的骚操作,据说与一个名叫李含的小官有关。
此人曾在司马伦手下当差,后来投靠了河间王,颇受赏识。起兵之初,李含就建议司马颙把隔岸观火的成都王、长沙王等统统拉下水。一来,仿照当初讨伐赵王的模式,三王可以合兵一处,搞定司马冏;二来,长沙王执掌禁军,若是与齐王开火,杀敌一千,必自损八百。
李含还建议河间王无需着急登基,先让成都王篡位杀晋惠帝,然后,才可名正言顺收拾残局,攫取帝位。
只能说,李含的算盘打得非常响。可长沙王司马乂“材力绝人”,有万夫不当之勇。本想趁机收割的河间王司马颙,一下子处于被动状态。
因为,坐拥优势兵力的司马冏被长沙王擒杀了。
▲八王之乱毁掉了西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