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6|回复: 0

[哲史艺丛] 古代官员一个月工资是多少?都去哪儿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8-5 08:2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代官员一个月工资是多少?都去哪儿领?

 鸡无命 国家人文历史  2022-08-05 07:09 Posted on 北京

IMG_5488.PNG
本 文 约 6200 字
阅 读 需 要 17 min


“您的账户入账工资,人民币xxxx元。”


发薪日收到银行短信通知的那个瞬间,是许多职场人最快乐的时刻。一个月辛苦付出换来的酬劳,以最快速度抵达腰包——感谢科技的高速发展,让这份快乐变得如此干脆利落。


但在科技不是那么发达的古代,在“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的从前,没有银行卡、没有互联网,也没有“次日达”,古人该怎么领工资呢?

 

以数量最庞大的官员群体为例,他们是如何领取工资的?要知道,泱泱中华幅员辽阔,他们不仅人员众多,还遍布全国,想要把工资按时发到每个人手中,并不是件容易事。


IMG_5489.JPG

明代文官俑。来源/江苏省不可移动文物数据库


古代官员的工资,并不只有钱


如果和咱们一样只发钱倒还好说。可古代官员的工资,不光包含钱,还有实物——比起“工资”一词,更加准确的表述当是“俸禄”。

在《论语别裁》里,南怀瑾曾探讨过何谓“俸禄”。他说:“'俸',等于现在的月薪;‘禄’,有实物配给。”进一步解释,“俸”指钱币,又称“俸银”或“俸钱”;“禄”则主要指谷物,也包含其他实物如职分田等,因此又称“禄米”。“俸禄”二字原本不成为一词,总的来说,“禄”的出现要早于“俸”。

周和周以前,官员的薪酬不包含俸银;周天子或诸侯国国君会通过授予采邑的方式来“驭其士”,即按爵颁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及土地上的劳动者,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分田定禄”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采邑分封制逐步废除,各国大力发展农耕,并把储备的谷物作为酬劳,发给手下的官员。《史记》卷47《孔子世家》中记载了一段孔子“跳槽”往事,就是谷物用于官吏报酬的较早记录:孔子曾任鲁国大司寇,后周游列国至卫,“(卫灵公)问孔子居鲁得粟几何?对曰:奉粟六万。卫人亦致粟六万”。
  
IMG_5490.PNG
[明]佚名 《孔子为鲁司寇像》。来源/孔府

西汉初,朝廷开始以钱币的形式向百姓征收税赋,钱币因而成为汉朝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所当然地被加入到官员的薪酬体系中去,由此诞生了“俸钱”或“俸用钱”的说法。在《汉书》《史记》等史书中,保存了不少关于官员月俸钱的记录,如“丞相、大司马大将军,奉钱月六万,御史大夫奉月四万”。也就是从汉朝开始,“俸”和“禄”逐渐组合在一起,形成完整的“俸禄”概念。尤其到了东汉,官员俸禄实行“半钱半谷”制,俸禄合在一起出现更是日渐频繁。

如此说来,古代官员的主要收入就是俸银加禄米;但别忘了,“禄”还包含了其他实物:比如布帛,魏晋时推行九品官制,俸禄发放就一改从前的钱谷各半的形式,变为帛、粟、钱各占三分之一;又如劳动力,隋唐以后封建统治日趋加强,封建依附关系普遍发展,劳动力也逐渐演变为俸禄的一项内容,包括庶仆、亲事、门夫、账内种种名目;除此之外,还有盐、炭、胡椒、衣物等等。总之,只有我们想不到,没有古人发不了的。

古代官员领工资:方法总比困难多


假如我们是在古代刚刚走马上任的官员,那么除了想要知道“俸禄包含什么”,肯定也十分关心“怎样才能领取俸禄”。

先说到哪领。总的来说,古代朝廷还是遵照了“因地制宜”的就近原则:京官在京领取,地方官在当地领取。根据《唐六典》载:“凡京官之禄,发京仓以给”,此后各朝代基本也延续这个规则;而地方官则从“各州郡仓曹”领取俸禄,如果所处地方实在偏远,朝廷还会考虑在当地设置专门的机构。
 
IMG_5491.PNG
西安有个敬禄仓,曾经是给西安官员发放禄米的粮仓;敬禄仓门前的街道,就取名为“仓门”。来源/魅力碑林

然,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落实到个人,会出现编制在京,但其实流动性较强的官员,比如明代的各处巡抚、并总兵镇守等官,他们都是由所在官司支给俸禄的;再比如,考虑到大家扎堆到一个地方领俸实在过于拥挤,政府还特意根据不同的官职有所区分——收入较高的高官安排的领取地点就稍远一些,收入低下的无名小卒没马没车的,就让他们在京师附近领取,如果好巧不巧大家职级都差不多,那就采用最公平抽签的方法来确定去向。

而定位到不同时代,随着漕运的发展,俸禄领取的地点也会出现相应变化,比如金代以后,通州成为连接北运河和北京(当时称中都)的重要交通枢纽,所以自那时起就开始在京师和通州两地分设仓群,习惯上称京、通二仓。本来这也没什么问题,粮货先运到通州再转送北京就行,不耽误给官员发工资。可谁曾想到了清朝初年,北京至通州之间交通不便、路况不佳,给漕粮转输带来了巨大困难,王公大臣和八旗兵丁不得不专门跑到通仓去领俸禄,然后自行运送回京。长此以往,当官的再也坐不住了,一个个叫苦连天,最终把压力给到朝廷。顺治十三年,皇帝还专门下发谕旨回应此事:“自通州至京道路,系直省输挽通衢,凡官员禄米、兵丁月粮及商民货物,皆取道于此,连年为霖雨冲塌,致车骑驰驱备尝困苦,每遇官员、兵丁关支俸粮,运费不赀......今当及时修葺,为一劳永逸之利。”这才算是解决了官员们领薪途中的“心腹大患”。

再说何时领。京官和地方官存在一定差异。历史上保留较多的是京官的领俸记录,比较常见的频率是一月一次或半年一次。

唐代,京官领取月俸的正常状态应当是本月领当月料,根据职位不同“错峰”发放。根据《唐六典》:中书、门下、御史台、尚书省这些位列“第一般”的官员,上旬就给;十八卫、内坊、诸王府等位列“第二般”的官员,中旬再给;而剩下的诸公主府邑司、东宫十率府、两京畿府官等“第三般”官员,便只能排在队伍最后,等待下旬了。《元典章》亦明确规定“俸钱按月支付”,每个月月初放支上个月的俸禄。

明代规定,太仓库在支发京官俸禄时,需要按季支发。清代沿袭明制,官员的俸禄均按季起仓关支,春季自二月起开始发放,秋季则自八月起,限三个月内领完——“春季者不得过秋季,秋季者不得过次年春季”,过期者不准补给。在明代的基础上,清朝廷还做了进一步完善。当时,许多兵丁甚至部分官员在收到禄米后都会选择出售换钱,因此放粮时间集中也就意味着粮食会在短时间内涌入市场,进而冲击粮价。为了避免商人低价囤货、高价卖出而扰乱市场,甚至影响清政府的统治,乾隆年间规定,八旗兵丁虽然分季度领取禄米,但各旗内部还要细分到不同月份,以确保每个月发到他们手中以及流入市场的粮食数量都差不多。

IMG_5492.PNG
清代八旗俸禄情况。来源/陈锋 《八旗饷制与八旗的盛衰》

但话又说回来,虽然规定如此,但实际操作过程难免状况百出:要么政府暂时缺钱拖欠工资,要么官员自己有特殊情况无法及时前往领取,要么是官员需要用钱,想要提前预支......更有甚者,是因为战争会殃及粮仓,不得不提前“清仓”发放俸禄。

明英宗时期就发生过这样的闹剧。当时,明英宗在土木堡之变中被瓦剌也先俘获后,首都惶恐,兵部侍郎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建议将沿河漕运官军调集北京,编入神机营训练备战。可这样一来,无人看管的通州粮仓就会荒废,紧急调运时间不够,若不焚烧就是资敌。情急之下,众人决定马上预支在京勋贵文武官员自当年9月到下年5月,共9个月的俸禄,其余军人预支半年,全由通州仓取给。一时间,从北京到通州的道路上,车水马龙,凡"有车之家,能于通州运粮二十石纳京仓者,官给脚钱银一两"。

IMG_5493.JPG
影视剧中明英宗被俘。来源/电视剧《女医明妃传》截图

就地方官员而言,虽说一般是到附近的仓曹领取俸禄,但许多州郡自身面积也不小,如果工作的地方离仓库很远,还得月月都去——那基本上这一个月不是在领俸路上,就是在回家途中了,很容易导致政务荒废、无人处理的状况。因此,地方官员在俸禄领取上的时间限制并没有京官那么严格,有时甚至会出现半年一领甚至一年一领的状况。

最后说说怎么领。俸禄的发放和领取方式,都有严密的程序。不同朝代,虽然主管部门可能有所差异,但手续的办理流程差别并不太大。大体而言,都是“走三道”:先打报告申请,然后获得主管部门审批通过,最后去仓库领取。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官员系统十分庞大,古人发放俸禄很少直接对应个人。所谓的申请,一般申请的是“底账”,也可以理解为总账。主管部门会确认发放俸禄的总人数和身份,但要想确认官吏们每人应得的数额,还需要进一步计算做账。这一步就要细致得多,还得注明“有升迁调罚事故应行增除俸禄”的情况。最终“造册二本”,一本存案,一本送部。由于整个过程较为繁琐,一般都需要官员提前一月上报申请,给主管部门留下充足的核算时间,检验无差错、审批通过后拿到符牒,才能作为领取俸禄的正式依据。针对这个问题,京官和地方官员的区别倒不是很大,不过是一个递交给京内主管部门,一个递交给州府或郡县分管部门而已。

可见,古代官员要领取俸禄还真是不容易,会受到严格的时间和地点限制。但这些难不倒渴望把俸禄带回家的官员们:

有的人嫌运输路程太远,但资财雄厚,就选择付“脚费”给脚夫,后者就化身“跑腿小哥”,帮忙把俸禄领回来,甚至由此衍生出“送俸禄上门”的火爆产业;有的人到了要领工资的时候,却因为其它事务一时脱不开身,为了避免落到“过期不补”的下场,就开具专用证明,委派其他同事或家人去领取;有的人急需用钱,实在捱不到下个发薪日了,就想出了和政府“预借”工资的法子,当然这得是在国家财政相对宽裕的时候......总而言之,办法永远比困难多。

古代官员的工资:起伏不定的收入标准


写到这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古代官员如此大费周章才能领到的俸禄,到底有多少呢?

首先,应当明确不同职级的官员收入大不相同。道理很简单,随着官位的晋升,俸禄自然也会水涨船高。

其次,倘若横向对比,同一品级京官和地方官的俸禄也存在差异,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规定。以唐代为例,早期重内轻外,同品级京官的收入普遍要高于地方官。唐初,内官有禄,外官无禄。贞观八年,中书舍人高季辅还曾上表建议:“外官卑品,犹未得禄。既离乡井,理必贫煎......今户口渐殷,廪仓已实,斟量给禄,使得养亲。”此后,朝廷虽然“大发慈悲”给外官给禄,但均低于京官一等。

风水轮流转,到唐代中晚期,外官的俸料钱就反超了京官。提供证据的是大诗人白居易,和一般耻于谈钱的文人不一样,他非常喜欢把自己的收入写进诗里,几乎是每换个官职就自曝一次收入——据全唐诗检索系统检索,全部唐诗中言及“俸”字的作品只有114例,而白居易一人的作品就占了40例。陈寅恪先生对白诗专门做过研究,他发现:当白在京中任职的时候,公开的收入和史籍记录的数额无一不合;但当他到地方做官的时候,他的收入就会超过规定数额,显然多了些不载于法令的收入。这也符合《册府元龟》的记载,当时外官的收入主要靠就地筹集,来源包括“公廨田收及息钱”,“常食公用之外充月料”。因此,比起领“死工资”的京官,地方官的收入受任职地经济状况影响较大,存在一个伸缩的范围,这就导致像白居易这样的地方官可能出现实际俸钱“超标”的原因。
 
明清时期,两者就没了明显区别(清代更多是满汉之别)。而根据不同朝代的政策,地方官员之间的俸禄标准,也不完全统一。如北齐、北魏、宋代都曾实行过“计户而禄”的制度,也就是说州县所管辖的户口越多,当地官吏的俸禄就越高。

最后,要是纵向对比,历代之间的俸禄标准各不相同。

细数下来,唐代官员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在物质待遇上,除了俸禄以外,还有田和劳动力的配给。最关键的是,比起某些“抠搜”的王朝,唐代是少数官员实领俸禄高于纸面数额规定的。前文提到的白居易就属于这种情况,他任江州司马时,按规定只能领五万文,但最后却领了六七万。

比起唐代,宋代官员还要“更上一层楼”,收入状况令人羡慕。宋代虽然还是发钱和实物,但名目却多了很多,一言以蔽之,福利相当好,照顾到了官员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除了正俸(钱)和禄粟(米)外,还包括职钱、茶汤钱、给卷(差旅费)、厨料、薪炭、衣服、家属赡养费甚至马饲料等多项补贴,各种赏赐银万两至钱百万不等,以及公款报销,如招待费。

IMG_5494.JPG
影视剧中的宋代官员。来源/电视剧《清平乐》截图

而大明王朝,就是反面代表。其实光论政府公开的俸禄数额,明朝也不算少的;如果真能按这个标准发放,官员们好歹能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明朝偏偏就不老老实实发俸禄,经常弄些幺蛾子。比如把粮食“折支”换成“大明宝钞”,结果宝钞大量发行造成通货膨胀,最后形同废纸,成了一种变相的俸禄打折;又比如为了减轻放粮压力,用其他库存替换正常的“禄米”,依照《明史纪事本末》,明朝官员的工资里,不时会出现棉花、药品甚至胡椒等物资——也不管你需不需要——这就导致了一个非常讽刺的现象,不少官员领到“禄”之后,还得拿到市场上售卖换钱,一不小心还容易砸手里......在俸禄以各种离奇的方式缩水后,明代官员的处境就变得艰难起来,对于廉吏而言更是煎熬。
 
据史料记载,洪武年间,官至正三品通政使的曾秉正,去职时竟“贫不能归”,只能“鬻其四岁女”;成化年间,曾以廷试第一名考上翰林修撰的罗伦,在被贬之后,因为收入微薄不得不靠卖字谋生;大清官海瑞,去世之后更是没有留下任何积蓄,家中只见麻布帐子、破箱子,只能由其同僚凑钱办了丧事。

IMG_5495.JPG
影视剧中提到的明朝官员俸禄。来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截图

到了清代,情况逐渐有所好转。起初,清承明制,也实行低俸制度,而且没什么额外薪水补贴,结果因为俸禄太薄造成腐败。早在康熙初年,就有人给康熙帝提过醒。康熙皇帝自知理亏却也无意改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容忍和默许了官员的贪污行为,认为“如州县官只取一分火耗,此外不取,便称好官。”直到雍正即位,才改变了这种状况。

雍正皇帝可以说是历史上较早一批“高薪养廉”的实践者。对于眼皮子底下的京官,他实行双俸禄制度,打一份工可以赚两份钱;对于分散各地的外官,他创建了一套严密的“养廉银”制度,作为官员俸禄的一种补充。为了杜绝官员贪污、鱼肉百姓,他可是下了血本:所规定的各级官吏养廉银数额都相当高,一般超出其岁俸银少则数十倍,多则上百倍。比如各省总督大致为从一品官或正二品官,岁俸银在155两到180两之间,可他们的养廉银却高达13000两以上,最高的竟有30000两之巨——比起养廉银,岁俸银倒成了可有可无的收入。
 
综观历史,在中国古代财政改革史上,俸禄制度改革始终是重要内容之一,历朝历代几乎都对俸禄制度进行了调整。虽然看起来那些官员领取俸禄的手续要比今人麻烦的多,但抛开高科技手段不谈,我们今天薪酬体系的很多地方,都能从过去找到影子,像是一月一发、除了薪资外还有各类补贴以及奖励机制等等。总之,永远不能小瞧古人的智慧。

参考文献:
【1】阎守诚.唐代官吏的俸料钱[J].晋阳学刊,1982(02):23-30.
【2】李志茗.论清代俸给制度的嬗变[J].史林,1998(01):20-29.
【3】张兆凯,陈长泉.论明代俸禄制度演变的原因及其影响[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3):73-76.
【4】于德源.清代的京、通二仓[J].中国农史,1996(01):29-37+66.
【5】何忠礼.宋代官吏的俸禄[J].历史研究,1994(03):102-115.
【6】张全明.也论宋代官员的俸禄[J].历史研究,1997(02):134-154.
【7】张兆凯.两汉俸禄制度研究[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6(01):1-8.
【8】林新奇. 中国人事管理史[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9】薛理勇. 钱事今说[M]. 上海文化出版社, 2014.
【10】张静如, 孙秀民. 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经验研究 卷四[M]. 北京出版社, 2007.

IMG_3965.PNG


END
作者 | 鸡无命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秋沙 李栋 张斌 古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30 04:38 AM , Processed in 0.03744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