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早餐,通吃南北!
安徽早餐,吃得像一出“三国演义”。长江和淮河,将安徽大致分割成三大板块,也将安徽早餐分出了三种画风。
她有北方土地厚重的气息。淮南贡献一碗牛肉汤,蚌埠献上烧饼夹里脊,阜阳以咸马糊参会,宿州、阜阳、蚌埠共同推崇sá汤,誓要用高起的热量开启一天的精力。
她有南北过渡带的淮扬风韵。六安人的包子软软的,安庆的馄饨又薄又鲜,滁州人钟意油馅子泡油茶,合肥人觉得鸭油汤包最最好。
她有梅雨氤氲的江南风情。一个黄山烧饼的香浓,一碗芜湖煮干丝的慰藉,一份绩溪挞粿的乡愁,处处洋溢着温柔与鲜美。
黄山黟县一带,人们把吃早饭喊成“吃天光”,安徽人对于早餐的热爱,来源于披星戴月的奋斗。
01
皖北早餐“团战”,
到底有多豪气?
皖北分布了安徽许多重要的工业城市,在早餐上讲究刚柔并济,不仅碳水吃得硬核豪横,就连汤水的滋润也颇为霸气。
汤汤水水的滋润,
一大早就不能少。
淮南牛肉汤必须加上油酥烧饼,才是完美吃法。小豆饼、宽粉丝、千张、牛肉,慢火才能熬出地道淮南味。油酥烧饼刚出锅,散发着小麦和猪油香,咬一半、泡一半。趁着饼还未被泡太软时,从汤中捞出咬下,软硬适中刚刚好。
淮南人很爱汤汤水水的,吃豆腐脑也决不懈怠。鸡丝、木耳、茶树菇与鸡汤融合,拥抱嫩嫩的豆腐脑,还要撒香菜、黄豆、榨菜,这碗鸡汁豆腐脑搭配锅贴或油条正好。
淮北人早餐也喝牛肉汤配烧饼,但淮北还有自己的独门秘诀,濉溪老城的油茶一日不喝就想得慌。“喝油茶啦”仿佛是一种“叫早服务”,油茶由花椒、丁香、过油豆皮、花生米、芝麻等多种食材旺火搅拌烹煮出来,装在大铁壶中。吃油茶,要的就是那种热乎乎、辣乎乎的感觉,哪怕顶着热天也要捧着碗转着圈、一口口啜着喝。
sá汤占据了宿州早餐的核心地位,骨头汤与麦仁、千张、木耳熬得黏黏糊糊,冲上鸡蛋,撒上芝麻和胡椒粉,这种历史悠久的汤,带着中原的气息。遍地的sá汤店也带来了sá汤的各种搭配,这边拿sá汤配馓子,那边用sá汤配菜盒子,有吃有喝。
宿州汤水第二梯队就是辣汤、牛肉汤、豆汁儿,偶尔跟sá汤换个位置。在搭配上,咸派首推菜盒子,皮中有馅、馅里粘皮;而甜派会选择糖糕,高糖高油的那种快乐,懂的人都懂。
在阜阳早点界,有两碗糊,简直把人“搞糊涂”,一碗咸马糊,一碗淡马糊。米浆和豆浆熬制的糊,像雪白的稠粥,加入芝麻盐、芹菜碎和卤黄豆增加质朴的香味,就成为了淡马糊;咸马糊更丰富,细细的豆腐皮、海带丝、花生豆,还有鸡肉、鸡骨头,咸咸的很带劲。嫩鸡肉拌上厚厚的红芋淀粉,热气腾腾的阜阳粉鸡汤,也是早餐汤水的一方势力。
饼饼饼,碳水炸弹在这里!
地处皖北的亳州,用牛肉馍道出了地方早餐最强的风格。这种接近于“饼”的馍,更像是内敛的披萨。足足的分量感是重点,一斤面包上九斤馅,光直径就有四五十厘米,厚四五厘米。
为了那些五点起六点到的食客,做牛肉馍的人,也颇有仪式感地表演。双手按住馍,在锅中旋转,大刀一抄,馍被甩在案板上,再用刀切,馍应声而裂,露出浓浓的牛肉馅。酥皮、牛肉、粉丝,搭配马糊和蒜头,就是亳州早点的绝佳风味。当地有的人说:“天上日头,地上牛肉,做成馍馍,吃出奔头”,吃过牛肉馍,一天的奔头又开始了。
阜阳人的早餐,有一个馍的天堂。最能“卷”的卷馍,面皮卷起了面筋、绿豆芽、黄瓜丝、瘦肉,甚至能卷1斤菜;胖胖的枕头馍也叫阜阳大馍,很松软微甜;咸馍吃的是不均匀的焦感,“鲜”的萝卜馅和荠菜馅,“香”的葱馅,配着热乎乎的地瓜粥就是完美;香喷喷的瓠子馍,用地锅煎出来的最香,配清淡的面鱼茶,趁热吃最好。
蚌埠早餐的金字招牌当属烧饼夹里脊串。油桶烧饼对折,夹上里脊肉,涂上浓浓的酱料,又辣又甜。觉得不够快乐?炸蘑菇、炸青椒、炸干子都能夹进饼里。油烟弥漫的铁皮车,不知道陪伴了多少人的早餐时光。
蚌埠的卷饼更是能装,什么炸土豆、金针菇、鸡皮、腊肠、里脊、鸡尖、肉串,这一套下来何止是撑。还有人喜欢点两根泡椒,或加一整块炸过的五花肉,早点就吃得很“燃”。或者来一份面筋泡卷饼,油香裹挟着蛋香,想不胖都难。
宿州蕲县镇、淮北濉溪等地的马蹄烧饼,皖北精细面食早餐的代表。这种烧饼由于是分层受热,因此烤出了皮瓤分离、焦黄香酥、外脆内绵的效果,在众多皖北硬核早餐里,独树一帜。
吃面到底谁家强?
阜阳人的早餐,吃卷饼喝马糊,格拉条也不能少。阜阳人把“搅拌”叫成“格拉”(ge la),粗粗的圆形面条,在芝麻酱辣椒油之间辗转,沾染着各路香气。把格拉条安利给外地人,几乎成了阜阳人的责任,要不怎么会有“格拉条长,格拉条香,远来哩客你们都得尝一尝”的歌谣呢。
另一种面名气更大,“正宗安徽牛肉板面”的源头——太和板面。在案板上摔打出面的劲道,配上软烂的羊肉,独家秘制的汤底,这一碗顶饱的板面就是当地人喜爱的早午餐。
蚌埠人的早上吃厚重的干扣。不论是干扣鸡汤面,还是干扣牛肉面,面条粗细都可以跟老板商量“定制”,一碗“中粗”的小碗干扣面,卯足劲儿搅拌,再滴上红油辣子和老陈醋,最是对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