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只用了几十天时间,就将屹立于东北亚229年的“海东盛国”灭亡,着实不可思议。从扶余府至上京龙泉府的距离来看,扶余府的位置应在今农安至长春一线,上京龙泉府在今黑龙江宁安市渤海镇。从地图上实测,两地之间大概近290公里。依照当时的行军技术与条件,过扶余府不久便进入了山地。契丹在七天内便到达上京龙泉府,并在途中打败了渤海三万人,进军顺利程度可见一斑,即《辽史》所载的:“庚申(正月三日)拔扶余城……丙寅(正月十日)夜围忽汗城。”
从当时的情况看,渤海国上层的王族虽较为腐败,但渤海民族的凝聚力并未溃散。这一点从辽灭渤海之后,渤海遗民的反辽斗争就可看出,这种反抗至辽亡以前一直未曾停止,而且一次比一次激烈。
扶余府自大彝震时期便成为抵抗契丹最重要的防区。渤海国前期,扶余府主要起到了沟通后突厥汗国的作用,后来后突厥汗国灭亡,扶余府则成了渤海与契丹交流的重镇。在渤海中前期,渤海与契丹的关系应该还是处于较为良好的情况,故有“契丹道”之开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