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2|回复: 0

[哲史艺丛] 一生悬命、天地无用…… 这些日式成语都是什么意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24 04:4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生悬命、天地无用…… 这些日式成语都是什么意思?

 念缓 国家人文历史  2022-06-23 23:49 Posted on 北京

25.png
本 文 约 4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从血缘来说,中文和日文算是极其亲密的一对。公元3世纪左右,汉字的传入开启了大和民族的文字之旅,也让二者在语用、语义上有了许多类似的现象。比如说,汉语中形形色色的成语词集,在日语中也并不鲜见。

一生悬命、白川夜船、天地无用、则天去私…… 看着这些日语成语,怕是许多人脑海中都会冒出几个问号——它们究竟从哪里来?又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6.jpg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单刀直入”了。来源/电视剧《非自然死亡》截图

源头采撷:汉语的跨洋嬗变


如果翻开日本的成语词典,说不定还会有股熟悉感涌上大家心头。你看,异曲同工、一字千金、心猿意马、温故知新,仿佛全是熟悉的面孔。

27.jpg
日语成语“空前绝后”(くうぜんぜつご),也是与汉语一模一样的日语成语。来源/电视剧《行骗天下》截图

背后的原因也并不复杂。公元三世纪,汉字传入日本,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化之旅中,成语就是绕不开的一隅。尤其是其间掀起的“汉学热”,就成了许多日语成语的摇篮。

比如唐时,大量的遣唐使跨洋而来,载着满满的学习成果归去,许多唐诗也就此传入日本。这些极富才情的诗句迅速俘获了彼岸民族。一时间,学习和欣赏唐诗成了日本文人的基本教养。为了读懂、读好唐诗,他们还专门发明了“训读法”,也就是将汉语的实词保留在日文中,将虚词转化为日语的助词和助动词。这下,语言沟壑也算是填了个七七八八,唐诗的流传更加畅通无阻。学习唐诗的同时,日本文人发现,这些美妙的诗句里居然还藏着许多朗朗上口还极富特色的表达。比如,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便有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说尽了人世沧桑和世事无常。再比如杜甫笔下的《哀江头》,“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一处“明眸皓齿”几笔便勾勒出了女子眼眸亮洁、牙齿洁白的美丽姿容。还有曹松的《己亥岁二首》,所谓“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后半句直接将一人封侯背后的皑皑白骨戳了个入木三分。正因此,随着这些诗句的流传和吟咏,诸如此类的表达渐而跳脱出长句,不仅铺成了日语成语诞生的部分土壤,更摇身一变,化为“ねんねんさいさい人じんおなじからず(年年岁岁人不同)”“めいぼうこうし”“一将功成りて万骨枯る(一将功成万骨枯)”,勾画出日语成语的初始形态。

当然,唐诗并不是此类成语的唯一来源。形形色色的中国古籍也曾扮演这样的角色。比如,佛经《摩诃摩耶经》便有“待宰羔羊”一说,比喻临近死亡的人,在日语中,便被表达为“屠所の羊”,同样表示濒死颓唐之物。有时候,日语成语的源头也可追溯到另一片大洋彼岸,伊索寓言中的“火中取栗”,到了大洋这边的日本,成了“火中の栗を拾う”,意思也照旧,还是指向为他人的利益而冒险。

不过,要说日语成语是汉语成语的原样移植也不尽准确。头一条,日本的成语定义和中国就有所偏差。日本的《国语大词典》里,成语被解释为:古人创作的,有固定形式的习惯的语言。简单来说,就是既有熟语,又有谚语、惯用语,结构丰富,字数也不限。正是这种宽松的条件和约定,让日语成语有了不同的光景。

比如“晴耕雨读”(せいこううどく)、自縄自縛(じじょうじばく)还有守株、完璧等,都长成了不同的模样。前两者是日本文人根据汉语的自造词,后两者正是守株待兔、完璧归赵的日式表达。在汉语寓意欺骗的“朝三暮四”,在日本却成了只顾眼前、不顾后果的人和事。而经常出入各大比赛场合的“落花流水”,到了东瀛,反而冒起了粉红泡泡,成了男女双方互相恋慕的代名词。

28.jpg
推心置腹,可不是割肚子。来源/电视剧《东京大饭店》截图

别急着诧异,日语成语的名堂,远不止这些。
 

本土生发:生活的词汇创造


白川夜船、一生悬命…… 怎么这些词从哪里看,都寻不出什么汉语的影子呢?

这便是日语成语的另外一部分,简单来说,便是源自日本历史和文化的自创词汇。这些词汇不仅数量丰富,还大多脱胎于生活。比如控诉日本天气变化无常的“旱天の慈雨”“夏の小袖”,反映农耕的“青菜に塩”,还有反映宗教信仰的“もとの木阿弥”等。

也有些成语,是带着故事出场。

比如白川夜船(しらかわよふね )就有自己的典故。有一个人和别人撒谎说自己去了京都,对方压根不信,故意使绊子,问他是否路过白川。这人本就是红口白牙编瞎话,自然只能顺着话头,说自己路过白川时正在船中呼呼大睡。对方一听,得,彻底露馅儿。原来白川并不是什么河流的雅称,反而是个地道的城镇名字。故事一流传,“白川夜船”变成了固定表达,专指“酣然大睡、一无所知”。类似的还有“小田原评定”(おだわらひょうじょう ),就和日本战国时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丰臣秀吉脱不了关系。当时的丰臣秀吉铁了心要吃下北条氏,实现天下一统,其中便有一场小田原之战,都快兵临城下了,城主北条氏直这才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政策,可到底是战是和,北条氏直一直犹豫不决,愣是拿不出主意,结果没有悬念,自然是战败。这笔“黑历史”也被成语“小田原评定”如实记录下来,后世仍用它来意指马拉松会议或者久拖不决的会议。

29.jpg
丰臣秀吉画像。来源/纪录片《丰臣秀吉的朝鲜侵略》截图

源于故事之外,有些成语还在创造故事。

“一生悬命”就是日语成语中出场率非常高的一位,不过这个成语可不是一生都在“命悬一线”的意思,日语中,悬命本意指拼命、拼尽全力。1925年生于日本的小野二郎就曾做过“一生悬命”的代言人。老爷子一辈子就干了一件事——做寿司或者说做好寿司。据说,在小野二郎的店里吃寿司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这位主厨往往会一脸严肃地做完寿司端给客人,然后目不转睛地看着对方吃下去。这样特殊的“癖好”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观察食客反应,以便对食材或做法进行微调。毕竟,掌勺七十多年,小野二郎的脑子里就琢磨这一个问题,怎么让寿司变得更美味。七十岁之前,他每天早晨都会亲自前往菜市选购食材,每一份寿司用什么米、醋,米饭怎么煮,保持什么温度,都经过他无数次实验。

30.jpg
小野二郎。来源/纪录片《寿司之神》截图
 
再说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成语——天地无用。请停顿三秒钟,猜猜是什么意思。

31.jpg

“天地无用”的快递贴。设计/Kei A,来源/Adobe Stock 图虫创意

是不是猜到了,“天地无用”其实是汉语“请勿倒置”的意思。不过,这个成语就连日本人都开始误解了,所以目前已经逐渐被“此面朝上”取代了。

藕断丝连:文化的流动对话


还有一些日语成语,也反映了时代变迁,“则天去私”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在许多研究者看来,这是日本众多成语表述中最难理解的一个,不仅因为其构词,更因为这背后勾连起的人生浮沉。

日本文学家夏目漱石是这个术语的创作者。1916年11月,在日本新潮社发行的《大正六年文章日记》的扉页题辞里,夏目漱石写下了这个词。同日刊载的《十二名家文章座右铭解说》这样解释:天就是自然,去私就是主观,就是技巧,则天去私,就是要求创作者的文章保持自然,天真流露。虽然也算是官方注解,可真要往深里究,则天去私的故事,还得再讲得远一些,久一些。

32.jpg
夏目漱石。来源/纪录片《世界著名大学》截图

1857年2月,夏目漱石出生在江户(东京),其父是幕府时代江户世袭的名主,算是官吏行政和治安的地方官,家境也能称得上优渥。只可惜夏目漱石出生后,家道日益衰落,作为最小的孩子,出生不久后的夏目漱石便被送到别人家抚养,这也让他的童年布满了坎坷与阴影。把夏目漱石拽出泥潭的正是文学。1905年,其代表作《我是猫》问世,新颖的视角、轻松但不乏犀利的笔触使其迅速受到读者欢迎,原本任职高校的夏目漱石也自此迈入了自己的创作之旅,成为专业的作家。彼时,日本思想界和文学界正盛行着自然主义的风尚,也就是主张文学无意承担指导读者的责任,只需要用生物学的观点观察一切社会现象,强调人的本性和本能冲动。但夏目漱石并不同意这些。至少在他这里,笔墨能化为利剑,直戳社会的问题与症结。在1908-1910年,他便完成了自己的三部曲《三四郎》《从此以后》《门》,虽然标榜知识分子的爱情小说,却笔笔到位,句句带血。比如《从此以后》,讲述主人公代助与好友同时爱上姑娘三千代,然后义气使然,代助成全了好友与三千代的婚姻,可多年后再见,代助发现自己仍然深爱三千代,三千代也没有真正收获幸福,最终代助顶住了重重压力,仍然选择牵起病重的三千代的手,去奔赴一场“看不见光明”的未来。同样,《门》的落足点,也是唱出了日本当时冲破封建束缚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精神上所遭受的压抑和痛苦。

这些叩问与迷茫曾为求学日本的鲁迅点燃了思想的火苗。鲁迅评价夏目漱石是一个“像牡蛎一般把自己藏在壳里”,只知从书本中讨生活、一有机会就大讲知识可贵的教师。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些思想并没有得到善待。《我是猫》登载后,其包含讽刺的文风和立意便戳中了日本文坛自然主义奉行者的咽喉,换来的是质疑与险阻。可夏目漱石始终不曾停笔。

33.jpg
在日本的鲁迅。来源/纪录片《山河岁月》截图

到了生命的暮期,夏目漱石又写下新的三部曲。不同的是,这三本小说都把目光投向了因爱情失败而孤独痛苦的人,主人公们都有着强烈的嫉妒心和利己主义,却最终都落入了糟糕的前途。正是在这段时期,夏目漱石走向了自己找到的“出路”——则天去私。有研究者这样解读夏目的内心世界,则天去私,是克服本能的彻悟,它代表着一种无私,不仅要求倾向超尘脱俗、万事顺其自然,也作为一种文学方法,表示天真地自然流露,达到返璞归真的艺术境界。对夏目漱石而言,这似是一种苦寻出路而不得的和解,也象征着孜孜不倦笔耕不辍背后的洒脱。既然聚焦社会,批判现实之路不一定通常,那何不把视线收回,放到个体身上,做好自我的修养与建设。于是,他在一次又一次地创作中,和自己和解,和社会和解,挽救精神的坍塌,修复不安的心灵,然后又满腹希望地投入下一轮寻找。

有意思的是,夏目漱石本人汉学渊源浓厚,其笔名漱石便出自《晋书》中的“漱石枕流”一说,汉诗更在很长一段时间扮演着他的精神食粮。研究者们推测,夏目漱石最终向往的“则天去私”,也藏着中华先贤的哲思。《论语·泰伯》有云:“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所谓则天,便是以天为法。以天为法,为世寻道,这算不算是大洋彼岸的青年,沐浴诗书礼乐之后,再次发出的呐喊与叩问?

至少,回首则天去私背后的故事,放眼于各色各样的日语成语,我们能发现,悠长的文明与思想曾这样传播、流淌,并最终在人与事的勾勒中生出了回响。

参考文献:
孟昭毅著,东方文学专题讲稿,安徽大学出版社,2014.
彭吉著,超越快乐原则,湖北人民出版社,2016.
李又羲著,寿司之神  小野二郎的工作笔记与产品观,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
何少贤著,日本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中国文学出版社,1998.
李晓霞.浅析源于唐宋诗词的日语成语[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4,23(01):126-128.DOI:10.15907/j.cnki.23-1450.2014.01.023.
谢静.汉语成语和日语成语对比分析[J].语文建设,2017(27):67-68.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17.27.035.
暴凤明.汉日成语概念、来源、文化特色初探[J].语文建设,2013(23):65-66.DOI:10.16412/j.cnki.1001-8476.2013.23.046.
(文中部分日语翻译来源souka在线日语词典)


34.png

END
作者 | 念缓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彦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30 06:29 AM , Processed in 0.04773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