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66|回复: 0

[哲史艺丛] 丧钟为谁而鸣?韩国灭国,最着急的是中国,清朝灭亡前的回光返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6-17 10:42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丧钟为谁而鸣?韩国灭国,最着急的是中国,清朝灭亡前的回光返照

 文史君 浩然文史  2022-06-16 18:30 Posted on 山东


0.jpg

清末内阁


甲午之后,朝鲜在日本逼迫下,改名大韩帝国,但韩国的实权操纵在日本手中。日俄战争后,日本完全控制了朝鲜。而韩国不是一下子灭亡而是日本一步步稳扎稳打进行的。随着韩国灭亡的局势一天天明朗,清政府的危机意识也逐步加强。虽然从时间上看清政府在八国侵华之后就已经宣布要改革,但是那只是空口白话,当清政府看到了今天韩国真的有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于是才举国发奋图强大改革。


1.jpg

日韩合并后的韩国



一、正式灭亡韩国前,日本对韩国的蚕食


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凭借种种和朝鲜的不平等条约,逐步控制了朝鲜中央。甲午战争开战,清政府作战不力,失去了朝鲜王城,日本由此控制了朝鲜王室,日本得以以朝鲜王的名义通电朝鲜全国,声明是朝鲜王室请求日军出兵驱逐清军,日本不是来侵略的,是来帮助朝鲜人民恢复独立的。甲午战后,中国势力完全退出了朝鲜半岛,但是俄国势力马上跟进。日俄因朝鲜问题闹得不可开交,最终爆发了日俄战争,俄国战败,日本终于独霸了朝鲜。


而日本对韩国的灭亡,不是1910年的《日韩合并条约》一下子就能合并的,在这之前,日本早已蚕食了韩国作为独立国家的种种权力。换句话说,韩国空有大韩帝国的威名,实际上,整个国家的重要部门的实际掌握者全是日本人。而日本对韩国主权的蚕食正是通过甲午之后的三次日韩协定进行的。


2.jpg

日韩合并后的韩国



二、三次日韩协定


1904年8月22日,日韩签订了第一次日韩协定,日本要求韩国聘用日本人充当韩国国家财务和外交的顾问。名义上的财务大臣、外务大臣是韩国人,但是这是表面的。实际上,这两权掌握在日本顾问手中,日本顾问作为这两大臣的太上大臣独揽了财务、外交权。这样日本就攫取了韩国作为独立国家最重要的外交权、财务权。韩国对外交往,和谁交往、和谁签订条约都需要经过日本顾问的允许;而韩国的国家财政安排,日本一清二楚。


1905年11月17日,日俄战争结束后不久,签订了第二次日韩协定,真正剥夺了韩国的外交权,这下子韩国的外交大臣已经不是韩国人了,但作为大日本帝国的臣民怎么能给韩国皇帝当手下呢?所以日本专门在朝鲜设置了统监府,“帮助”韩国管理外交,可是统监府虽然名义上只管外交,实际上手已经伸向了韩国政府的各个部门,成为了韩国政府的太上政府。伊藤博文就是第一任统监府长官。


3.jpg

伊藤博文


1907年7月24日,签订了第三次日韩协定,解散韩国军队,韩国由日军保护;司法也有日本法官处理。至此作为国家独立象征中的另外几项军事权、司法权也被剥夺了。大韩帝国真的是空有架子,完全是日本囊中之物。


4.jpg

日韩合并条约


日本迟迟不肯真正灭亡韩国的原因就是缺一个合理的借口。1909年10月26日侵略头子伊藤博文被志士安重根刺杀,这给了日本一个绝好的借口,日本朝野疯狂鼓吹吞并韩国。1910年经过韩奸们的“请愿”,哭着喊着求韩国加入大日本帝国吧、我们韩国人也是日本人(日韩同祖论)。日本只好“委屈的”接受了韩国“人民”提出的“合邦要求”。1910年8月22日日韩签订了《日韩合并条约》,韩国灭亡,成为大日本帝国的一部分。(所以侵华日军中有韩国人,东北一般称他们为“二鬼子”)



三、灭亡韩国,中国的反应


以上我们可以知道,日本灭亡韩国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是一蹴而就,所以随着韩国危机的加深,中国必然有所反应。虽然当时的清政府人才凋零,李中堂去世了,张之洞临危受命,但是晚清政局诡谲多变,自天平天国之乱以来崛起的洋务派汉族士大夫的权力,以八国侵华为开端,又被满洲贵族打压回去了。所以至此时,士大夫中的能人(开明的满族士人都不行)影响力大不如李鸿章时代,此时主导政局的就是满洲大贵族(奕劻、载沣等王爷们,一般的满族旗人都不行)。


5.jpg

清朝督抚


这些王爷们出于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他们也真的不是整天吸鸦片、逛妓院,他们也是真心想清朝好的人。所以面对韩国的危机,唇亡齿寒,清朝中央必然有所反应,其反应就是清末新政的真正执行。


日韩合并后,根据《近代中韩关系史资料汇编》所载,摄政王载沣当时就召集重臣那桐、毓朗“密议对待之策”,强调以韩为鉴,民心不可使之涣散”,又赶紧召集东三省总督锡良进京,商讨对策。当然日韩合并后,对一般官员也是深有刺激。恽毓鼎可作为一般官员的代表,他在日记中写道“日本灭韩,东三省已无可设防,京师亦难安枕。此正我君臣上下卧薪尝胆、全力保邦之时”。(《恽毓鼎澄斋日记》)


当时清政府的具体对策就是:1.处理好边境、侨民问题,中朝边境的具体画割、朝鲜人的国籍归属。2.打算本着国际法原则,对日抗议,因为《马关条约》规定韩国独立。但是在那个弱肉强食的近代,弱国无外交啊,抗议自然无效,所以清政府改为“各国如何应付,我亦一律办理。” (《清季外交史料全书》)跟列强的风走。


6.jpg

日军在韩国



四、清末新政真的开始了


清朝对韩国亡国的反应,除了在东北进行善后处理外,最直接的刺激还是军事改革。


近代以来屡战屡败的确是因为中国军事落后。韩国灭国更是因为韩国军事不行,所以练兵强军又提上了日程。新政中清政府计划编练新式陆军,重建海军。日本正式灭亡韩国几天后,军谘大臣载涛上疏请求练兵筹饷加固国防。他认为列强之所以国富兵强,就是因为列强重视军事,列强甚至可以以国家收入的一半为军费,所以中国要想对内维持统治,对外维护国权也得强兵,他说“故一切费用皆可力求节省,惟练兵一项,无论如何拮据,总当力任其难。”(《管理军谘处事务载涛奏为练兵筹饷筹划国防敬陈管见事》)


海军大臣载洵与萨镇冰提出了重建海军计划:因国库空虚,希望可以先购置小船,建立模板;早日组建海军部,仿照列强的军事体制;并提出仿照日本的联合舰队模式,将中国领海划分区域,各守海疆。


7.jpg

日军镇压朝鲜反日运动


如果说军事上占了全国奋发的大部分精力,内政上自然也不能马虎。其表现就是加速宪政。这种加速的呼声不仅来自民间,甚至清政府官员大吏也开始呼吁了加速宪政。这时候的请愿立宪有三股合流趋势,即资产阶级立宪派发动开国会的请愿、地方督抚上疏支持、驻外使臣奏请维护。支持立宪的大官总计:“湖广总督陈夔龙、两江总督端方、河南巡抚林绍年、四川总督赵尔巽,皆以请开国会为言。使臣中则孙宝琦、胡维德、李家驹三人,请速定年限”(孟森: 《宪政篇》)


立宪派和地方督抚、驻外使臣的联动,都是以日本灭韩国为鉴“韩国之亡,此皆于我国有制死之几”(《福建谘议局第二次会议速记录)这给了清朝中央巨大的压力。


三次开国会请愿后,1910年11月清朝中央发上谕答应限时开国会,这也是以韩国灭亡为借鉴加速了清政府的改革吧。


8.jpg

清末时近代化



文史君说:


把原定9年预备立宪期缩短为3年,即把国会时间提前到宣统五年(1913年)。这无疑是清政府因为韩国灭亡,在日益紧逼的危机下的无奈之举。就这样通过韩国灭亡的教训加速了清朝立宪的脚步,清政府也想亡羊补牢。至1911年5月为开国会清朝组织了内阁,但这个内阁就是众所周知的“皇族内阁”,此时的清朝仍不愿放弃独裁,将人民对清朝的最后一点眷恋都损伤殆尽。诚如出洋考察的大臣于式枚所称: “(宪政)行之而善,则为日本之维新; 行之不善,则为法国之革命。”此言得之!


参考文献


1.韩正校《论清末新政时期满汉关系的调整》《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9年9月


2.  李细珠《日韩合并与清明新政》《近代史研究》2011年7月


3.  辛东明《康梁对“日韩合并”的评析》《韩国学论文集》2011年4月


(作者:浩然文史·紫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1-30 06:42 AM , Processed in 0.04178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