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醉了。
他铺开一张蚕茧纸,手握一支饱蘸墨汁的鼠须笔,即兴挥毫,写下一纸行书。
这一天,是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三月三,上巳节,有“修禊”的习俗,即临水而祭,濯除不洁。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以文会友,与谢安等四十余位文人雅士齐聚山阴兰亭。
众人坐在蜿蜒的溪流边,将酒杯放入溪中,顺流而下,酒杯在谁面前停下,谁就要饮酒作诗,此为“流觞曲水”。
群贤吟咏,诗兴大发,当场将所作诗篇编成集,并由王羲之亲笔作序。
会稽山间,王羲之醉笔写成的《兰亭序》(也称《兰亭集序》),跨越了1600多年的时空,始终是中国文学与艺术的一座高峰,号称“天下第一行书”。
但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各版《兰亭序》都是摹本,唐代以后,《兰亭序》真迹下落不明,至今成谜。
▲[唐]冯承素摹:“神龙本”《兰亭序》(局部)。图源:网络
王羲之的《兰亭序》被推崇为“天下第一行书”,离不开其头号粉丝李世民的追捧。
唐初,李世民为秦王时,偶然间看到了《兰亭序》的拓本。
史书描写李世民的反应用了两个字——“惊喜”。
正是这个“惊喜”,改变了《兰亭序》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
隋唐以前,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齐名,合称“二王”,但《兰亭序》的书法成就鲜有人提及。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是个文艺皇帝,收集了大量“二王”书法作品,但梁武帝晚年昏聩,酿成“侯景之乱”,他收藏的“二王”真迹大多毁于战乱,所剩无几。
隋朝建立后,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尽价购求”二王墨迹,也只得到王羲之真迹五十幅。
到了唐代,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崇拜王羲之,他说:“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于是,李世民下诏在全国高价求购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流落四方的墨宝一时齐聚京城,却唯独不见《兰亭序》。
▲唐太宗画像。图源:网络
据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原来,王羲之病逝后,他的后代把《兰亭序》当做家宝传承。
传至第七代子孙王法极,遭逢战乱,落发为僧,将《兰亭序》带到永欣寺(在今浙江)。
王法极出家后,法号智永。他传承了祖上的书法造诣,常居寺中临写《兰亭序》,前后长达三十年,每次毛笔笔头用坏就扔进一个大竹筐中,日积月累,竟积攒下十大筐。智永便在门前挖一个深坑,将用过的笔掩埋其中,砌成坟冢状,名曰“退笔冢”。
智永圆寂后,将《兰亭序》传给其弟子辩才。
《隋唐嘉话》说,此后《兰亭序》一度为南朝陈宣帝所得。到了隋朝,晋王杨广(即后来的隋炀帝)率军平定南陈后,有人将《兰亭序》献给杨广。
但是,永欣寺的僧人并未忘记师父的嘱托。有一个叫智果的和尚从中周旋,他以拓印的名义将《兰亭序》真迹从杨广处借来,重新收藏在永欣寺。
那时,杨广正在图夺皇位,没有心思追究此事,也没再向僧人们索要。当然,也不排除杨广与他表侄李世民审美上存在差异的可能。
到了唐朝初年,《兰亭序》依旧由永欣寺的辩才和尚保管。
▲隋炀帝画像。图源:网络
唐太宗大V带货,捧红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却迟迟得不到他最爱的《兰亭序》真迹。
有一天,李世民终于打听到《兰亭序》的消息,请辩才和尚进京,好生款待,向他打听书帖的下落。
辩才不负师父与师兄弟所托,假称真迹早就不知在何处。李世民反复问了几次,辩才都矢口否认,李世民只好放他回去。
实际上,辩才早已在寺庙修了一个暗龛,专门用来藏《兰亭序》。
唐太宗英明一世,推想《兰亭序》真迹应该就在辩才处,可不知如何求取。此时,宰相房玄龄推荐了一个叫萧翼的官员,让他去智取《兰亭序》。
萧翼是个聪明人,他要完成领导安排的工作,又不想为难藏《兰亭序》的僧人,便向李世民提出两个请求:一是不要公开派自己前往,让他以平民的身份拜访;二是向李世民借了几幅“二王”的书法字帖。
之后,萧翼脱下官服,换上青色长衫,装扮成一个落魄书生,随着商人的船南下,千里迢迢来到永欣寺。
萧翼先跟辩才套近乎。他知道老和尚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找机会和辩才聊下棋,说弹琴。
辩才与萧翼见面交谈后,一见如故,十分投机,遂结为好友。此后数日,二人一同抚琴、投壶、赋诗,玩的项目都很高端,接着就聊到了字画。
萧翼见时机成熟,亮出了自己的底牌,将借来的“二王”书法真迹拿出来给辩才欣赏。
这些作品本来都是皇家珍藏,难得一见。
辩才不知事情原委,见萧翼如此大方,竟一时高兴,说出了自己私藏《兰亭序》的秘密,他打开暗格,取出《兰亭序》真迹给萧翼看,进行友好的“学术交流”。
之后有一天,萧翼见辩才外出,抓住机会溜进寺庙,盗走《兰亭序》真迹,随后快马加鞭,返回长安复命。
辩才回来后,见《兰亭序》被盗,才知道自己错信萧翼,被这个狡猾的小子给坑了。
李世民得到《兰亭序》真迹后,自知手段不光彩,也念及辩才年迈,没有追究其欺君之罪,还赏赐了一些钱财谷物给他。
辩才用这些财物修建了三层宝塔,但因这件事受到刺激,不久便病逝了。
后来,著名画家阎立本根据这一八卦,创作了《萧翼赚兰亭图》。
由此可见,李世民还算是比较大度,不怕别人议论此事。
▲[宋]佚名:《萧翼赚兰亭图》。图源:网络
李世民绝对是《兰亭序》的真爱粉,史称其“宝惜者独《兰亭序》为最”。
每天处理朝政的间隙,李世民都会将《兰亭序》取来一观,别人上班摸鱼刷手机,人家唐太宗上班时还要抽空学书法。
下班时间,李世民将《兰亭序》置于座位之侧,朝夕赏鉴,甚至经常夜半把烛,起来临摹《兰亭序》。
李世民还将对《兰亭序》的爱传播到朝野,乃至后世。
他下旨,命书法家赵模、韩道政、诸葛桢、冯承素等人用“双钩法”拓印了多个摹本,赐给功臣勋贵、皇子诸王。
从此,世人逐渐兴起临摹《兰亭序》之风。
所谓“双钩法”,是临摹书法作品的一种方法,即以笔单线写出某种书体的空心字,在勾勒出空心字后多填上墨,以求神似。
在印刷术尚不发达的时代,双钩法可以写出近似真迹的作品,常留下不少珍贵的摹本。
贞观年间,还有虞世南、褚遂良等唐代书法大家留有《兰亭序》摹本。到了清乾隆年间,乾隆帝汇集历代有关“兰亭”的八种墨迹,同刻于石柱上,称之为“兰亭八柱”。
“兰亭八柱”之一的“神龙本”,即唐太宗命冯承素所临摹本,是现存知名度最高的《兰亭序》摹本。因为冯本《兰亭序》上有唐中宗神龙年号印章,故名“神龙本”。
唐代以后,神龙本《兰亭序》历经多位名人收藏,上面密密麻麻盖着许多印章,如郭天锡、杨士奇、项元汴、乾隆帝等都曾是“神龙本”的收藏家。
▲[唐]冯承素摹:“神龙本”《兰亭序》,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源:网络一千多年来,《兰亭序》流传的其中一条主线,就是通过对历代摹本,如神龙本、虞世南本、褚遂良本等不断进行临写、翻刻,追寻王羲之的足迹,留下大量精品摹本。
在“文化造极”的宋代,士大夫几乎人人都有《兰亭帖》摹本。时至南宋,翻刻、收藏《兰亭序》摹本的风气更为炽热。
南宋词人姜夔一生过着清客游士的生活,直至穷困潦倒,葬于钱塘之畔。
姜夔的遗愿就是,“除却乐书谁殉葬,一琴一砚一《兰亭》。”
史载,姜夔曾藏有四本《兰亭序》摹本,其中一本定武本《兰亭序》(五字不损本)后来归赵孟頫的堂兄赵孟坚所藏。
据说,南宋末年,赵孟坚购得这本心仪已久的《兰亭序》摹本后,兴奋不已,连夜乘船回家,途中遭遇大风,船被吹翻。
幸亏河水不深,性命无忧,但赵孟坚的行李衣物都被浸湿。
赵孟坚顾不得其他物品,只是急忙下水抢出定武本《兰亭序》,并双手高举,立在水中,高呼:“《兰亭》在此,余不足介吾意也!”于是,这本定武《兰亭序》被后世称为“落水本”。
2006年,宋落水本《兰亭序》出现在深圳的一个拍卖会上,起拍价格便是3800万元的天价,创下当时的纪录。
《兰亭序》历代摹本尚且能倾倒众生,那当年让唐太宗朝思暮想的《兰亭序》真迹,更是出神入化。
▲[唐]虞世南摹:“天历本”《兰亭序》(局部)。图源:网络
说回到唐太宗李世民,他对《兰亭序》的喜爱,也是到了生则同榻、死则同穴的地步。
后世把玩的都是摹本,他这玩意儿可是真迹啊!
到了晚年,李世民与历朝历代的许多帝王一样陷入了对长生不老术的追求,长期服用丹药,性情愈发多变。
正如《兰亭序》中所写的,“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在经历长年的征伐、权术与争斗后,李世民意识到自己大限将至,在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时,他对太子李治(即唐高宗)说:“我死之后,你只要把《兰亭序》用玉匣装好放在墓室中,就算是你尽孝了。”
唐太宗去世后,大臣褚遂良也上奏说:“《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
李治采纳大臣的建议,遵从父亲的遗愿,将《兰亭序》真迹随葬唐太宗昭陵。
此即《兰亭序》“陪葬说”。
唐宋相关文献中,如何延之《兰亭记》、刘餗《隋唐嘉话》、李绰《尚书故实》、韦述《叙书录》、钱易《南部新书》等,都采用这一说法。
按照此说,《兰亭序》的复制品以各种形式流传于后世,但其真迹随头号粉丝唐太宗入昭陵后便已不传。
从东晋永和九年(353年)兰亭之会到唐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去世,《兰亭序》真迹在世间流传的时间不过300年左右,却惊艳了千年的时光。
▲[明]祝允明临《兰亭序》,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图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