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装”江苏,中国数一数二的经济强省,也是中国花式种菜、吃菜第一大省!
江苏“十三太保”——南京、苏州、无锡、南通、扬州、徐州、常州、泰州、盐城、镇江、宿迁、淮安、连云港(排名不分先后),谁都不服谁。从南尝到北,从北种到南,江苏人躲不掉一场从舌尖到田间的“蔬菜战争”:
最南边太湖畔,“苏锡常”把“不时不食”这四个字阐释到极致,丝瓜、香青菜、苏州青等一众青色入菜,晕染绿意江南;特色水生蔬菜莼菜、茨菇、鸡头米等“水八仙”接连出水,一个比一个鲜美;
再稍往北,长江南岸的南京与镇江,春天的“七头一脑”——马兰头、荠菜头、菊花脑等野菜吃遍,此时盛夏,土丝瓜和苋菜是当地人的心头至福;
跨过长江来到北岸,遍地的河湖鲜蔬,成就了清淡柔和的淮扬菜。莲藕、蒲菜、菱角.....洪泽湖、高邮湖里的鲜嫩宝藏乡野风情十足,滋味不输苏南。
苏南、苏中富庶,湖鲜时蔬里满满的精致与悠然,再往北,经常被黑“穷”的苏北,种菜实力直接拉满,堪称江“蔬”门面,苏北蔬菜产区,与山东、河南等省共同组成中国最大的菜篮子。
江苏人会吃菜,是因为这里最适宜种菜——广阔的平原、众多的河湖、温润的气候,让江苏产不尽丰盛鲜蔬。四季流转只会变换口味,却从不会让江苏人的舌尖寂寞。苏锡菜、淮扬菜里的水生蔬菜,塑造别具一格的江南饮食文化,一望无垠的苏北蔬菜大棚,则诉说着江苏作为蔬菜大省的能耐与担当。
01
🥬苏南的菜,到底有多“水灵灵”?
江苏传统的划分是苏南、苏北,按照江苏省政府经济带的产业规划,可划分为苏北、苏中、苏南。长江以南,就是苏南。除了常常抱团出现的“苏锡常”(苏州、无锡、常州),南京与镇江的主体,也在苏南。
苏南人吃菜,把“不时不食”四个字玩到了极致。
对于”苏锡常“的人来说,一年吃菜的清单早就排好了,甚至写到了黄历上。所谓“不时不食”,用俗话说就是什么季节该吃啥就吃啥,追求的正是自然赐予的鲜嫩滋味。
碧绿的新韭是春天的开端,绯红的苋菜是夏天的到来,浅青的扁豆是秋天的兆头,雪白的萝卜则是冬天的开始。不过,塑造江南饮食文化的,还是这里的特色水生蔬菜——“水八仙”。
春季荸荠夏时藕,秋末茨菇冬水芹,三到十月茭白鲜,还有鲜艳的红菱,又糯又白的鸡头米,以及太湖莼菜,这就是著名的“水八仙”。水乡多水产,一众水灵灵的水生蔬菜,错过就要等一整年,所以最招人稀罕。
太湖莼菜、新鲜马蹄、太仓菱角。
图1-3/视觉中国
盛夏时节,苏州阿姨坐在街头卖莲蓬,夏末秋初,无锡姑娘划着菱桶采红菱,都是经典的江南水乡美景。一到中秋前后,江南市井巷弄里的婆婆们一起,吴侬软语话着家常,巧手飞指剥出一粒粒嫩白的鸡头米。
“最是江南秋八月,鸡头米赛蚌珠圆”。
摄影/陶源
苏南人善吃菜的另一面,是会给蔬菜起文雅的名字。雪里蕻,简而化之为“雪菜”,茄子雅名为“落苏”,菠菜是“鹦鹉菜”,苋菜是“千菜谷”。
来自苏州的青菜尖,叫做苏州青;来自常熟董浜镇的香丝瓜,因为长得像江南民间纺纱用的筒管,所以叫筒管玉丝瓜。
太湖沿岸的香青菜,是苏南人冬日的舌尖美味。
摄影/孙晓东
苏南人,总能找到与蔬菜打交道的最佳方式——冬天吃香青菜(也叫矮脚青)做成的咸肉菜饭,夏天吃薄皮净素菜包,春末夏初,无锡的蒜苗和蚕豆正鲜;还有常州的溧阳白芹,清炒一盘如碧玉一般……
视线离开“苏锡常”往北,南京人不仅爱吃鸭,肚子里还住着一匹爱吃草的马。传统名菜是炖菜核。一碗砂锅里,可以同时看到油菜心、菜头、青菜叶、冬笋、香菇等多种蔬菜,吃起来菜叶鲜嫩、菜心柔软、味美鲜香。
咸肉菜饭,菜是太湖畔的香青菜,肉是农家自制的咸肉。
图/图虫创意
“南京人不识好,一口米饭一口草”,对野菜的爱,南京人永远排在前头。
“金陵三草”(菊花脑、枸杞头、马兰头)和“早春四野”(荠菜、马兰头、芦篙、野蒜)就是南京蔬菜的代表。清炒枸杞头、香干马兰头、菊花脑鸡蛋汤、香椿炒鸡蛋……在野为草,入厨成菜。本是野草的马兰头早已被请入菜园或大棚,成为春天的应时菜蔬。
香干马兰头,春时江南馆子里的必点。
长江北岸的南京六合区,有“长、白、细、嫩、香、脆”的六合水芹。长江南岸的栖霞区,四面环江八卦洲被称为“中国芦蒿之乡”。这一原本长在水边的野草,在八卦洲演变出鲜炒芦蒿、芦蒿干、芦蒿茶、芦蒿酒、芦蒿小菜等等江南人喜爱的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