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标签里写意式咖啡,下面就意式浓缩展开。题主不妨补充一下不好喝的点在哪里,我能想到的有几种可能:
- 店里的浓缩焦香浓郁,自己的浓缩酸涩发苦;
- 店里的咖啡有花果香,自己的咖啡像速溶;
- 店里的咖啡油脂丰富,自己的咖啡气泡只有薄薄一层。
最后一条虽是观感,但咖啡店的整体氛围,包括装修和弥漫的咖啡豆烘焙香,预热好的杯子触感,都对咖啡体验有直接影响。这点在海外尤其显著,一些店出品平平无奇,却硬是靠服务好收获了很多老外的高评分。
1. 咖啡豆
咖啡豆的品种、质量、烘焙度和新鲜度是影响咖啡风味最大的因素。一款超市深烘焙咖啡豆,即使咖啡店咖啡师,也无法做出浅烘焙精品豆的风味。最简单的办法是去咖啡店买一包同样的豆子,趁新鲜回家喝,对比咖啡店出品和自己做的区别。只要不是翻大车,一般咖啡店有的风味,自己做也多少能喝出一些;最不济换粗研磨,做成冷萃,可以减少苦感。
品尝的时候留意记录单一维度而不是综合评价:哪杯比较甜、哪杯比较酸、哪杯比较苦、哪杯能喝出菠萝、莓果、酒桶等具体的味道;单一层面上的差异,有助于找到背后原因,从而提升整体风味和好喝度。
咖啡豆烘焙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存放过程中,这些二氧化碳会带着风味释出,如果存放在普通容器譬如磨豆机豆仓里,咖啡豆还会氧化受潮。除非开店或自己烘豆,一般买到的豆子都已经烘焙好两三天以上,基本没有养豆排气问题;很多咖啡店可以在一周内把豆消耗完,如果自家豆已经放了两三个月,无论是否开封,都很难做出咖啡店的水平。研磨好的咖啡,风味释出和氧化会大大加快,最佳赏味期只有两三天而已,这也是胶囊咖啡需要充氮气保鲜的原因。
如果豆子足够新鲜,而咖啡发酸,可以从相对不酸的深焙品种开始,譬如印度风渍豆(Monsoon Malabar)或埃塞尔比亚西达摩(Sidamo)。
2. 研磨质量
萃取不足容易酸,萃取过度易苦涩。留意萃取度和浓度是两个维度(下图),萃取度讨论的是咖啡豆里有多少可溶物质被热水溶解了出来,而浓度是这些可溶物质和水的比例。提高萃取度可以透过提高粉水比、增加水温、研磨变细实现,但就像热水泡糖,改变各个变量和最终萃取度变化并非一一对应的线性关系。
几十块的胡椒磨,几百块的 Hario 陶瓷磨,几千块的 Eureka MMG、Niche Zero,过万的磨王、黑鹰、Weber Workshops。咖啡磨直接决定了咖啡粉颗粒粗细的均匀度,从而决定了整体萃取度的分布。太便宜的磨豆机无法产生足够均匀的颗粒粗细度,结果就是细粉过萃,粗粉萃取不足;并且粉饼由于粗细分布不均,更容易产生开裂,导致裂缝处过萃,其它部分萃取不足,从而又酸又苦的问题。开裂导致水流“抄近路”的现象常被称作“通道”(Channeling),最容易的观察法是换用无底滤碗:下图 Clive Coffee 是比较明显的通道现象,整个粉饼只有中间部分猛出咖啡,后期还喷水得到处都是;S.Prometheus 更接近理想萃取,整个粉饼几乎同时出咖啡,虽然局部依然有几处没被萃取到。
通道问题对于手冲滴滤同样存在,只是意式浓缩因为研磨细和高压萃取,更为显著。其中一个缓解办法是研磨稍微变粗和低压萃取:颗粒变粗会降低萃取所需的压力,减少粉饼开裂的几率,从而提高整体萃取率和均匀度,这就是近年流行起来的 Turbo Shots,背后有一篇学术论文支持。
磨豆机研磨质量有保证之后,假设咖啡机可以产生稳定的 93 摄氏度水温和 9 倍大气压,通常大家会依据粉碗的设计尺寸装填对应重量的咖啡粉,然后透过改变研磨度来达到 25-30 秒内,萃取出两倍咖啡粉重量的浓缩咖啡这一粗略目标。时间、粉水比大致稳定之后,就可以透过微调粉水比或研磨度来调整萃取度,从而接近理想的口味。
3. 粉饼准备
意式咖啡除了研磨质量会导致通道现象,还有一个可能性是粉饼分布不均。网上意式浓缩视频的众多手续都是为了提高粉饼均匀度:
- 研磨前喷水雾减少静电;
- WDT 工具梳开咖啡粉结块(Weiss Distribution Technique);
- 圆饼状的布粉器,压粉前拧几圈把咖啡粉面抹平。
4. 浓缩咖啡以外
加糖加奶也是简单粗暴的方法,普通卡布奇诺加入 1 份香草和 1 份焦糖糖浆,焦糖玛奇朵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