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以前我特别讨厌囤货。在我的印象里,囤积就意味着拥挤、杂乱和不新鲜。
但眼瞅着这两年,「不确定」已经成为生活常态,日常消费也只能跟着防疫机制在以下两种状态间反复横跳了:
间歇性疯狂采购,持续性消耗库存。
厌倦了每次囤完就要跟细菌赛跑,于是我重温了一遍绵绵介绍的备餐技巧,又跟着日本主妇研究了 93 种食材的保鲜方式。
发现只要用好冰箱冷冻室,捋清楚各类食材的冷冻 / 解冻技巧和收纳管理原则,囤货根本不用发愁!
方便又保鲜,
这套冷冻大法真挺香!
之前我妈来我家,准备做饭时看到一冰箱的冷冻菜数落了好半天,说维生素都冻没了。
而冷冻保存的菠菜,VC 流失率只有 30%。
而且说实话,平时我们买到的食材大多也不是产地直采当天上架,一些容易流失的营养素在运输和商家的储存过程中就流失得七七八八了。
不管买回家后怎么保存,吃进肚子里都差不太多。
与其纠结不可抗的部分营养流失,不如研究研究怎么冻才能用着方便、吃着放心
冷冻保鲜的基本原则
1. 趁新鲜冷冻
吃不完的食材尽早冷冻,别等快变质才紧急处理。
2. 擦干表面水分
否则食材会结霜、结块,用的时候掰不开。
3. 提前分装成小份
按照单次用量分装,每份不要太厚,方便解冻。
4.标记内容和日期
便于管理库存,判断食材消耗优先级。
掌握了这四点之后,我又研究了岛本美由纪在《超级冰箱收纳术》中提到的 93 种食品保鲜方法。
根据不同的食材的特性,总结出了一套中国家庭常备食材的冷冻方法。
固定好分区,
每块肉都能「有家可归」
我家是一个传统的单开门冰箱,冷冻室空间很有限,所以固定的分区管理格外重要,不然很容易东西塞得乱糟糟,啥也找不到。
如果你家的冰箱本身没有急冻区,可以在冰箱里放一个金属材质的托盘或保鲜盒,自制「急冻角」。
把需要冷冻的食材先在急冻角冻好再收纳,可以防止粘连结块,后续收纳和使用起来都更方便。
每家的冰箱结构和使用习惯都不太一样,但大体的空间管理逻辑是相通的。
最浅层用来放常用的小件物品,比如葱花蒜泥小米辣,或是分装好的小份米饭。
中间 1-2 层最醒目也最顺手的黄金收纳位,建议大家放那些需要尽快用掉的食材,比如分装冷冻的蔬菜和肉类。
这样既方便取用,盘点起来也轻松。
冷冻室的下层通常比较宽大,能塞的东西最多,但也容易被我们忽略和遗忘。
比较适合放速冻水饺、肉制品等比较耐储存又占地儿的商超冷冻食品。
这样给食材划分好区域,每回存取就相当于顺带做了简单的盘点和整理,亲测能有效减少时间空间和食材的浪费。
大家可以按自家的囤货情况的使用习惯规划分区,怎么顺手怎么来。
03 直立式收纳,
让冷冻室变成「图书馆」。
不管是哪个区域,冰箱收纳的一个大原则就是「让食材站起来」,直立收纳,减少堆叠。
尤其是抽屉式的冷冻格,每次打开视角都是从上往下的,如果东西堆叠在一起,封印在下面的食材就很难再捞出来了。
这里推荐两个小道具:密封保鲜袋和金属书立。
密封保鲜袋的优点不用多说吧,透明好辨认,可以用马克笔做标记,而且可以随便塑形。
把需要冷冻的食材装进去平铺冻结实后,一袋袋立起来方便又整齐。
金属书立也是个冰箱收纳的宝贝,能让冷冻室像书架一样井井有条。
它既可以为不同类型的食材分隔区域,又能充当食材的拐杖让它们「站」得更稳。
金属本身的导冷性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冷冻效率。
十几年前梁静茹出过一首轻快的小歌叫《如果冰箱会说话》,里面有一句词是「胃直通心间,期待每一天」,我到现在都很喜欢。
不管生活里有多少不确定,回到家拉开冰箱门就能找出食材饱餐一顿的充盈感和安全感,能从胃到心地抚慰每一天。
不过,虽然冷冻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但口感和风味还是会随着时间流失,最好 3-4 周内就解冻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