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大邻国之间,尼泊尔的地缘政治形势,在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中变得越来越复杂。由于过去20年的政治发展,尼泊尔已成为国际关系中的一个焦点。联合国、欧洲国家以及邻国中国和印度,都在密切观察尼泊尔动向。在不同的政治治理体系下竞争的中国和印度,都把尼泊尔视为符合其邻国政策的地缘战略要地。1947年英国离开南亚后,对印度有利的力量平衡,几年内逐渐改变。当时处于休眠状态的中国,现在已经拥有强大的影响力。通过在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马尔代夫建设多功能基础设施,中国在印度洋强化了自身影响力。在世界战略舞台上,中国对印度的包围被理解为“珍珠链”(string of pearls)。此外,中国雄心勃勃的基础设施项目,如“一带一路”,不仅出于经济目的,而且也具有战略重要性。目前,亚太地区和喜马拉雅次大陆都在经历一个转型期,即旧地缘政治状态的瓦解,与基于新权力结构的权力平衡的创建。在这个过渡阶段,为了维持现状,阻挡中国扩张,中国的近邻成为重要遏制力量。这就是为什么,处于敏感位置的尼泊尔,已经感受到日益加剧的地缘政治竞争的冲击。
鉴于尼泊尔与印度在语言上的深刻相似性、社会和宗教上的亲和性、地理位置相近的古老纽带等因素,尼泊尔与中国新建立的贸易和经济联系,绝不能超过尼印关系。这主要是因为,尼泊尔和印度之间的人与人关系,比中国方面的接触更为重要。在印度,有人说尼泊尔和印度是Roti & Beti ka rista(面包和女儿的关系)。尼泊尔和中国的关系,则是由公元前638年尺尊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婚姻奠基的(译者注:尺尊公主又称赤真公主,是吐蕃神话传说中,吐藩附属国、今尼泊尔境内古国尼婆罗的公主)。然而,陈词滥调或过于闻名的历史关系,实际上无法决定两国之间的当代关系。外交平衡策略是尼泊尔历届政府都擅长的历史策略,无论是皇室、民主党还是共产党。为了从印度那里获得更多利益,尼泊尔通常享有打“中国牌”的特权——向北京倾斜是获得印度青睐的精明方式。虽然过去这种极其聪明的方法常常奏效,但随着权力平衡的逐渐转变,中印冲突的可能性在增加,这种策略可能会面临新的考验。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地理关系,应根据语境作相应的平衡,平衡并不意味着绝对的“平等”。在意识形态上,作为冷战时期小国策略的“等距”,在当今的多极世界,似乎已是一个过时想法。尽管如此,尼泊尔仍通过不同手段,包括三边主义的提议,继续表达其对等距政策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