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9|回复: 0

[哲史艺丛] 14岁被灭族,76岁被封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31 12:4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4岁被灭族,76岁被封神

 我是艾公子 最爱历史  2021-12-23 12:08


贞观六年(632)盛夏,唐太宗李世民来到长安郊外的九成宫避暑。


那里过去是隋文帝杨坚的仁寿宫,相传他曾在此“金屋藏娇”,后被善妒的独孤皇后发现,夫妻矛盾一触即发。隋文帝抛下江山,负气出走。


后虽有大臣苦苦相劝,隋文帝以天下苍生为己任,回心转意,但回宫后的他,还是无奈地发出了“吾贵为天子,不得自由”的感慨。


作为历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之一,隋文帝到仁寿宫的次数并不多。而其后的隋炀帝更是东巡江南,仁寿宫遂长期被闲置。


入唐后,身为新天子的唐太宗斥巨资修复了这座曾经的离宫,取“九重”之意,赐名九成宫,作为大唐皇家避暑胜地。


当一行人进入宫城后,空气中传来带有湿润气息的泥土清香。


唐太宗颇感神奇,便命人四处寻找气味来源。尔后,在一片灌木丛底下,人们发现了湿润的土层。


唐太宗用随身携带的手杖挖了挖湿土,又敲了下山间的岩石,一股清泉竟从岩间迸出。他用手接了点尝了下,顿觉口舌生津,暑渴之意消散全无,心中大喜。


在群臣山呼万岁之下,唐太宗为此泉赐名“醴泉”,并命魏征作赋、书法家欧阳询手书以示纪念。这便是后世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


IMG_5599.JPG
《九成宫醴泉铭》碑刻拓片临本(局部)图源:网络


那一年,欧阳询已76岁高龄。


他颤巍的手使得敕文的书写颇具挑战性,但《九成宫醴泉铭》仍尽显欧体“险劲瘦硬而不失婉润”的意境之妙,一笔一划均谨守法度,工整规矩,难怪被后世封神,誉为“天下第一铭”。



IMG_5563.jpg


很少有人知道,造就欧阳询落笔的谨慎,源自其不幸的过去。


早年间,欧阳询出身簪缨贵胄之家。祖父欧阳頠为南陈的开国元勋,奉圣谕,与子欧阳纥常年经略岭南,在民间素有威望。


欧阳頠去世后,欧阳纥继承了乃父衣钵,出任广州刺史。


当时,重臣韩子高、华皎等相继受朝廷猜疑,兵败身死,欧阳纥深感恐慌。


南陈太建元年(569),辅政大臣陈顼篡位自立,史称陈宣帝。自己得位不正,当然也担心治下百官黄袍加身。


于是,登基后不久,陈宣帝便下诏征欧阳纥为左卫将军,令其携家属北上,回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效力。


想起那些遭遇不测的同僚,欧阳纥心中难免萌生出一丝朝廷即将卸磨杀驴的怀疑。为保家族无虞,他决定赌上家族多年经略岭南的名望,起兵造反。


IMG_5601.jpg
动画短片《冼夫人传奇歼灭欧阳纥》中的欧阳纥形象图源:影视截图


然而,在岭南百越首领冼太夫人与南陈官军的合击下,据守广州的欧阳纥最终兵败身死。


偌大的欧阳家族,仅欧阳询一人侥幸逃脱。


那一年,他年仅14岁。


家庭的剧变外加逆党后人的恶名,让这个从前不谙世事的少年,不得不重新思考人生。


也正是遭逢了此次家族变故,长大后的欧阳询做事一板一眼,十分谨慎。


好在欧阳家族覆灭后不久,因皇太后驾崩,南陈朝廷大赦天下,身为“在逃人员”的欧阳询恢复了自由身。


受欧阳纥生前所托,时任东宫属官的江总收养了他。


江总,字总持,在南朝的文坛上赫赫有名。传闻当年梁武帝萧衍创作《述怀诗》,便有他贡献的智慧。但江总为世人所熟知,当属其辅佐陈后主治国时期。


陈后主喜宫廷宴乐,昏庸误国,为投其所好,江总使出浑身解数帮陈后主创作名诗名篇。一首《玉树后庭花》传唱大江南北的同时,江总也成了后世鄙夷的“狎客”。


撇开政治另论,江总仍算是当时最为杰出的文学家和书法家。史料记载,江总是陈朝二十一位书法圣手之一,书风颇有王羲之遗韵。


在江总的亲自教导下,年纪还轻的欧阳询开始了读书习作之路。期间,欧阳询的书法自然遵循王羲之一贯擅长的行书风范。而王羲之书法作品中的“险”和“劲”,也潜移默化地融入到了欧阳询的笔法当中。


尽管江总是“二王”笔风的传承人,但江总出身江南,引领陈朝文风,他的字必然也吸收了南朝书风。南朝书风的妍美,让欧阳询学贯南北,融会贯通。


史载,欧阳询少年时期博览经史,尤善《史记》《汉书》及《后汉书》。以他的文学素养,再加上江总的社会地位,欧阳询未来可期。


可惜,欧阳询长得特别丑。后来见过他的唐朝宰相长孙无忌声称,欧阳询“耸膊成山字,埋肩不出头,谁家麟角上,画此一猕猴”。意思是欧阳询缩头夹肩、略带驼背的形象,活像一只刚出山的猕猴。坊间也有传闻称,欧阳询非欧阳纥之子,乃其母与猕猴媾和后产下的人妖怪胎。


总之,欧阳询的长相,让其天生不具备立足朝堂的精神面貌。而他身上“叛臣余孽”的身份更是闹得人尽皆知,故从前世代仕宦的欧阳家族,到了欧阳询这儿,戛然而止。


沿着养父江总的治学之风,欧阳询必须为自己另觅一条书学通途。


据说,欧阳询有一次骑马赶路时,有幸看到晋代书法家索靖的碑刻。匆匆一瞥,令其心花怒放。跑出几里后,他仍对碑刻的文字念念不忘。于是干脆调转马头,折返碑前,驻足鉴赏,三日后方才离去。


欧阳询学书的笃志专精,为其后来开创“欧体”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南陈太建十四年(582),陈宣帝驾崩,荣登大宝的是从前江总竭力辅佐的东宫太子陈叔宝,即陈后主。后主登基后,江总迎来了人生巅峰,官拜祠部尚书,转任尚书令,统揽朝政大权。


IMG_5602.jpg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卷》之陈后主。


养父地位的水涨船高,对欧阳询唯一的好处便是多了精研书学的机会。


凭借后主与养父的特殊关系,那些深藏在陈朝内宫中的书法字画,通过欧阳询的双手得以重见天日。


历千剑而后能识器,高纯度的书画鉴赏让欧阳询获得了其他书法家所不具备的条件与能力。这些也为日后“欧体”融合北魏正书,兼收汉隶笔意的书风形成,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IMG_5565.jpg


尤善诗文的江总却不善辅国,在一首首华丽的宫体诗,以及美人的歌舞声背后,立朝仅30余年的南陈轰然倒塌。


身为宰辅,年迈的江总背上了亡国之臣的骂名,与陈后主一起投降了隋文帝杨坚。


作为江总的养子,欧阳询也随之到了大兴城(今陕西西安)。


从乱臣贼子到亡国孽种,33岁的欧阳询显然有些始料未及。幸运的是,改朝换代对欧阳询的影响并不算大,他的生活除了饱受早已习惯的谩骂外,一切平淡如水。


他将全部精力用在钻研书法上。


IMG_5604.jpg
▲(晋)王羲之《快雪时晴帖》(局部)


隋朝已出现重视法度的书学理论,比如,智果和尚的《心成颂》以研究单字结构为主,开创书法领域的先河。但智果的书学理论过分强调字体的结构,反而忽略了魏晋以来书者主体情志的体现。


欧阳询认为此种书法理论并不可取。他指出,字要写得好,关键还得看用笔之法。


在他创立的书学理论《八诀》中,欧阳询强调,书写者握笔需“虚拳直腕,指齐掌空”。对于每一次落笔,都必须做到笔锋含蓄,即无论动笔或收笔,笔锋皆藏而不露。


同时,用笔之人应做到“方圆上下而相副”,笔划与笔划间的转折需要注重字体结构的方圆转换,如此方能使字句笔划谨慎厚重,完整而不缺失。


不过,要创作出顶级的书法佳作,光凭这些还远远不够。


正所谓“书肇于自然”,欧阳询认为,一份传世的书法佳作,不仅只是对前人字迹的模仿,还得体现书者的内心。用心感受世间万物,崇尚自然,方能成就书法作品的自然之道。


书法虽应遵循文赋该有的法度,却又不能拘泥于法度。唯有书者心中有“法”,“遂其形势,随其变巧”,在用墨时顺应形势时浓时淡,方能尽显作品的灵动自然,创出上乘之作。


随着书法理论的升华,欧阳询的书法作品也获得了质的飞跃,很快就声名大噪。为了一睹欧阳询的书法风采,达官贵人纷纷上门,求写碑文,写墓志铭。


IMG_5605.jpg

▲(唐)欧阳询《仲尼梦奠帖》(局部)。


凭借高超的书法技艺,欧阳询终于等来了入仕的机会。


隋大业元年(605),年近半百的欧阳询被任命为太常博士,与褚亮、潘徽等当世名人共同为前朝修书立传。


历来编修国史都是大功一件,也是极其漫长的工作,编修者在史书完成之际往往能得到提拔。尽管太常博士官微言轻,但对欧阳询而言无疑是一次新的开始。


还未等到史书完工之日,大隋帝国已在多年的起义和动乱中,一步步走向覆灭。



IMG_5566.jpg


为国家修了十几年的史书,到头来万事成空,这多少让欧阳询内心惘然。但祸福相依,再度遭遇亡国变故,他根本不会想到,个人仕途的春天即将到来。


很快,篡位的宇文化及被打着勤王旗号的窦建德所杀。身为隋朝旧臣的欧阳询也被窦建德招致麾下,为其效力。


IMG_5607.jpg
▲夏王窦建德。图源:影视截图


这时的窦建德生出了和宇文化及一样的心思,想搞点仪式感,称王称帝。但他是个粗人,打仗还行,真让他遵循礼法带头搞祭祀,恐怕他连祭祀时辰的子丑寅卯都弄不明白。


就这样,在一群隋朝旧臣中,窦建德相中了写得一手好字的欧阳询,让他担任自己的大夏政权的太常卿,专管礼仪祭祀工作。


可是历史又对欧阳询开了个玩笑:他才“持证上岗”两年,就又被迫下岗了。


唐武德五年(622),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与窦建德展开决战,大破夏军。


欧阳询又一次成了俘虏。


本来凭借多年“临时工”的经验,欧阳询不具备被重用的资格,但恰好,此时大唐帝国的最高话事人李渊,正是欧阳询当年在隋朝任职时的至交好友。


凭着好哥们的照顾,身为降臣的欧阳询直接荣升为唐朝给事中,到唐高祖李渊身边备策顾问。


当时,由于连年战乱,无数奸商故意囤积粮食,哄抬物价,令初建的大唐陷入重重经济危机。而各路诸侯均忙于武力征服天下,谁也没空搭理早已破败不堪的经济秩序。


另一方面,初唐时期,官方仍旧沿用自汉朝以来流通的五铢钱。但自魏晋以来经年不断的战争,导致五铢钱流通机制变得异常脆弱,市场上钱币造假、分量不均等问题屡见不鲜。


为了稳定市场价格,大唐迫切需要一种标准型钱币,以规范天下臣民的交易方式,稳定帝国经济秩序。于是,李渊下令在全国铸造新货币,指导百姓流通使用。


新货币的铸造工艺和形制皆是当时顶尖水平。为了给这套通宝一个有辨识度的标志,李渊请欧阳询亲笔题写了“开元通宝”四个大字。


IMG_5608.JPG
▲辽宁省博物馆藏开元通宝。图源:图虫创意


值得一提的是,凭借开元通宝的发行,唐王朝成功平抑了物价。在之后的岁月中,随着大唐国力蒸蒸日上,开元通宝也成为世界上最值钱的货币之一。而欧阳询笔法中的庄重、隽秀、挺拔,也通过“开元通宝”四个大字,流通天下,传遍海内外。


据说,当欧阳询的字传至东边高丽时,国王曾误以为欧阳询是个身材魁梧之人,对其大加赞赏。使者入唐后,点名要见欧阳询风姿。当欧阳询如猿猴般的身躯立于使者面前时,对方被吓得差点晕了过去,人家压根儿没想过人不如字远甚。



IMG_5568.jpg


唐高祖李渊退位后,新上台的唐太宗也对欧阳询推崇备至。


重文的唐太宗以麾下“十八学士”为班底设立弘文馆,开拓文化,荟萃人才。欧阳询被吸纳其中,与此前大半生的漂泊不定相比,晚年过得相对开心自在。


除了日常的经筵论学外,欧阳询还有许多机会参与各种皇宫聚会,展露自己擅文幽默的另一面。


一次,唐太宗赐百官大射。时为宰相的宋国公萧瑀屡射不中,随侍一旁的欧阳询立即动笔提了首《嘲萧瑀射》:


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强弓。

欲高翻复下,应西还更东。

十回俱著地,两手并擎空。

借问谁为此,乃应是宋公。


要换成别人这么嘲讽自己,以萧瑀耿直的个性早就和他闹翻天了。可面对欧阳询,萧瑀非但没有指责,还默认了其对自己射箭能力的“客观评价”。


可见,在与王公大臣的相处上,欧阳询拿捏得十分到位。


而鉴于长孙无忌在公开场合嘲笑自己像猕猴,欧阳询则称:“缩头连背暖,俒裆畏肚寒。只缘心溷溷,所以面团团。”正面解释了自己的长相后,还不忘对长孙无忌的心虚与焦躁进行一番嘲弄。


对此,长孙无忌顿感哑口无言。除了搬出长孙皇后,别无他法。


事实上,欧阳询在书法上的成就,从未因其样貌而被他人藐视半分。


与欧阳询同时期的另一位书法名家虞世南,在面对褚遂良的求教时,曾直言道:“欧公不择纸笔,皆能如意,如你需学习书法,必先以他为师。”


虞世南的高度评价,也令欧阳询和他的欧体楷书成为书法史上公认的“自王氏书风之后的又一中流砥柱”。


贞观十五年(641年),85岁的欧阳询在家中病逝。


IMG_5610.jpg

▲欧阳询画像。图源:网络


对于他流传后世的书法成就,唐朝书法理论家张怀瓘曾说:“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篆体尤精,飞白冠绝,峻于古人。”


生逢乱世,样貌奇丑,几度被俘,背负骂名……可欧阳询自始至终都明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样貌与身世,不过是暂居人世间的躯壳。


只有实力和作品,才能打破虚妄,流芳千古!



全文完。感谢阅读~



参考文献:
[唐]魏征:《隋书》,中华书局,1973
[宋]李昉:《太平广记》,中华书局,2020
何永胜:《欧阳询》,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朱关田:《欧阳询年谱》,《中国书画》,2010年第8期
王彧浓:《光——论唐代四大书法家之欧阳询》,《美与时代》,2017年第7期
樊广平:《欧阳询及其书法探微》,《文科教学》,1995年第2期



- END -
作者丨大唐梁金吾
编辑丨艾公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11 01:00 PM , Processed in 0.03260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