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22|回复: 3

[转贴] 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他的留美相册里有哪些珍贵照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12 06: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钱学森诞辰110周年:他的留美相册里有哪些珍贵照片?

 吕成冬 国家人文历史  2021-12-11 12:57


IMG_5192.jpg
本 文 约 6500 字
阅 读 需 要 17 min 


今天(2021年12月11日)是钱学森诞辰110周年。钱学森是一位享有极高盛誉的科学家,为中国乃至世界科技的发展做出过无可限量的贡献。不宁唯是,他在青年时期还是一位摄影发烧友且技术堪比专业摄影师,声名也如雷贯耳于朋友圈。在他就读交通大学之际,父亲出资为他购买了一台Rolleiflex相机,待其留美之际又用节省的奖学金购买了一台Weltini相机。及至他1955年回国之际打包带回的“留美相册”里竟有近千帧珍贵照片。如此数量的照片经过“拼接”后犹如一部影像纪录片,记载了那一代中国青年学子远赴他乡寻找救国与强国道路的历史记忆。
   
IMG_5193.jpg
左图为钱学森父亲为他购买的Rolleiflex相机,右图为钱学森留美时期用奖学金购买的Weltini相机。两台相机现均藏于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由钱学森哲嗣钱永刚教授捐赠

此文选取50多张珍贵照片并按照4个主题排列,同时辅以考证和阐述文字,由此摅怀旧之蓄念。然而,心意全在为时下中国青年建立崇高人生目标提供些许精神力量,就正如我在《科学与忠诚:钱学森的人生答卷》前言里引用的一句钱学森的话:“研究过去是为了研究现在,而研究现在是为了创建未来。”
 

第1组:远航他乡


1934年6月钱学森从交通大学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资格”,并在国内进行过一年专业实习后于翌年赴美留学。1935年8月20日,“杰克逊总统号”邮轮在上海吴淞口起航。这是一次普通的航行,但对邮轮上的中国青年学子们来说却有着非凡的人生意义,因为在他们肩上担负着寻找国富民强道路的时代重任。

(一)那些同行者们

值得一提,“清华大学留美公费生”资格的待遇颇高,不仅能够获得清华提供的奖学金,同时还会在出国前得到清华一次性提供的520美元出国费,甚至清华早已为他们预定好邮轮的头等舱舱位。

IMG_5194.jpg  

IMG_5195.jpg  

IMG_5196.jpg  

IMG_5197.jpg

“钱学森镜头里的同行者”与“同行者镜头里的钱学森”
 
在航行途中,学子们不时按下相机快门。最早见于《清华校友通讯》1935年第2卷第9期,就有一篇由戴世光抵达美国后以“校友通信”寄给通讯编辑部的信,详细记载了远航中的所见所闻。从此信可知,登上邮轮赴美的除清华公费生之外,还有其他公费或自费赴美的学子。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学子们,相知于驶往异域他乡的邮轮,成为中国现代史上寻找民族复兴道路的实践者。

(二)途经日本观光

1935年8月24日,“杰克逊总统号”邮轮抵达日本停泊数日,学子们登岸游览名古屋和东京。日本当时已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国家,整洁的街道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IMG_5198.jpg  

IMG_5199.jpg  

IMG_5200.jpg  

IMG_5201.jpg  

IMG_5202.jpg  

IMG_5203.jpg

钱学森镜头里的日本风光

 
9月3日,邮轮抵达美国西海岸城市西雅图,学子们登岸办理入境手续。钱学森在西雅图逗留数日,观光城市风景。随后,他乘坐火车途经芝加哥,前往位于波士顿的麻省理工学院,开始长达二十年的留美求学生活。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06: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2组:理工结合


1935年至1939年,钱学森在美国接受规范的现代教育和严格的科学训练,先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在加州理工学院获得哲学(数学、航空和空气动力学)博士学位。此间四年,他通过完整地学习“硕士+博士”“必修+选修”的课程,完成从工程师到科学家的内在转变,成为一位在空气动力学领域内具有巨大潜力的青年学者;同时他又通过跨界参加项目、参与学术沙龙等途径不断提升学术眼界和扩大学术视野,奠定了后来成为战略科学家的思维基础。

(一)“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从接受专业教育的角度看,钱学森经过交通大学的系统性工科教育,塑造了作为优秀工程师的形象。但他已不再满足于此,恰巧两位大学老师陈石英和钟兆琳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给了钱学森思想启迪。他后来说:“在交大,非常感激两位把严密的科学理论与工程实际相结合起来的老师,一位是工程热力学教授陈石英,一位是电机工程教授钟兆琳。”原因在于,以工科见长的交大也特别重视理论功底,如此培养的学生能够解决工程和理论两个领域的问题。因此当他在麻省理工学院求学之际,依然注重工程实践和理论课程的并重与互补,通过实验或试验获取第一手数据后进行理论分析的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IMG_5204.jpg  

IMG_5205.jpg  

IMG_5206.jpg  

IMG_5207.jpg  

IMG_5208.jpg  

IMG_5209.jpg

钱学森留美相册中有一组在大坝实习的现场照,其中第一张合影中左一为张光斗、左二者待考、左三为钱学森、左四为徐芝纶,同时亦可见当时美国具有的工程能力

在他的留美相册中,就有一组就读麻省理工学院之际前往大坝实习的现场照。此组照片未能考证出具体位置,但两张合影中的人物有张光斗和徐芝纶。由此组照片可见,钱学森对于实地调查的注意,且在晚年提出过“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的观点。钱学森于1947年提出令他蜚声学界的技术科学思想,正是他早年在读书和治学过程中践行理工结合方法论的升华。他终身倡导并践行的理工结合观,在哲学上体现了以“事上练”为基础的知行合一观,并促使他不断地成长为专业领域内的顶尖科学家。

(二)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

众所周知,NASA在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历史征程中做出巨大贡献。作为NASA前身之一的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在早期发展过程中充满奇幻色彩。这个被称为“自杀俱乐部”的最早发起人是冯•卡门高足马林纳,他还盛情邀请钱学森担任理论设计师。
 

IMG_5210.jpg  

IMG_5211.jpg  

IMG_5212.jpg  

IMG_5213.jpg  

IMG_5214.jpg  

IMG_5215.jpg

钱学森镜头里被称为“自杀俱乐部”的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究小组
 
钱学森后来有过一段回忆,说:“在美国西部的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作者注:即加州理工学院)中在1936年成立了一个火箭研究小组,这是研究火箭的一个开始点。这个学校在美国的火箭研究一直到现在都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火箭研究小组刚成立时,小组成员都是一些年轻人。那时候这些人对于火箭的看法都是很理想的。想到现在航空已经走了一个阶段了,第二阶段就应考虑到我们人类怎样飞出大气层。那时候这几个年轻人对火箭的兴趣完全没想到军事应用,只是想到这是有兴趣的问题。这个小组的领导人名叫马里那(作者注:即马林纳)。马里那这个人是有组织领导天才的,在小组里由他作领导。那个时候我们根本没有实验经费。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只有靠自己,主要是很多友人凑点钱拿出来做小规模的试验。这个时候是1936年。”钱学森加入小组之后不久就承担了一项研究课题,即对小型液体推进剂试验火箭进行改进的理论分析,展示了他运用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强大能力。也就是此际,他用相机拍摄不少工作照。这组照片记录了人类探索宇宙的早期历史。

(三)中国留学生学术报告会

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有一批中国留学生在加州理工学院求学,或攻读硕士学位,又或攻读博士学位,抑或做科学研究,如钱学森、袁家骝、谈家桢、顾功叙、殷宏章、朱正元、黄厦千、郭贻诚、袁绍文、曾呈奎等。这些中国留学生在不同院系或专业读书,但每周日都会组织“中国留学生学术报告会”。钱学森回忆说:“我是1936年秋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转到加州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的;当到校后就遇到郭贻诚同学,天天见面,相处甚欢。我在航空系,他在物理系,可以相互学习。当时在生物系的还有谈家桢同志和殷宏章同志,也还有其他系的中国同学。中国同学们都主张相互学习,开拓知识面,所以每星期日上午10时许就聚集在一个教室,开学术报告会。”

IMG_5216.jpg
IMG_5217.jpg
IMG_5218.jpg
颇为珍贵的“中国留学生学术报告会”合影,参与者后来都成为各自科技领域的顶尖科学家。
 
此组照片即为钱学森留美相册中的“中国留学生学术报告会”合影。照片里中国留学生们着装整洁、眼神坚定、表情自信,展示出中国学子的精神面貌。这批中国留学生不仅为中国,同时也为世界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们的人生值得后人去书写!一般来说,报告会先由某人主讲介绍他研究的内容,随后在由参会者共同研讨。正是此种学术沙龙使钱学森开拓了学术视野,培养了融合创新的能力,奠定了后来不断地从专业科学家成长为战略科学家的思维基础。因为这种学术沙龙可以起到“由精求通”效果,触类旁通;由专业课程“跨越”到其它研究领域,构建起广博的知识体系。正如他后来总结所言:“人的成长同环境有关,这里面也有辩证法。比如专家,他应该是‘专’与‘博’的辩证的统一,光‘专’不‘博’不行,光‘博’不专也不行”。直到1993年1月23日钱学森致函科学院院士曾呈奎时还回忆起说:“我在30年代曾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星期天上午中国同学学术报告会上听过您讲繁殖海带的重要意义,60年了!”可见钱学森对这种学术沙龙活动形式的印象之深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06:5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3组:日常生活


钱学森在美国学习和生活二十年,一直是租房居住,从未想过要在美国置业安家,也未购买过任何保险金。如果按照钱学森的收入水平,完全有经济实力购置豪华不动产,享受优渥物质生活;他始终怀揣科学报国的信念,因此异常刻苦与勤奋于所学专业,希冀学到真本事和真本领。但生活是多面的,也是丰富的。从钱学森珍藏照片亦可见学习之外的其他生活景象,如参观、打牌、春游、秋游等。

(一)从学校宿舍到租住公寓

钱学森到麻省理工学院留学之际,住在该校的Graduate Dormitory。他还拍摄了几宿舍内景的照片,书籍和物品错落有致地摆放着,室内干净整洁。桌子上还有一张钱学森和他大学同学的合影,可见钱学森还是特别珍惜他的大学时光。
 

IMG_5219.jpg  

IMG_5220.jpg  

IMG_5221.jpg

钱学森镜头里的麻省理工学院GraduateDormitory
 
1936年钱学森到加州理工学院继续求学,攻读博士学位。起初,他住在学校的教师活动中心,不久便找到范绪箕提出合租,因为教师活动中心租金太高。范绪箕当时已租住在帕萨迪纳南密西根街的公寓,公寓有三间卧室以及客厅、饭厅、早餐室等,同住者有袁绍文和王锡衡;钱学森加入后四人分摊租金,直至1940年左右。除此,中国留学生还经常组织聚会活动,且由于此处公寓位置便利和空间宽敞成为聚会点,同时也成为接待国内来客的地点,例如抗日名将蔡廷锴、杨虎城等都曾到访。
         

IMG_5222.jpg  

IMG_5223.jpg  

IMG_5224.jpg  

IMG_5225.jpg

钱学森镜头里的帕萨迪纳南密西根街公寓内景
 
正是此间,钱学森用奖学金购买了一台Weltini相机,并在租住的公寓中搭建专门洗照片的“工作间”。当时同住的范绪箕说,钱学森的摄影不仅“在艺术上和技术上都有追求,如在时间、距离、角度、取景等方面都有考究”,而且“在洗印技术方面也讲究软镜头、放大、拼接合成等技巧”。因此中国留学生聚会时都由他担任摄影,甚至袁家骝和吴健雄结婚时还请其担任现场摄影。而他自己也拍了不少公寓内景的照片。从钱学森拍摄的此组公寓内室可见,桌子上放着杂乱无章的演算手稿,书架上的书籍尚未“满格”。甚至使用的墨水都能清晰可见是“waterman`s”牌,而墙上挂着一幅中国画又透露出他内心饱含的思乡之情。

(二)娱乐生活

留学生身处异域他乡,学习是第一要务,但留学生活又是丰富多彩的。通过钱学森的镜头,照片里的人物形象真实又可爱。这些照片为从图像史学角度,去研究留美学生的日常生活提供不可多得的第一手资料。
 

IMG_5226.jpg

IMG_5227.JPG

“旁观者”钱学森抓拍的打牌瞬间
 
此组打牌照非常有趣,照片里的人有些穿着睡衣,有些穿着正装。这可能是几个同学一起到某位同学公寓里串门,顺便再打个牌。作为“旁观者”的钱学森,用相机记录下这一珍贵时刻。特别说明,由于中、美在二战中结盟的时代背景,美国大幅度接收中国留学生前往美国求学,同时还邀请中国优秀科学家前往美国高校或科研机构访学,参与相关科学技术的研究工作。20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的加州理工学院就聚集不少中国留学生求学和短暂访问的学者。这些中国留学生或访问学者经常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朋友圈”。在这个“朋友圈”里有:周培源、钱学森、郭永怀、郭贻诚、谈家桢、卢嘉锡、孟昭英、毕德显、钱伟长、林家翘、傅承义、张捷迁、袁绍文、顾功叙、殷宏章、范绪箕、朱正元、黄厦千、周明鸂等。
 

IMG_5228.jpg  

IMG_5229.jpg  

IMG_5230.jpg  

IMG_5231.jpg  

IMG_5232.jpg  

IMG_5233.jpg  

IMG_5234.jpg

正在郊游中的学子们

 
这些中国学子们虽在海外求学,但无不时刻关心国内时局,聊天时也总会“高谈国是”,畅所欲言。钱伟长晚年回忆这段生活时说:“当时在加州理工大学的中国人有周培源教授和钱学森、林家翘、郭永怀、傅承义等人,朝夕相处,从世界大事、国事、学术、音乐、艺术,无所不谈、无所不议。但怀念祖国、怀念同学、怀念亲人,还是最主要的内容。”那时那刻,远在他乡的学子们因为有了为国家而奋斗的精气神,青春得到了张扬。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2-12 06:58 P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4组:中国青年


在钱学森的留美相册中,最多的还是人物照。既有钱学森的自拍照,也有他为友人拍摄的单身照或集体合影,抑有由他人拍摄的人物照。在这群中国学子们的脸上彰显着青春的张力,在他乡异国用留学的方式实践着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

(一)“内外兼修方为得体”

钱学森在国内读书时家境优越,但穿着朴素,在校时以穿着校服为主。1935年钱学森赴美留学时,因得到清华大学一笔出国资助,特地去裁缝店量身定制了一套正装。出国前,父亲钱均夫还为他购买衣料,请裁缝为他制作了几套换洗的衬衫、西服。钱学森到加州理工学院读博后,着装深受导师冯•卡门影响。冯•卡门要求学生无论四季天气,必须着正装和穿皮鞋。所以,钱学森留美时期的照片中总是西装革履、衣服整洁、发型斜背,流露出青年学者的学术自信。正所谓“内外兼修方为得体”,透过一个人的穿着能够显露出他的内在品质和个人涵养。不止钱学森如此,当时在加州理工学院留学的中国留学生穿着都极为讲究。穿着或许只是外在表现,但从留存照片可见,怀志青年们都精神饱满,志气昂扬。
      

IMG_5235.jpg  

IMG_5236.jpg  

IMG_5237.jpg  

IMG_5238.jpg  

IMG_5239.jpg  

IMG_5240.jpg  

IMG_5241.jpg

透过着装看到中国青年的精气神
 
此组照片里的人物实在无法一一考证姓名,但是当相机快门被按下时,这群中国青年的形象就已然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

(二)合影里的中国青年

钱学森留美相册中有不少合影,尚无法考证出所有人的姓名,但却极为珍贵。尤其最后一张为1940年3月25日至31日胡适到旧金山接受加州大学法学博士学位之际,以中国驻美国大使的身份到加州理工学院访问并与中国留学生的合影。不曾想,1945年胡适还曾拟聘钱学森担任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藉此发展中国的技术科学;虽然胡适的计划未能实现,却从钱学森身上看到国家的未来和民族希望。
 

IMG_5242.jpg  

IMG_5243.jpg  

IMG_5244.jpg  

IMG_5245.jpg

合影里的中国青年
 
可以说,在这些合影里的每一个中国青年学子,都有一个值得书写的人生。在他们的人生追求中,可见中国青年学子知重负重、勇往直前的精神。我想,若能够给钱学森的“留美相册”设计一个扉页,李大钊的那句名言再恰当不过了,即“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作为结语的话


最后要特别感谢的人,是钱学森哲嗣钱永刚教授。始于三年前的一次写作,得到钱永刚教授提供的一个优盘。当我打开后“惊呆了”,因为优盘里的内容不啻是一套“钱学森生平影像档案全宗”;当时,我就发下“宏愿”要将影像档案全宗做一番系统考证。在我后来写作《科学与忠诚:钱学森的人生答卷》之际,就通过考证影像档案全宗挖掘了大量有极高价值的史料。例如,通过细致考证钱学森在加州理工学院办公室的一张自拍照,会发现书柜上有一本R.H.Cole于1948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的《UNDERWATER EXPLOSIONS》(《水下爆炸》),便可知作为空气动力学家的钱学森所具有的广阔学术视野,以及就会理解他在担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所长之际重视爆炸力学的缘由所在。

然而,事与愿违的是,其中两个可以称为“留美相册”的文件夹(因其集中存放了钱学森留美时期的近千桢珍贵照片),由于各种原因至今仍未能完成系统性的考证工作。正当一筹莫展之际,却忽有灵感,何不从摄影文学的视角作整体考察呢!如此一来,既可暂先忽略细节问题,同时又可从“中国青年”的独特视角挖掘相册蕴含的历史价值。于是乎便有了此文,当然还有一点,通过此篇小文分享相册之外,若有读者能认出或考证出相册里的人物,那就是一件众乐之事矣!

(在考证过程中,还得到上海交通大学档案文博管理中心欧七斤研究馆员、河海大学档案馆李舍梅老师、钱学森大学好友陈业勋之子陈翰理等人提供的线索,一并致以谢意



IMG_5246.jpg
END

者丨
吕成冬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苗祎琦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6 12:01 AM , Processed in 0.042633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