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61|回复: 0

[政治] 拜登上台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何种变化?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6 04:54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拜登上台以来,中美关系经历了何种变化?

 达巍 全球报姐  2021-12-06 18:53

告别前总统特朗普,美国在这一年开启了属于拜登的时代。

拜登在内政外交上多方着力,宣告着“美国回来了”,试图抹去特朗普的浓重印记。尽管从上任伊始至今,拜登受到疫情、经济、族裔等问题的围困,但仍取得了一些成绩。除了加速疫苗接种,亦推行多项举措提振短期经济表现和长期竞争力。外交上,美国致力于重回国际主义路线,与盟友的关系也在调整中。

特朗普任内坠入冰点的中美关系,在2021年下半年出现了一些“刹车”的迹象。11月16日,中美元首进行了两年半来的首次会晤。尽管拜登延续了前政府的对华强硬举措,也不会放弃与中国竞争的姿态,但两国关系依然向着有管控的竞争方向回归。在高层交往、经贸往来、气候合作、人文交流等多个领域,都有复苏迹象。

20.jpg


一年来,拜登执政表现还算“过得去”

上任第一天起就大刀阔斧推翻特朗普遗产的拜登,没迎来顺利的开局,甚至过早结束了执政“蜜月期”。

自2021年8月以来,拜登支持率一路下滑,截至11月末时不足43%,相较刚上任时相差10%。民调的下滑,从侧面说明拜登的执政表现不算太好。眼下,美国的确通胀压力很大,疫情仍在,经济也未能完全复原,族裔矛盾近期开始激化。

21.png

截至2021年12月3日,拜登支持率为42.6%。

然而,拜登上台之初面对的是极为困难的执政局面——疫情严峻、经济萧条、种族矛盾尖锐,一半民众不支持他,2021年1月6日的国会山骚乱事件也让美国的政治制度受到很大考验。

这样复杂的情况下,拜登在想做的事情上仍有进展。执政大半年以来,美国两剂疫苗接种率达到约60%,尽管病毒不断发生变异,但是美国社会生活逐渐正常化。此外,虽有所妥协,拜登在初上任时宣布了1.9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不久前还正式签署了1.2万亿美元的基建法案。从整体来说,拜登表现并非那么优秀,但从旁观者的角度说,还算过得去。

内政发力的同时,拜登政府的外交政策也有三个较大的转向。

第一也是最大的转向,从“美国第一”回到国际主义路线。具体表现在美国重返国际议程、国际组织等行为,也表现在美国和盟友的关系有所改善。

第二,美国政府外交风格发生了变化。特朗普时期是“公牛闯进瓷器店”式的鲁莽风格,拜登政府则更加专业、温和、理性,采用了美国传统的外交方式。

第三,美国政府和国会在外交战略上的协调性明显提高,突出表现在处理对华关系和对俄关系上。

此外,美国还调整了和盟友的关系,其盟友体系也发生了重大改变。过去在冷战期间形成的那种以欧洲为主要地缘空间、以苏联为主要对手、以军事为主要内容、以条约盟友为主要形式的盟友体系,在向以印太地区为主要地缘空间、以中国为主要对手、以更加综合性的议题为主要内容、以盎格鲁-萨克逊同盟为最核心盟友、整体组织形式更为灵活松散的同盟与伙伴关系方向转变。

美国如今的盟友伙伴体系中,最突出的都与中国有关,比如印太战略、美日印澳四方机制(QUAD)、美英澳三边安全伙伴关系(AUKUS)。此外,美国也调整了与俄罗斯的关系,在延续较为对抗性的关系的同时也寻求战略稳定。

到2022年中期选举之前,拜登还有时间推进一些事情,其执政重心更多会放在内政方面,包括落实基建法案、稳定经济等。现在短期的重点是经济问题,通胀危机会直接影响民主党的中期选举。如果输掉中期选举,拜登在内政上想要有所作为的时间窗口就终结了,届时他可能会在外交上投入更多精力。

22.jpg

拜登签署基建法案。


中美在多个层面恢复对话

拜登上任之初,舆论曾期待中美关系回归理性。但所谓理性,需要看同谁比较,相比特朗普时期,拜登任上的中美关系在大框架上仍然延续了上届政府所开创的战略竞争框架,但也需要看到,其中理性的成分确实在增加。

尤其近几个月中美关系在战术层面有所缓和,也解决了特朗普政府留下来的一些难点。“理性”并不意味着友好,而是指向着有管理的方向移动,进行有管控的竞争。

这其中,进展最明显的是中美高层往来。11月16日,中美元首进行了视频会晤,这是两年多来的第一次两国元首从2019年大阪G20峰会后就没见过面,其间只能通过首脑热线沟通。

23.jpg

11月16日上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视频会晤。

特朗普时期两国政府高层见面较少,2021年以来双方的高层接触开始增加,包括3月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10月在瑞士苏黎世,以及美国副国务卿舍曼7月到访中国天津,两国气候团队的接触等。不仅会面频率加快,气氛也更加务实。

24.jpg

2021年3月,中美高层在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会面。

除了外交领域,中美在经贸、气候、军事等层面都恢复了对话。奥巴马执政时期,中美政府间有90多个对话机制,如今屈指可数。从高层开始接触,有利于对话机制的全面恢复或激活。

合作态势比较好的领域还有气候,双方之间的会谈从未间断。11月初英国格拉斯哥气候大会期间,中美共同发布《中美关于在21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较为出人意料。两国还计划建立工作小组,推动气候合作机制化——这是拜登上任以来,中美之间达成的第一个合作机制。

经贸领域,中美双边贸易额2021年有很大的增长。商务部1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月至10月,双边贸易额增速较快,同比增长23.4%。

不过这并非常态,因为中美经贸在2019年有所下降,2021年前10个月和2020年存在报复性增长。增长原因还在于,疫情背景下中国生产恢复较快,加之美国供应链不畅,一些机电产品涨价;此外由于港口拥堵,进口商增加进口备货。

中美亦就经贸问题会谈数次,美国贸易代表戴琪与刘鹤副总理一直保持通话,这可能是下一个有望取得突破的领域。

目前,双方在评估“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履行情况。未来几个月内,两国可能会有新的政策或动作。不过,中美能否以及何时重启贸易谈判,尚难预期。在美国中期选举前,中美很难达成新的经贸协定。

中美双方下一步也可能就关税问题进行谈判,比如讨论下调关税。美方已经开始行动,单方面救济受到贸易战影响的部分美国企业。

中美在人文交流的恢复方面也取得积极成果。比如,中国留学生陆续返美读书,美国也开放了中国人赴美签证。影响最大的是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回国,美国司法部与孟晚舟达成延期起诉协议,加拿大结束引渡程序并解除保释条件。这相当于为中美关系拔出了一根不断导致流血的“刺”。

25.jpg

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回国。

26.jpg

美国恢复中国留学生签证审批。

此外,美国政府三年前成立了“中国行动计划”(ChinaInitiative),以应对所谓来自外国的“安全和技术威胁”,导致多名中国学者被卷入其中。近几个月,美方也做出了相对积极的判决或者处理。

就在中美元首会晤前夕,两国同意放宽对彼此国家记者的签证限制,并将开始审批新的常驻记者签证。

至于中国驻休斯敦领事馆和美国驻成都领事馆,仍处于关闭状态。但目前美国在两国人员往来上有一些积极动作,重开领事馆的条件正逐渐成熟,未来不太遥远的某个时间点决定重开也不令人意外。

以上种种表明,过去几年遭受重创的中美民间交往正在缓慢恢复。随着中美关系稳定和疫情好转,人文交流或将进一步得到改善。

27.jpg

中国驻美国休斯敦总领馆外景。


美国对华政策重心在于竞争


中美虽在多个领域朝向理性调整,但合作很难成为两国关系的主流。即便两国如今在气候议题上取得一定进展,但在该领域中美同样有很多分歧,此外也很难推动其他领域的合作。

中美在各个领域的矛盾各有其成因和逻辑,且根深蒂固。之所以能在气候议题上合作,因为中美分别是世界第一和第二大碳排放国,面对全球性挑战时,双方不得不进行合作。即便是气候领域的合作,目前也是有限的,美方依然在不断无理指责中国。

28.jpg

2021年,美国总统气候特使克里两度访华。

在定义当前中美关系时,拜登政府使用了所谓“竞争、合作、对抗”三分法。但中方对此并不认同,这三个关键词存在交叉或模糊地带,不能概括美国对华的所有做法。

在中方看来,美国部分做法存在较强的打压成分,用竞争来概括未必准确。有很多人认为美国对华战略的实质是“遏制”“压制”或“规锁”,即利用其规则主导优势遏制中国的发展潜力。

但如果只从美方三分法的视角看,未来美国对华政策重心将放在竞争,因为中美关系并非以对抗为主要内容,合作为主亦不现实。而且中美关系的主要领域,包括经济、技术、军事均以竞争为主导,其他大多数领域即使非合作或对抗,只也能归类到竞争关系。

从美方意图来说,其主要想法也并非跟中国全面对抗或合作,而是通过有管控的竞争保持其霸权地位、保持其相对于中国的领先地位。

不久前,拜登政府提出2022年1月对全球5至10个大型基础建设项目进行投资,这明显是想和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竞争。不过换个角度看,其实美国是在模仿中国。我们对此可以表示欢迎。

首先,有更多人给世界提供基础设施是一件好事,这件事情确实并非只有中国能做;第二,不同国家进行一定程度的竞争,能促使大家做得更好;第三,美国在此问题上一贯“雷声大雨点小”,并不一定能成事。美国数任政府都有过类似计划,比如过去的“新丝路计划”“蓝点网络”计划等。美国一方面无力提供如此多的资金,另一方面其也不具备强大的基建能力。


台湾问题危险性在上升


中美关系长期战略性紧张持续,短期战术性缓和发展的背景下,台湾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美国对台政策从特朗普政府时期就不断调整,美方采取“切香肠”战术,将“一中政策”空心化。议员乘军机赴台、故意披露美台军事合作、高调支持台湾所谓“国际空间”问题、邀请台湾参加所谓“民主峰会”,都是“一中政策”空心化的表现,也是为了故意做给中方看,给中方施压。

当然,美国虽将“一中政策”空心化,但其基本架构还在。目前我们看到的仍是一个量变的过程。拜登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节目上被问及,如果中国大陆武力统一台湾,美国是否会出兵“保护”,拜登回答“是”。但白宫发言人随后澄清,称这番言论并不意味着美国政府对台政策有任何改变。

29.jpg

◆美国一直采取“切香肠”战术,将“一中”政策空心化

美国从未明确表示,如果两岸有军事冲突,美国是否会出手干预,媒体和学界将此称为“战略模糊”。美国将相关政策变得清晰并无好处。一旦说得过于清楚,意味着美国自己决策的灵活空间变小。

尽管一直以来,台湾都是最为敏感且重要的话题,但现在危险性在上升。未来中美关系中,台湾问题或将成为最危险的问题之一。毕竟这是中美之间唯一可能引发双方有意识的军事冲突的领域。在台湾问题上,中美很难达成任何共识或妥协,最理想状态就是达成一个相对的均衡。

短期内,有关各方克制行为,给台湾问题进行“降温”,这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但即便“降温”,也仅是战术性“降温”。在中长期内这个问题依然危险。中美都无太多可退的余地,处理不当矛盾可能还会激化。

 / 达巍  编辑 / 漆菲
采访整理/徐亦凡
排版 /陈婕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8 06:13 AM , Processed in 0.03693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