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史密斯于1737年出生在苏格兰北部海岸班夫郡。1768年,他来到孟买,以散商的身份在那工作和生活。1784年,他在广州卷入了一场与清朝政府的激烈冲突。
一、英国商船意外炸死中国水手
史密斯常驻孟买,但在清朝有很多商业和金融业务。
他通过代理商和律师的帮助,在广州进行了大笔投资。这些代理商和律师,本是东印度公司的货监,私下兼做经纪,代史密斯管理两笔大额债券。一笔是给行商伍乔官(Geowqua)价值12,423英镑的贷款,另一笔价值1万英镑,贷给了行商杨丙官(Pinqua)。
1784年,47岁的乔治·史密斯担任孟买一艘港脚船“休斯夫人”号的货监。这趟去往清朝的例行航程,变成了一场噩梦。
可惜的是,史密斯的私人记录都没有保存下来。我们必须依赖清政府、东印度公司以及一些当事人的记录。而他们有时各执一词。
东印度公司驻广州的货监们详细记录了1784年11月最后一周在广州发生的事件。据他们说:1784年11月24日,“休斯夫人”号的炮手向一艘路过的欧洲船只鸣炮致敬,但意外地击中了停靠在一旁的一艘中国海关船。根据英方档案,这次海上致敬导致一人死亡。中方档案则记录称有两名中国水手身亡,分别是吴亚科和王运发。英方档案从未指出对致命礼炮负责的炮手的名字。中方档案则给这名炮手起了名字,叫“啲些哗”(编辑注:“些”字在原始档案中,写作“口+些”);他们还留下了他在这个故事中的只言片语。
“啲些哗”的供词被记录在广东巡抚孙士毅的奏疏之中:
“我系英咭唎国人,今年三十五岁。向在哙廉(威廉斯)船上充当炮手。哙廉船在本国装载货物来广贸易,湾泊黄埔河面。本年十月十二日申刻(下午3-5时),有嗹国(丹麦)洋船出口,我在舱眼放炮送他。那时有本船雇募的扁艇船水手们运货到船边,我因在舱内不曾看见,没有叫他躲避,以致炮火轰伤扁艇船上水手二人,先后身死。当日放炮伤人实系是我,岂肯代人顶替受罪呢?求开恩。”然而,其他目击者对啲些哗的描述却不一样。有人声称他是一个矮小的老人,皮肤黝黑,是典型的印度果阿的欧亚混血。另有人认为他是菲律宾人。而在上述供词中,他自称是英国人,只有35岁。此外,“当时在印度的一家主流英文报纸上刊发的两篇报道……声称这个囚犯是英国炮手的替罪羊。”
♦ 位于伦敦的东印度公司总部大楼,引自维基
起初,巡抚孙士毅建议把这件事交给英国政府处理。他们可以按照自认为合适的方式惩罚那个炮手。很明显,孙士毅试图避免与英国人公开发生冲突。作为一省巡抚,他对北京的朝廷负有在广东维护法律和秩序的责任,但为了维持广东贸易的稳定,他也需要给外国商人留有余地。
皇帝觉得孙士毅对在广东的英国人太仁慈了,孙士毅怎么能肯定英国人会妥善处理这件事呢?在一份圣旨中,皇帝训斥并警告了巡抚孙士毅。在皇帝看来,这件事太严重了,不能这样随便处理。皇帝说,他最近还收到报告,称至少有11名天主教传教士通过广州秘密进入中国,并非法居住在内地。他把广东的混乱无治归咎于孙士毅。当时,孙士毅正在去北京参加千叟宴的路上。皇帝下诏令其立即返回广州逮捕那名炮手,并在所有欧洲头面商人的见证下将其处决。孙士毅得到了整顿广州的第二次机会,但如果他失败了,将被加倍治罪。孙士毅忧心于自己的仕途(也许还有生命),在回应圣谕的奏报中满怀悔恨:“臣办理种种舛误,实属罪无可逭。”他别无选择,只能逮捕罪犯,将其就地正法。♦ 《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勒令孙士毅回去处理事件,剥夺了他参加“千叟宴”的资格作为惩戒。东印度公司的货监们最初拒绝配合广州官府。当几名官员和商人来到英国商馆时,货监们建议他们去见乔治·史密斯。他更有资格提供该事件的相关信息。双方同意史密斯将在东印度公司的商馆,接受一名清朝官员的问询,后者只带随从,不带士兵。但据孙士毅向乾隆皇帝的奏报记载,他派了中军参将王林、右营游击张朝龙,会同署广州府知府张道源前去缉捕史密斯,并将他押送进城。孙士毅的奏报中用“锁拿”这个词来描述逮捕过程,表明史密斯很可能被捆绑或者上了枷锁。为了给皇帝留下他严肃处置此事的印象,孙士毅有可能是在夸大其词。皇帝对孙士毅奏报的真实性也有所怀疑:
“该国大班士蔑(编辑注:即史密斯,原始档案写作“口+士”与“口+蔑”)未必果系委员锁拿进城,啲些哗亦不必果系应抵正凶。既据士蔑供出,应传集该国人众,将该犯勒毙正法,俾共知惩儆。”♦ 《清高宗实录》记载了乾隆给孙士毅的指示。该指示显示,乾隆不在乎“啲些哗”是不是真凶,他在乎的是洋人既然交出了“啲些哗”,便应即刻公开正法。因为现在正查办西洋人传教案,须“法在必惩、示以严肃”。截图中的“吐”字有误,应为“口+士”。英属东印度公司的档案称,史密斯是从他的商馆被“潘振承[清朝行商]的假消息诱骗出来的;他被抓后……由一队佩刀的士兵押送进城”,随后被囚禁了起来。东印度公司的货监们对一名英国商人被诱绑表示愤慨,他们认为这一行径“违背了理性和正义”。他们也担心所有涉事人的安全,觉得清朝官府“打算采取一些非同寻常的严酷手段……我们的人身安全并非无虞。”于是,他们与欧洲其他国家的东印度公司长官,共同签署了一份反对清朝政府诱绑孟买的史密斯的集体请愿书。据孙士毅说,他们还跑到巡抚衙门抗议。清军官兵集结在通往码头的大道上,设置了路障。清朝商人和通事们抛下商馆逃离。英国的货监和其他国家的东印度公司(包括荷兰、法国、丹麦和美国)则联合了起来。他们“达成了一项决议,命令几艘配备了人员和武器的船只来保卫我们的人,以防发生任何暴力行为”。他们没有向清朝官员请求许可(通常需要请示),便派出两艘船和一些船员去到黄埔,要求所有英国、欧洲和美国公司的船只直接航行到广州,大舢板(pinnace)上都“配备人和武器”。配备有英国和欧洲武装士兵的船只,引发了严重关切。尽管船上指挥官被勒令避免公开与清朝官员冲突,但在这种情况下,暴力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先到的船遭到了来自粤海关官署附近堡垒和江上武装船连续的鸟铳射击,……除了“沙利文”(Sulivan)号上胸前受了轻伤的一名舵手和“加尔各答”(Calcutta)号的舰载艇船尾的一人外,其他人都没有受伤。停在了船队后方的那艘舢板,几乎被中国的舰艇包围了。其中一艘舰艇的官兵登上了那艘舢板,……中国人在短暂的打斗后离开了那艘船。”巡抚孙士毅警告英国人,如果他们继续抵抗,他将派出配备鸟铳和火炮的军队切断他们的退路。发出警告的次日,孙士毅就兑现了威胁,派出水师战船封锁了商馆区。据一位美国观察者描述,“战舰有四十艘之多,正对着商馆区”。孙士毅还要求会见除英国外所有涉事欧洲国家的代表。他们在广州郊外的一座庙里会面,孙士毅再次警告说,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荡除”他们所有人,“但他不愿伤害这么多的好人”。如果东印度公司的货监不配合,孙会停止贸易断水断粮,东印度公司的船只将被禁止返回英国。孙士毅说服了欧洲商人们“抛弃”他们的英国盟友。孙答应只要交出肇事炮手,就不计较他们的挑衅,并释放乔治·史密斯。法国人、荷兰人和丹麦人都接受了孙士毅的提议,抛弃了他们的英国同事。11月29日,在经历了近一周的威胁和短暂的海上冲突后,东印度公司的货监们决定做出让步,同意向中国官府交出“休斯夫人”号的肇事炮手。起初,公司的货监们暗示那个炮手可能已经逃跑。广州的官员“回答说,倘若果真如此,史密斯先生就在他们的掌控中;但他们建议我们,既然我们看起来对这位先生如此重视,那就用一个仆人或别的不那么重要的人来顶替他。”公司的货监们决定保住史密斯,要求“休斯夫人”号的指挥官威廉斯(Williams)船长立即将肇事炮手交给中国官府。如果不配合,危及的不仅是史密斯的性命,还有驻广州其他英国商人的性命。也许,帮助说服公司货监们将炮手交给中国人的,是史密斯写给威廉斯船长的那封急信:“我还在监禁之中,而且必须待在这儿,直到那个炮手或者别的什么冒充他的人被送过来。如果找不到炮手,我希望你们就送个这样的人来。此信将由皮古(Pigou)先生转交给你,他对这件祸事也颇为烦恼。我现在必须要求你把炮手送来,或者是一个比我更熟悉业务情况的人,这样他能回答驻英国商馆的官员们的问询。我还必须要求你在这个不幸的事故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之前,不要冒险和船一起离开。”囚犯交换时,中国人羁押了炮手,也可能是个顶替者。“休斯夫人”号的指挥官威廉斯船长给史密斯写了封信,说如果炮手被扣留,请他给炮手备一份生活津贴,交给行商蔡世文。威廉斯船长担心炮手的安全:“我希望中国人不要伤害这个可怜的老人,因为这只是一个不幸。”(编辑注:前文提到,孫士毅给朝廷的奏报中称,啲些哗在供词里说“我系英咭唎国人,今年三十五岁”,这意味着啲些哗很可能是顶替者)
中国官员在羁押啲些哗的时候,在他身上搜出了这封信,并将其译成中文。中文版本是这样的:“啲些哗系穷苦夷人,放炮毙命实出无心,现已交出,恳酌助啲些哗盘费,俾得使用。”获释后一小时,史密斯向公司的货监们报告说,他受到的待遇令人满意,在他被监禁期间,许多中国官员来探望过他,还给他送了礼物。东印度公司的货监们在账簿上记道,“‘休斯夫人’号港脚船的货监史密斯先生向我们提出购买14,000银元(Head Dollar)的债券,每年偿付10%,我们决定接受它”。1784年12月9日,在这场导致两个中国人死亡的礼炮事故发生后的第15天,乔治·史密斯、威廉斯船长和“休斯夫人”号的全体船员离开了广州。他被留在广州,为两个死去的中国人偿命。经过审问,他被认定为“真凶”。巡抚孙士毅向驻广州的外国商人下发布告,解释了关于处决啲些哗的决定:
“大皇帝恩待尔等,每年获利甚多,遇该商偶有拖欠,即为尔等勒限返逼,种种恩施有加无已。今哙廉(威廉斯)船放炮道行,并不小心知会邻船,以致轰毙二命,情罪较重。按照天朝法律,不独将凶身正法,并应将该船约束不严之头目从重处理。姑念尔等僻处外洋,未谙条律。今止将炮手啲些哗一人正法,实属大皇帝额外恩施,尔等从此当益知感激。”1785年1月8日,按照皇帝的要求,啲些哗被处以绞刑。♦ “一命抵一命”是乾隆时代判决命案时的一种“定例”。截图系乾隆给下级官员的指示,引自《清高宗实录》乾隆四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条。站在清朝官员的立场,两名中国水手身亡,只处决了一名洋人,确实可以算“大皇帝额外恩施”。
啲些哗被绞死后,东印度公司的货监们愤怒了。他们认为,“没有经过任何审判,也没有其他程序,这种伸张正义的行为与马来人或者其他蛮族草率地处决行为无异”。然而,乾隆皇帝得到的报告是:英国人接受这个结果,并幡然悔悟。孙士毅在奏疏里说,各国的头面人物都承诺会更加小心。他们不敢再制造麻烦,不敢再触犯中国的律法。从清朝官府的角度来看,“休斯夫人”号事件已经结束了。但从英国的角度来看却没有。“休斯夫人”号事件成了英国谋求摆脱清朝法律管辖并获得治外法权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公司的货监们痛诉清朝法律制度中的暴虐和不公,以及欧洲人在广州口岸“任人宰割”的境况。作家们在《印度公报》(India Gazette)上面抱怨说,最近在广州发生的事件不仅对于英国人是种羞辱,“于人性更是惊世骇俗”。加尔各答的报纸和杂志都报道了此事。♦ “啲些哗”被处死后八年,英国派了马戛尔尼使团来华半年后,伦敦也传遍了这个消息,成了一项热议话题。《绅士杂志》、《泰晤士报》等都在报道讨论此事。对清朝充满敌意和优越感的言论甚嚣尘上。这些言论强调清朝法律体系野蛮,广义而言是在强调其文明的落后,最终导致以贬低为主题的“东方主义”论调在18世纪末的英国形成,它用野蛮和劣等来描绘清王朝。“啲些哗”成了近代史上最后一名交给清朝当局审判的英国人——其实,他究竟是不是英国人,究竟是不是那个真正的肇事炮手,存在很大的疑问,真相已无人知晓。(来源:腾讯新闻)
本文节选自《史密斯先生到中国》。[美]韩洁西著,史可鉴翻译。广东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万有引力出品。原文较长,有删改。大小标题及配图文字系编辑所拟。
作者简介:韩洁西(Jessica Hanser),加拿大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助理教授,主要关注17-19 世纪间中国与英国的交流史、贸易史,致力于从全球史、微观史的视角,考察近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