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22|回复: 0

[转贴] 远没德国富裕的苏联,二战为何能生产出更多武器,实现军工逆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2-3 08:2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远没德国富裕的苏联,二战为何能生产出更多武器,实现军工逆袭

 林森 历史D学堂  2021-12-03 23:33

10.jpg

作者:林森  校正/编辑:莉莉丝
全 文 约 3000 字
阅 读 需 要 9 分钟


二战中的苏德战争,可谓是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也很有可能后无来者)般的最大规模机械化大战。两军数以万计、乃至数以十万计的坦克、大炮、自行火炮、作战飞机的钢铁碰撞,既是两军战斗实力的直接对话,更是两国军工生产能力的大比拼。

而令人称奇的是,相对于德国来说较为贫困的苏联却能够在战争中生产出比德国更多的武器,而且其看似“傻大黑粗”的军工产品,真实的作战效能也完全不逊色于一贯以“精良可靠”著称的德式装备。

那么,苏联为什么能实现对德国的军工逆袭?这其中又蕴含了怎样的军事智慧呢?



11.jpg
上图_ 二战苏军的第7近卫重坦克旅的一辆IS-2


 
  • 立国环境的不同,使苏联对军工生产的投入更大


众所周知,早在一战之前,德国就已经是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工业强国。而同时期的沙俄,还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半工业化农业国,甚至连机枪这样的步兵武器都不能完全实现自给,这也是俄军在一战中表现糟糕的一个重要原因。

十月革命后苏俄建立,西方帝国主义国家立即宣布支持白俄势力对抗红色政权,并派兵实施武装干涉。经过三年内战及反干涉战争,苏维埃才稳定了国家政权。但西方国家从未放弃对新兴的苏联实施围堵,不仅在苏联边境陈兵百万,还经常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波兰、日本)。

在这种国际形势下,苏联不得不开展以重工业、尤其是军事工业为主的国家工业化建设,也就是如今广为人知的第一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两个五年计划的顺利完成,使苏联一举成为当时世界上屈指可数的拥有完整工业体系的工业化大国。



12.jpg
上图_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1878年12月18日—1953年3月5日)



在这十年中,苏联对军工生产的投入尤为上心。斯大林等苏共领导人认为,如果国防工业落后的话,苏联必然会被帝国主义的侵略所打败。

为此,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军事工业占到了整个工业投资额的63%,在整个工农业投资额中的比重也达到了47.7%。为实现国防建设“弯道超车”,苏联不惜动用本就可怜的外汇和黄金储备,从美、德、法等国大规模购进机器设备,又与德国秘密进行军事合作以提升军工质量。

可以说,如果没有国家对于国防建设和军工生产的高度重视与大规模投入,苏联就绝不可能在二战中打造出那令人生畏的“钢铁洪流”。



13.jpg
上图_ 二战纳粹德国海军



反观德国,由于其工业基础本就十分发达。加之纳粹党为争取民众支持,在其上台后采取了改善民生的施政方针。虽然从1933年开始,纳粹政权大幅度提升了军工生产规模和军费开支,以扩建陆军、海军,重建空军,但其军费占财政总额的比例并不高。

1939年发动战争后,由于初期战事一帆风顺,且希特勒考虑到一战中因国民生活水平下降而发生起义的教训,不敢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军工生产。在1941年苏、英等反法西斯国家已采取三班倒的24小时军工生产方式时,德兵工厂仍实行一天8小时的工作制。

直到1943年兵败斯大林格勒,预感不妙的希特勒宣布实施全国动员,但其仍不敢下达强制生产指令,且为照顾大企业家(这些人很多都是纳粹党上台的重要推手,希特勒也得罪不起)的情绪,纳粹也没有大幅削减民用消费品的生产。战后苏联专家曾统计,如果德国在1943年以后将民用消费品生产力砍去一半转而用于军工生产,其军工产量至少能提高53%。



14.jpg
上图_ 斯大林格勒战役


 
  • 战时卓越的生产组织,令苏联在军工竞赛中争得先机


苏德交战伊始,由于大片国土沦丧,苏联不得不将位于其欧洲地区的工业设备搬上火车、飞机,运到几千公里之外的乌拉尔山、新西伯利亚,以重建工业生产基地。由于准备充分、组织得当,这些经过搬迁的工厂只经过4个多月就重新运转并产出了大量武器装备。时至今日,包括俄罗斯在内的多国历史学者都认为,苏军在二战中哪一次战役的胜利,其意义都比不上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东迁这一历史性成就。

1941年下半年开始,苏联动员85%的工业产能为军工服务。仅在1942年,苏军就生产坦克及自行火炮2.4万辆,而同期德国只有5600辆。这使得苏军即便经历了1942年夏的大溃败后,还能在当年年底的斯大林格勒战场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兵器进行战略反攻。



15.jpg
上图_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纳粹德国元首、总理,纳粹党党魁



而德军在战争之初的巨大胜利,却使希特勒认为凭借现有武器很快就能打垮苏联,故没有对军工生产的全面动员做出任何规划和准备,直到1944年,其坦克、大炮、飞机等主战兵器的产量较1941年都没有太大提升。

1943年被迫进行“总动员”后,却又因为仓促上阵和组织不力,德国军工产值能远不如苏联。以飞机为例,整个1944年苏联共生产作战飞机4万架,同期德国仅为2.6万架。

此时苏军已处于全面反攻的态势,夺占的工业资源日益增多,加之又有英美盟国的大量援助,其军工生产更是如虎添翼。而德军由于不断后撤,其东欧仆从国几乎全被苏军占领,军工生产的重要外援断绝。尤其是在匈牙利、罗马尼亚的石油基地的丢失,更使德国整个工业乃至军事行动大受限制。



16.jpg
上图_ V-2导弹德,是德国在1942年研制的第一种弹道导弹


 
  • “群众武器”压倒“精英武器”


二战中德国军工以科技发达、质量极高而冠绝群雄。最早的导弹武器V1、V2,最早的实用化突击步枪Stg44,最早的实用化喷气式战斗机Me262都出自德国。德国制造的火炮、步兵武器、坦克也都是军中精品。

但是,德制武器有一个最大的缺点,那就是因过于追求质量而导致数量严重不足。导致这种局面出现,首先是因为希特勒奉行德意志是“优等民族”的理念,认为占世界人口总量少数的德意志人必能统治世界,故而反映到军工生产上,就是纳粹高层迷信少量的“优良武器”足以匹敌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所以其武器一味追求高精尖,而忽略了对简便和适应下层群众的需求。

而苏联因为长期被西方军事封锁,客观上必须要求能够在必要时迅速扩充国防力量。故而其武器大多结构简单、皮实耐用,这不仅可以简化工序以便大规模生产,更有利于用其尽可能多地武装起文化水平不高的底层群众。



17.jpg
上图_ 二战头号坦克王牌卡尔尤斯,及其车组在虎式坦克前合影



德军的高端装备虽然威力巨大,但由于“后劲不足”,使其不可能在整个战争中都保持优势。例如德军引以为傲的虎式和黑豹式坦克,单车造价是苏军T—34/85坦克的4倍,工时更达6倍之多。即便在1944年苏德两军坦克战损比为2:1的情况下,苏军仍可通过远超德军的产能迅速弥补损失并越战越强。

迷信于己方精良武器德军还发现,苏军时常会使用极其简单的方式获得火力优势。比如迫击炮,由于其精度差、射程近,被德军嘲笑为“会喷烟的铁筒”,二战中德国只生产了18万门迫击炮,而苏联却生产了80万门。战斗中苏军经常在主要攻击方向上集中上千门迫击炮进行密集轰击,既弥补了精度上的不足,又形成了对敌军的火力碾压态势。

有人形容德军的武器是“精英武器”,而苏军的则是“群众武器”。如果是参加一场无需大量武器的局部战斗或小规模作战,那精英武器确实能够展现其强大的战斗力。但在大规模、长时间的持续性交锋中,随着双方武器装备损耗的激增,拥有一定质量且价格低廉的群众武器必然是最佳的选择。



18.jpg
上图_ 苏联民众在后方的工厂生产


 
不得不说的是,苏联能够在战争中尽可能压缩群众生活水平以满足军工生产,且国内还未因此造成大规模变乱,正是因为苏联人民明白他们所进行的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而纳粹在生死攸关之际却不敢实施全面的军工生产动员,恰恰是因为他们所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源动力便是到他国进行掠夺,以便使用大量不义之财“贿赂民众”来维系其民心士气。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所带来的动员能力的局限性,注定了德国的战时军工生产无法超越同仇敌忾的苏联。

参考资料:
〔1〕徐焰《铁血苏德》
〔2〕[美] 戴维•格兰茨《泥足巨人:苏德战争前夕的苏联军队》
〔3〕[英]杰弗里•罗伯茨《斯大林的战争》
〔4〕[德] 阿尔伯特•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


............................EN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1-6 12:26 AM , Processed in 0.0312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