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最后十年的为政举措可谓褒贬不一,而他立储时的昏聩之举,更是让人诟病。 被史书评价为“明达善谋”的晋武帝,偏偏选了一个傻儿子司马衷(晋惠帝)当接班人,这可能出于他心中的小算盘。 历史上,司马炎继承晋王之位,并非一蹴而就。 当初,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为司马氏篡夺曹魏大权铺平道路。在司马懿去世后,执掌大权的是其长子司马师,后来由于司马师暴毙而亡,没留下后嗣,才由其弟司马昭继任。 司马昭因哥哥的意外去世得位,迫于政治压力,或出于人之常情,将自己喜爱的次子司马攸过继给了已去世的司马师,继承兄长的爵位。 前文提到的这位司马攸,在史书中评价颇高。时人称其“性孝友,多才艺,浦和平允,名望过于炎”。这是说,在很多人看来,司马攸比哥哥司马炎还要优秀,堪称司马家最靓的仔。 司马昭对兄长司马师十分思念,也很看好司马攸,经常说:“天下者,景王(司马师谥号)之天下也,吾摄居相位,百年之后,大业宜归攸。” 可见司马昭有意让次子司马攸当接班人,让权力名义上重归司马师一脉。 但是,司马昭的亲信山涛、裴秀等据理力争,认为“废长立少,违礼不祥”。 司马昭只好放弃这一想法,还是将司马炎立为世子。 直到临终前,司马昭还担心儿子们反目成仇,将司马炎与司马攸叫到床前,给他们讲了西汉淮南王刘长与曹魏陈思王(曹植)的典故,执着司马攸的手托付给司马炎,希望兄弟俩和睦相处。 但是,司马昭生前的安排,成了司马炎永远的心结,也让他与弟弟司马攸始终有些隔阂。 司马炎禅魏称帝后,对弟弟司马攸有所防备,没过多久就立了储君。由于当时长子司马轨已经不幸夭折,他只好立9岁的次子司马衷为太子。 史载,司马衷生性痴愚。后来有一次,天下闹饥荒,百姓没饭吃,到处都有饿死的人。有人报告给司马衷,他竟然说:“没有饭吃,那他们为什么不吃肉粥呢?”(“何不食肉糜?”) 司马衷当太子时,早就有人指出他没有理政能力。 晋武帝迫于群臣的压力,组织了一次对太子的“考试”。 他召集东宫大小官属,将一些疑难问题写在纸上密封起来,准备当着众臣的面,让太子司马衷回答。 此前,晋朝元老贾充将女儿贾南风嫁给太子,借此进一步攀附皇室。 贾妃听说司马炎要对太子进行测试,不由提心吊胆。她知道太子司马衷的底细,以他的水平一定难以作答。倘若司马衷答不出,那太子之位恐怕就不保了。 于是,贾南风费尽心机,事先通过东宫官员打听到考题,再请来博学之士拟就答案,到时让太子照着写。 前来帮忙的都是饱学之士,给出的答案多引经据典。一旁的给使张泓知道太子不太聪明,特意将上面引述古义的部分删去。 他说,太子平时不爱学习,如果答题时张口都是“子曰”“诗云”,更容易被人识破,不如用更浅显易懂的语句作答。 贾妃听后,不得不佩服,赶紧让张泓将答案改好,交给太子司马衷抄写一遍,让他死记硬背。 等到当场作答时,司马衷通过作弊,顺利过关。 史书记载此事时,有不少含糊不清之处,比如贾妃如何得到密封的考题,就十分值得怀疑。 知子莫若父。 或许,司马炎早已知道司马衷天生愚钝,他表面上是被蒙骗,实际上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故意让太子蒙混过关。 即便是在人生的最后十年,司马炎也有过更换太子的想法,但每次都会遭到皇后与大臣反对,而他对皇位正统的执著,也让他迟迟迈不开这一步,以至于想废太子,却始终没有废。 对此,《晋书·武帝纪》评价道:“夫全一人者德之轻,拯天下者功之重,弃一子者忍之小,安社稷者孝之大。” 《晋书》成书于唐朝。晋武帝的本纪中,有不少论赞还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笔。 李世民本人正是通过杀兄逼父登上帝位,本非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因此,他经常拿司马炎开涮,强烈批评晋武帝晚年失政,没有把皇位让给弟弟司马攸,或选拔更优秀的幼子,而是选了资质平平的司马衷。 李世民对司马炎的评价其实是借古讽今,为自己的皇位做辩护,但司马炎立储时的昏招,确实让他成了典型的反面教材。
▲司马师、司马昭兄弟权力交接留下的争议,一度威胁司马炎的世子之位。图源:影视剧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