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中国古代史官的治史思想中,有这么一句话是躲避不开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就促使他们在记录一些历史事件的时候,直笔陡转,留下了一些“美丽的谎言”。其中对统治者一些行径的掩饰真让人感慨汉语词汇的丰富多义,昏庸的老皇帝李隆基狼狈逃到四川被冠以“明皇幸蜀”的名义,被外国侵略者赶出京城的老佛爷慈禧居然是去“西狩”的……那么,躲在这些词藻之后的又是什么样的狼狈不堪和自作自受呢?请看下文。
天宝十五年六月十三日(公元756年7月14日)黎明,天空下着微微细雨,大唐帝国首都长安城北部禁苑的延秋门打开了,七十多岁的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姐妹、皇太子、亲王等人仓皇逃出,向着渭水便桥行进。就在不久前,潼关被安禄山的军队攻破,长安已是危在旦夕,失去斗志的老皇帝急忙丢下百官大臣和长安百姓,向西逃去。
玄宗与贵妃
大约辰时(上午九点),唐玄宗一行来到咸阳县东数里的望贤宫,但是先遣去安排食宿的官员和宦官都逃跑了,所以等待唐玄宗的是前所未有的……饿肚子。本来随行带的粮食就不多,打算由沿途地方官来供应,但是天下已经大乱,官员四散而逃,谁还会来接驾呢?中午时分,杨国忠到市井上弄了些胡饼回来,老百姓也拿来了杂以麦豆的粝饭,那些昔日尊贵无比的皇子皇孙们现在抢着用手捧着吃饭,目睹此情此景,唐玄宗不禁掩面而泣。后来,御膳做好了,唐玄宗让随从官员先吃,然后自己才吃,同时也让禁军的士卒们分散到各个村庄去“求食”。饭食没有着落,将士们饥疲不堪,这便埋下了兵变的种子。
《明皇幸蜀图》局部
就在唐玄宗掩面而泣的时候,有个老父名叫郭从谨,对玄宗说,“安禄山有谋反的心志不是一天两天了,那些上书揭发的人却都被您诛杀了,这才酿成大祸。我记得以前宋璟做宰相的时候,直言进谏,天下安定。而后来的大臣们谨言慎行,一心阿谀奉承,陛下您也就被蒙蔽了。事情要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我这个乡野村老又怎么能当面和陛下说这些呢?”听了这些,唐玄宗深情的说道,“此朕之不明,悔无所及。”可以说,这触及到了唐玄宗的内心,促使他做出了一些检讨和转变,没有这种转变,不知道后来他会怎么解决杨氏兄妹被杀和让位的问题。
马嵬坡之变
到了未时(下午三、四点),大队人马集中起来,继续前进,大约半夜,到达了金城(今陕西兴平)。夜宿金城之后,第二天继续赶路,中午便到达了马嵬坡。又饥又疲的军士们愤怒不已,在陈玄礼的召集下,把矛头指向了他们所认为的罪魁祸首杨国忠。正好此时,吐蕃“和好使”二十余人在驿站西门外挡住了杨国忠的坐骑,众将们目睹此状,便大喊“国忠与胡虏谋反!”并率军士们包围了杨国忠,杨国忠马鞍中箭,弃马而逃,被追上杀掉,杨国忠的儿子和韩国夫人也被杀。
据唐人笔记,此人射了杨国忠一箭
这时,将士们的眼睛都看向了唐玄宗的住所,那里还有一个姓杨的女人,杨国忠之流都是因为她而显贵起来的。虽然唐玄宗已经行为上承认了杨国忠被杀的合法性,但将士们仍然包围着驿站,因为“贼本尚在”。这可真是“六军不发无奈何”,老皇帝没有办法,只好下令赐死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马嵬坡的事变就这样落幕了。
马嵬坡事变并不是偶然的,它是诸多势力和各种矛盾交织下的产物,与其说是杨贵妃的香消玉殒之地,也不妨说是李隆基的政治权威落地之时。事变之后不久,随同玄宗西逃的太子李亨就和玄宗分开而北去,太子在北方迅速登基,是为唐肃宗,而逃到成都的老皇帝也就成了太上皇。七月二十九日,玄宗一行终于到达成都,四十六天的颠簸逃亡之路终于结束,跟随他西逃的官吏军士到达者一千三百人,宫女二十四人而已。
我想,这个经历对玄宗来说肯定是难忘的。那么出生在满洲官宦家庭里的慈禧太后又有着怎样难忘的西逃之路呢?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的第二天,天尚未明,心力交瘁的慈禧太后如坐针毡,一夜未睡,这时有流弹落到慈禧居住的宁寿宫的乐寿堂的房瓦之上,慈禧连忙通知李莲英准备逃难。慈禧还换上了普通的民间衣服,化妆出走,光绪也换上了衣服,一行人仓皇乘车,颠簸西逃。因为怕被洋人发现拦截,一行人没有走大路,就在那高粱玉米地里穿行。走到中午没有吃的,就花钱买了一片玉米地的庄稼,一行人又是拔豇豆,又是摘玉米,再临时找了个破锅,舀点井水煮着吃。煮熟以后,给光绪皇帝一个老玉米,慈禧牙不好,宫女帮她剥成玉米粒,就着煮玉米的水,一颗一颗吃。吃完还不算,还带了一捆一捆的玉米秸,预备路上口渴。
慈禧太后剧照
吃完之后继续赶路,晚上到了贯市,找了个大户人家,一看家里那炕,又脏又没有垫子,太监宫女们就从车上搬了垫子下来,凑合入睡。可惜,这是夏天的北京,一晚上那蚊子多的呀,我估计又是个难眠的晚上。
第二天一早,因为怕洋人追来,又是急忙赶路,早饭也没有吃。天公也不作美,走着走着就刮起了大风,下起了大雨,一行人都成了落汤鸡,慈禧坐在车里也不例外。中午好不容易吃顿饭,慈禧吃的粉丝黄瓜汤,没有主食,就又继续赶路。晚上到了岔道(今延庆),虽然是个小集镇,但人都跑了,也没有什么吃的。这时,怀来县的知县吴永前来迎驾,还为慈禧和皇帝提供了好一点的交通工具。晚上住哪呢,当地条件太差没处住,就找了个板凳,堂堂的皇帝和太后就在板凳上背靠背坐了一宿,直到天明。
第三天,慈禧终于有了早点吃,黑馒头冬瓜汤,饿了的慈禧吃的很香。吃完继续赶路,终于到了怀来县。这天慈禧召见怀来县知县吴永的一段对话,可谓是道尽了辛酸,“尔试看我已完全成一乡姥姥,即皇帝亦甚辛苦。今至此已两日不得食,此间曾否备有食物?”吴永带来了绿豆、小米,还准备了三锅粥,可惜在慈禧来之前已经被土匪流民抢喝了两锅半,只剩下小半锅粥,但好歹是粥,慈禧喝了。吴永还为慈禧找了五个鸡蛋,慈禧吃了仨,剩下两个给了光绪皇帝。最艰苦的时候总算过去了。
就这样,慈禧太后圣驾一路西行。七月二十七日,两宫抵达宣化府,待了四天。八月初六到山西大同,待了四天。八月十七日,到达太原。最终九月初四日,到了西安。逃到西安,慈禧觉得安全了,就不再前行。这是慈禧的逃难路。
现在,我们已经把唐玄宗和慈禧太后的两次西逃过程叙述了一遍,对于逃难初期的细节尤其详细。把这样两次相隔千年的西逃进行对比叙述,我们可以或多或少的感知到其间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也就产出了很多有趣的疑问。
为什么唐玄宗的西行路上发生了马嵬坡之变,而慈禧却没有?
为什么唐玄宗一路上又是亲信又是太子纷纷离他而去,而慈禧却没有?
为什么唐玄宗入蜀之后在政治上失势,甚至失去了皇位,而慈禧却没有?
当然,我们做这诸多的对比并不是简单的进行比较,而是希冀通过相似事件的分析,对这两个事件的观察和思考提供不一样的角度和思路,这才是价值所在。
相信很多人看了这些描述,对失势的统治者的遭遇不免同情。我只能说,肆意享乐、加封杨家的,和见证贵妃死去的,都是唐玄宗;一顿饭吃上百个菜的,和两天吃不到饭的,也都是慈禧太后。因果循环,自作自受而已。
令人感慨的是,唐玄宗西逃路的起点西安,是慈禧西逃路的终点,你看,历史多么巧合。
1、许道勋、赵克尧:《唐玄宗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
2、阎崇年:《大故宫2》,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年
3、徐彻:《慈禧太后》,中国文史出版社,2011年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