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十月,山西、陕西等北方省份都遭到暴雨与洪涝灾害。西安一个沿河村庄房屋受损,道路被毁。300多名武警官兵在雨中抢险救灾,一天一夜没有吃饭,村民们便自发做了面条送了去。
村民说:“想让他们吃口热乎的。”
图/白鹿视频截图
村民们送去的这碗面,正是西北人心目中分量最重的一碗面——
加辣与不加辣的臊子面,想吃哪一碗?
摄影/zhangcaohuan,图/汇图网
西北人爱吃面,会吃面,“一顿离了面,心就发瞀(mú)乱”,且不说甘肃兰州的牛肉面,“面食大佬”陕西更是有一百多种出名的面条。可就算花样再多,臊子面的地位始终无法代替。
它是秋冬清早融解寒霜的第一碗面,是归乡游子最想吃的第一碗面,是宴请亲朋好友的第一碗面,是逢年过节办喜事唱大戏的第一碗面,也是拜祭先祖神灵的第一碗面......在西北,吃臊子面是家常便饭,也是最高礼仪。
臊子面,蒸腾的热气最”西北“。
摄影/陈仓识火
臊子面也绝不只有岐山一个派别。从关中到陇原,从河西到宁夏,这碗面,西北人吃了三千年。它就像一个以食物为依托的精神基座,诉说着周秦以来华夏饮食厚重的文化底蕴。
臊子面精工细作,堪称西北面食里的集大成者。最著名的,自然是岐山臊子面。西北各地臊子面的做法,都与岐山臊子面大致相似。
红黄白绿黑,每种颜色都有寓意。
摄影/陈仓识火
臊子面的“简历”只有九个字:“薄、筋、光、酸、辣、香、煎、稀、汪”。想要做出一碗地道的岐山臊子面,这句口诀的每个字都是不可小觑的关卡。
“薄、 筋、光”
大刀铡出来的面条
岐山臊子面对面条的要求近乎苛刻——不是扯面,不是手擀面,不是削面,是铡面。
把面团擀薄,堆叠压实后,用大刀铡出细长面条。“薄”,是擀面要薄,切出来的面条才能让臊子与汤入味。切面的老师傅,娴熟得像农夫犁地,整齐、密集地下刀, 切出的面条根根透风、宽窄相同,长如线而柔韧、细如丝而不断。
大刀铡面,每一刀都是功夫。
图/纪录片《辣子曰》截
以面条为主打的店,还把臊子面称作“大刀铡面”。老陕咥面,铡刀伺候。吃完就想吼一声秦腔:“为寻亲那顾得路途遥远,登山涉水到蒲关......”
“筋”就是筋道,面条要筋道,主要体现在和面的功夫上。除了和面,还取决于面粉的质量,用关中平原新收的高筋面粉,不但洁白,而且筋道。
臊子面的面条,要洁白如玉,晶莹剔透。
摄影/徐海洋
“光”指的是做出来的面条要光滑均匀,这个主要体现在擀面以及切面的手艺上。面煮至九成熟入凉水过凉,也能让面光滑,不过,在浇汤前还要再用面汤回热,去碱味。“煮在锅里莲花转,挑在筷子打秋千,捞在碗里一条线”,这样的面才算合格。
“煎、稀、汪”
见汤不见面
和“非西北”臊子面不同的是,西北臊子面是有汤的,而且是“宽汤”——满满一碗汤,几乎看不到里面的那一口面。“稀”的意思,就是汤多面少。
一勺臊子汤,浇到心尖尖上。
图/纪录片《辣子曰》截图
“煎”是西北方言,意思是“烫口”。臊子面的汤,要“煎煎的”才好吃,辣汤烫手,端上来香味飘窜。“汪”是说臊子汤的油要汪,汤色油亮,在汤的表层盖一层辣椒油,而油的主要作用,也是保持汤的温度。
臊子面的臊子,五颜六色,层次分明,既有肉臊子也有素臊子,素臊子里还有底菜、配菜、漂花之分。
瘦肉臊子,臊子面里的“硬菜”。
摄影/陈仓识火
老陕做肉臊子,不叫炒也不叫烧,叫“燣(lán)”。燣臊子时可以荤素同炒,加入岐山香醋和秦椒面,用文火一烧,醋的刺激就变成了绕指柔,肉臊子也软烂入味又粒粒分明;也可以荤素分开炒,燣好的肉臊子舀进盆里,放凉后凝固成酡红色的脂膏,夏天化不掉,冬天不结冰,吃时放进汤里,总是香气诱人。
臊子面里的黄花菜干。
图/视觉中国
臊子面的配菜非常丰富,少不了的是黄花菜、木耳,有的人还把黄花菜视作臊子面的“灵魂”;底菜是当地时兴菜,秋冬春多用胡萝卜,夏季多用西红柿等。切成丁的老豆腐和土豆,也是臊子面里的常客。
漂花就是飘在汤表面的菜。一般选取切成菱形的鸡蛋饼、蒜苗、葱花等。漂菜往里一丢,整碗面的“色”和“味”就都齐全了。
臊子面里,裹着红油的漂花。
摄影/陈仓识火
“酸、辣、香”
佮(gé)味滴很!
在岐山,淋醋是村里人的一件大事。要经历从入伏制曲,到农历八月发酵的漫长等待,当然,等待是值得的——岐山香醋,是臊子面的点睛之味。
陕西人酿红油辣椒,也少不了香醋。
图/网络
而红汤里的秦椒辣椒粉,是油鲜红亮的精髓,让人鼻尖冒汗,大呼过瘾。陕西有十大怪,其中一怪就是“油泼辣子就是菜”。臊子面用的辣椒油就是油泼辣子。
最后一个“香”字,就是吃臊子面的整体感受了,这个香来源于面,来源于汤,来源于臊子面的全部原料以及整个制作过程。在岐山,一碗臊子面端上桌,当客人被问到“味道如何?”客人总会说:“佮(gé)味滴很!”大概意思就是“很合胃口”。不错,臊子面最突出的特点并不是酸或者辣,正是“佮味”——恰到好处的“和谐”。
瘦肉臊子不仅可以入面,还能夹馍。
摄影/陈仓识火
就像合奏曲一样,臊子面的“酸”,是“有盐在先”的酸;“旺”虽然指油大,但因为有醋的引领,一点也不腻;“辣”是酸酸的、油油的、香香的辣,而不是干辣、暴辣。吃岐山臊子面如果感到油腻,或者辣得直吸气,那就是做得不地道——岐山人说“裂味”,即“佮味”的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