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奇迹莞莞
作者:鸡婷妹妹
今年下半年,有位网友分享了自己 93 岁外公「再就业」的故事,挑动了全民泪腺。
外公是我们这里有名的外科医生……辞世之后,用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存留选择了一个崇高的职业——大体老师,为培养国家的医学人才捐献了自己宝贵的遗体。
外公说过,宁愿医学生在我身上划千刀万刀,也不要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
这是一个来自云南大理的普通家庭故事,也是一个特殊的中国故事。年轻时怀着救死扶伤的初心成为一名外科医生,辞世后毅然选择捐献遗体。而「大体老师」这个鲜少进入公众视野的身份,也正在被更多人看到和了解。
对于医学生来说,「大体老师」不是陌生人,而是一位散发着福尔马林味道的沉默导师。这些通过无偿捐赠渠道最终来到医学院的遗体,是学生们在解剖课上学习人体结构、了解病症最重要也是最特殊的「教具」。但连很多医学生都不知道的是,在进入课堂、成为大体老师之前,每一位已经离世的遗体捐赠者,都曾经历过一段漫长的等待。遗体捐赠者在过世 8 小时内,需要把 10% 浓度的福尔马林通过股动脉输入体内用于防腐,急速冷冻到零下 30 ℃ 保存。大体固定完成后,会被放进解剖室冰柜保存。待到需要教学使用时,再复温到 4 ℃ 以保证遗体的新鲜程度,让学生能在最接近真实的人体上进行教学和研究。至此,已经过世的遗体捐赠者便正式拥有了新身份:大体老师。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是做实验用的尸体、部分器官都被统一尊称为「大体老师」,甚至有人管为医学献身的小动物也叫「动物大体老师」。与正常尸体的惨白状不同,经过福尔马林的长时间浸泡,大体老师身体里遍布的脂肪组织呈蜡黄色。尸体形态被保存的很好,器官呈正常大小,组织结构分明。所有关于骨骼肌肉关节、神经、消化、呼吸、循环等解剖学课程的学习和实操,都将在大体老师身上完成。以便医学生们将书本上冰冷的理论概念,变为脑海里更为具象的知识。而大体老师的另一个职责,就是成为医学生第一台模拟手术中的「患者」。在这台手术中,没有时间压力,没有病人生命安全的顾虑,失败了还能重来。大体老师给了每个学生「犯错」的机会,医学生们得以清清楚楚练习手术的全过程。「皮肤怎么切,神经怎么分离,刀怎么拿,这些技能的培养必须实际操作。」2016 年 12 月台湾慈济大学,大体模拟手术教学情形根据台湾慈济大学的数据显示,2016 年 - 2018 年平均每年有将近约 1100 人次參與大體模擬手術教學。经过局部解剖的大体老师,甚至还可以二次取材,制成仍保留器官弹性的离体湿标本,或干燥易保存的塑化标本。而对于个别身份特殊的大体老师,将其骨骼制成标本展示于陈列室,则更多了一份敬畏生命的教育意义。1980 年,我国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先生将个人遗体捐献给中国医学科学院(即北京协和医学院)做解剖研究。如今,新晋医学生来为这位大体老师的骨骼标本献花致敬,已经成为人体解剖学开课仪式的传统。
只有举行完对大体老师的致敬仪式,新生们才会穿上这件珍贵的医学生的标志——白大褂。
当一头鲸在海洋中死去,它的尸体会慢慢沉入海底,成为无数深海生物的食物、栖息地、生命的「绿洲」,甚至藏着诞生新物种的可能。这种世间最温柔慷慨的死亡,看起来是生命的终结,却孕育着新生命的开始。每个了解过大体老师的人,都想献上一束黄花表达敬意。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在这个选择将肉身作为礼物送给人类医学的名单开头,写下的大多都是曾经医疗领域工作者的名字。1982 年 2 月 9 日去世的青岛医学院沈福彭教授,在临终前亲手写下了《我的解剖重点》。上面不仅清楚地记载了他一生的病史和各器官的病变,还具体交待了解剖和制作标本的方法。他也是我国捐献遗体以骨架制成标本的第一人,经过精心处理制成了骨架标本,摆设在几十年前他亲手创建的解剖标本室内「继续站岗」。1983 年 6 月 19 日病逝的遵义医学院陈荣殿教授,自愿把遗体献给医学教育事业,作为他生前致力改进胃部手术的模式教材。遵义医学院遵照他的遗愿,将其遗体在病理解剖过程拍制为电视录像教学片,部分遗体制作为示教标本。1986 年 3 月 17 日去世的北京医科大学胡传揆教授,由他的遗体制成的骨架标本巍然屹立在北京医科大学解剖学教室,如同他生前站在讲台上讲课一样向着学生……这些曾经离手术台最近的人,最终选择将自己留在手术台上,留给未来的医学院新人们。但相较每年成千上万的医学院入学人数,这样的奉献对实际需求量来说,只能算是杯水车薪。直到 1999 年,北京市红十字会发布《北京市接受志愿捐献遗体暂行办法》,率先成立北京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和北京协和医学院 3 家接收站,遗体捐献变得更加合法、透明。中国也终于迎来了更多普通人,通过正规渠道加入到器官、遗体捐献队伍的时代。关于遗体捐献的新闻也每天在刷新,今年十月「裸捐老人」梁声翕走后,也选择捐出全部遗产和遗体。今天我们打开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官网,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捐献志愿登记人数破 400 万人,捐献器官 11 万个,实现捐献 3 万余例。要知道,在 2010 年,我国公民逝世后的器官捐献仅有 34 例。虽然这个数字已经有了巨大飞跃,但对于每年新入学的上百万名医学院学生来说,仍然「一师难求」。以北大医学院为例,如果每年能够达到 80 例的遗体捐赠,就能很好满足教学需求。但现实是平均每年仅有 40 到 50 例。每学期,平均 8 名学生面对一位大体老师进行临床解剖,而理想状态是 4 - 6 人。需求量的缺口亟待弥补,大体老师的消耗量,成为另一个雪上加霜的问题。制成标本的成本较大,但起码易保存。对于要进行解剖实操学习的大体老师来说,一学期的解剖学习完,按照规定需要把尸体送去火葬场火化。这让每年仅有 1 - 2 个遗体捐献量的大理大学,不得不面对大体老师十分紧缺的困境。
大理大学的学生为「大体老师」献花
除了数量上的难题亟待解决,「质量」上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我们都知道人体不同成长阶段的形态、脏器功能和发育情况都不一样,所以针对不同年龄段的遗体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但在目前实现遗体捐献的人群中来看,大多数大体老师都是年老、因病去世,低龄遗体捐献的数量非常少。「就算是因为意外或者疾病骤然离世,想让父母签下儿童遗体捐献同意书,从情感上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答主 @倩Sur 见过的唯一一位三岁左右的「镜面人」大体老师当然,大体老师对于医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不仅仅体现在医学生们的解剖课上。想要做到对疾病的全面了解和研究,目前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遗体解剖,通过解剖结果再进行接下来的病理学检查。据统计,各种影像学的正确诊断率在 90% 左右,而病理检查的正确诊断率则达 99% 以上。这也是为什么,医生们把通过遗体解剖得出的病理诊断,称为疾病诊断的「金标准」。拿新冠疫情来说,如果没有遗体的捐献、尸体解剖工作的开展,就没有第一手关于病理变化的直接证据。而这些,对于接下来药物的研发、防控措施的制定,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央视新闻推出的新冠肺炎纪录片,其中一集为《大体老师》足够的遗体捐献,无疑能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线索,对医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大体老师,作为介于死亡与存活之间的特殊形态,无论是在手术台上还是台下,依然处于矛盾的风暴眼。事实上,人类对于自身构造的了解,本身就经历过一个非常漫长和曲折的过程。围绕肉身的伦理与道德从未离开人们争论的视野。古希腊时期的亚里士多德,通多对各种动物的大量解剖和观察,完成了生物学的奠基著作《动物志》,成为解剖学的先驱。但由于宗教和伦理的约束,从来没有实际解剖过人体的他只能臆想有关人体的知识,一直将心脏视为人的重要思想器官。而让人类真正亲眼看到甚至触摸到自身身体结构,是 1543 年由维萨里医生撰写的人体解剖学著作《人体的构造》的问世出版。《人体的构造》1543 年版彩色扉页上,一台正在进行的解剖学公开课上,观众熙熙攘攘,好奇心溢出画面那时候躺在手术台上的尸体,也不能不称之为「大体老师」,因为他供一个剧院的观众「观赏」。只不过想要一个更靠前的 VIP 座,你需要掏更多门票钱。但那是一段人体解剖与道德伦理极其混乱的历史。没有人在意出现在「手术剧场」中的尸体来自哪里——监狱、弃儿,还是谋杀。那时候偷尸体并不违法,因为它在法律上不属于任何人。黑市上,每具尸体的价格因季节而异:夏季 8 英镑,因为温度高容易发霉;冬季 10 英镑,因为低温尸体可存放更长时间,解剖学家的需求也会变大。直到 1832 年,英国颁布了《全国解剖法案》,规定只有亲属捐献和正规渠道无人认领的尸体,允许有营业执照的外科医生、医学院教师和学生解剖。新的解剖学法案不仅肃清了尸体市场,更让医学迈进了一大步。从那时起,人们不仅敬畏医学,更敬畏人体。单纯通过解剖尸体猎奇的「手术剧场」也逐渐衰落,人们开始关注真正的医学,关心一场手术的成功与否。根据记载,著名的苏格兰外科医生塞姆在 1860 年做了一台股动脉的动脉瘤切除术,当时的盛况空前,有 800 名以上的观众,手术在惊叹和赞美中完成,伴随着超过十分钟的热烈掌声。可是,由于当时的医疗条件太恶劣,在众人围观之下做完手术的病人 3 - 4 天就开始感染、发炎、化脓。如今再回看这段有关人体解剖的历史,只会让人百感交集。传统伦理观念与医学研究的碰撞,柔软的情感与冰凉手术刀的纠缠,还有生与死之间的探讨争论,或许还会持续到更久的未来。但我们应该知道,人类医学的进步,离不开每一位「大体老师」的奉献。不管他们生前从事何种职业,死后都成为了医学生们的「导师」,在解剖室里继续发光发热。就像纪录片《那个静默的阳光午后》结尾,徐玉娥的女儿说的那样:虽然她的生命已经结束,但她留下了躯体,以自己的肉身作为教材,像是一本充满智慧以及知识的书,带领同学们认识人体的奥秘。我的母亲如此平凡又如此不平凡,她的生命已经结束,但她留下了无尽的爱。
从生到死,再由死到生,生命能够以某种方式,凝成永恒。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91 位捐献遗体的新冠肺炎患者:他们的名字永远留在武汉》
[2]《局部解剖操作后「大体老师」的综合利用》
[3]台湾慈济大学,大体模拟手术教学
[4]《中国遗体捐献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5]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网站
[6]中国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大爱」下的法治》
[7]《你不了解的「大体老师」:低龄遗体捐献样本不足 1% 》
[8]北京日报《「大体老师」仍很紧缺 》
[9]《新闻背后:遗体解剖为何如此重要》
[10]Anatomy Act 1832
[11]Burke and Hare mu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