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35|回复: 0

[人世间] 当老师比学生更害怕开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17 09:17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老师比学生更害怕开学

 看客 看客inSight  2021-10-27


IMG_1485.JPG

“双减”之下,

中小学老师经历的加法


距离2021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不足3天,备考APP“一起考教师”崩了。


跟着“一起考教师崩了”这个话题一起登上热搜的,是这个话题下的网友凌晨3点迅速滚动刷新的动态:“考教师的人也太多了吧!”“我慌了。”还有人配上自己摊开的教材图:“现在背教资,卷死他们。”


在过去的这个夏天,教育是绝对的热议话题。


七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则被简称为“双减”的政策主要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群体和教育培训机构,要求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以及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这些变化同时影响教学内容、教学时长、作业安排等多个领域,几乎是教育行业的全方位改革。


三个月过去,“双减”从试点的九个城市逐渐铺开。先是暑期补习的截断,大批教培机构业务调整;随着秋季学期的开始,它终于成为一条“准绳”进入到学校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老师们的挑战这才正式拉开帷幕。


我们和三位中小学老师聊了聊“双减”。关于不被看到的隐性劳动,关于一浪一浪的政策席卷下,年轻教师们摇摇欲坠的初心。


“无休止的隐性加班”


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高中老师李婷的不安是从看到教培机构整改的新闻开始的。那时候还是暑假,“双减”政策的颁布,让疫情期间蓬勃生长的在线教育迅速迎来冰点。李婷感慨着同行的遭遇,但很快意识到:课外青少年的教育、管理压力势必会转回到学校和家庭。


9月开学后,大部分中小学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课后延时。


“家长各有各忙,解决问题首当其冲的还是我们。”李婷是某直辖市一所高中的语文老师,即使“双减”政策的主要实施地并不在高中,她的工作量依然增加了——她失去了自己的周末。从这学期开始,她所在的高一年级周六也要到学校自习,早上八点到晚上六点,除了午饭时间,当周轮值老师必须无时无刻呆在教室。学校提供了相应的补助,但李婷表示“没有老师图这个钱去揽这个活。”李婷不喜欢守自习,她说这是自己最“磨皮擦痒”的时刻——没办法静下来做自己的事,也不可能完全松懈——“全班四十几双眼睛和门外教导主任偶尔投来的目光,随时锁定你。”


IMG_1486.JPG

2016年05月19日,一中学内,高三年级学生在安静的早自习,讲台上有老师守自习 / 视觉中国


在过去,讲台下的大部分学生此刻都在补习班的教室里,“部分人已经形成了思维惯性:上课不认真听没关系,辅导老师会把最精简的知识点总结好,用来应付考试。”


双减之后,这种模式被彻底颠覆,但学生和家长的焦虑似乎丝毫未被缓解。开学第二周,李婷班里的学生已经开始在周记里抱怨室友四点就起床背书,“他说这让他很心慌,但自己又起不来。”李婷无能为力,只能从情绪上进行安抚:“你们才高一,不着急……”


家长的干预也只增不减。她作为科任老师,也被强行拉进家长群,心急的父母有时会直接公开向老师提出要求或者质疑。增加周六延时课程后,甚至有家长向学校申请,家长们轮流到班里陪同学生一起上自习。“说是辅助老师,全面杜绝自习走神的情况。”老师们都以难以管理、容易影响教学为由拒绝了。


看家长发来的微信和回复微信几乎挤占了李婷所有的业余时间。除了学习,他们的担心涵盖方方面面,“今天问一下我孩子吃药了吗、明天要我提醒一下孩子带衣服,提醒一下他喝水。”起初,李婷尽量耐心回复家长的疑问,现在,她已经训练出了一套话术模板,为的只是让自己尽快从这些无休止沟通中抽身,喘口气,平复心情面对新一天的工作。“我们很希望微信消失,不要再用微信了,联系方式有点太方便了,真的很恐怖。”


IMG_1487.JPG

 家长发给李婷的“小作文”,她每年可以收到上百封


李婷觉得自己看不懂现在的教学模式。“本应是老师严格,家长督促并起情绪安抚作用,现在全反过来了,我们老师一条龙服务,既要安慰学生,也要安慰家长。”


“新老师,新政策,一切都是新的。”这是霍琳成为初中英语老师的第一周。“双减”之下的小学和初中,课后延时被安排进每天的日常教学中。成为教师是霍琳从小的梦想,今年教师节,她终于如愿收到了第一束向日葵,但留给她感动的时间几乎只有接过花的一瞬。


按照学校要求,她除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还要与其他科任老师一起,分担下午放学后的两节“延时课程”。所谓“延时课程”,是指正常教学时间结束后,学生继续在教室内自主学习、老师全程陪同并管理的额外安排。素质教育的倡议下,不少学校还增开了书法、声乐、美术到机器人、3D打印等课程供学生们选择。


霍琳很快发现,学生们对兴趣课不太积极,大部分人想都没想就选择留在教室里写作业、找当堂老师答疑。“结果还是体育生、特长生去兴趣课,大部分只靠文化课分胜负的孩子们继续在教室。这和我读书的时候有什么区别?”霍琳开玩笑地自问自答,“噢,区别就是以前我困在课桌,现在我困在讲桌。”


IMG_1488.JPG

李婷每天还有一项任务:查寝


每周排课最密集的那天,霍琳早上七点半到学校,上完四节英语课,下午放学后上两节延时课程,晚上还有两节晚自习。有一天中午她还被安排了学科教研会议,几乎是一整天没有休息。“拼的不是脑力是体力。”因为嗓子太沙哑,我和霍琳的交谈很快从语音通话换成了文字聊天——她含着润喉片,明天还有英语课和晚自习等着她。


比起自己,她更“同情”任教于小学的大学室友,对方连吃饭、午休的时间全都排给了学生,是“从早到晚全托式教学”。


做作业究竟在做什么


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


小学老师侯叶所在的一年级在这次改革中,被全面禁止布置需要回家完成的书面作业。“刚刚得知这条新规的时候,老师们都傻眼了:不布置作业,怎么完成教学任务?”以课后习题来巩固当堂课所学知识点是从古沿用至今的基本教学方法,也符合逻辑。在开学以来的教研室例会上,侯叶没感受到老师们太多的不适,但大家都对孩子们的期末成绩忧心忡忡,那才是对此次改革成绩的直观检测。


为了尽可能减少孩子们可见的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侯叶想到的办法是让孩子们多读多说。“比如利用教材里‘快乐读书’等栏目,尽量把课后的作业变成鼓励孩子们去阅读推荐的课外书籍。”为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她准备在正式上课前搞五分钟的阅读分享会,让孩子们交流自己的阅读心得。“或许也是一个契机,让教学灵活起来。”


但乐观的侯叶也很快有了束缚之感。即便面对的一年级孩子距离高考还有四千多天,她每次布置任务时也会多想:一边反复自我检查作业量是否合理——“这关系到会不会被家长举报”,一边也隐隐担心孩子们的练习是否到位——“这关系到学期末的教师评比”。像这样“畏手畏脚”、“如履薄冰”的感觉,侯叶还是第一次体验。


IMG_1489.JPG

侯叶的书桌


作为高中老师的李婷对此早习以为常。在作业这件事上,既要响应政策,又要解决家长、学生对于习题量不足的担忧。李婷和她的同事们只能加班闭关,自己编写校本教材。


开校前,李婷和同事们一起在山上关了19天,开会、分组、编辑、复审、再开会,循环往复,给学生做复习参考资料。“想到学生要把这个作为重要的复习参考就丝毫不敢怠慢,身心俱疲。”李婷说关在一起的19天,大家神经都很紧张。在截止时间的前一晚,老师们已经不再伏案,直接盘坐在酒店的毛绒地毯上,通读资料检查错误。“蓬头垢面地,你睡一会儿,我睡一会儿。”19天,大家做完了一本书,但提交之后的成就感很快被开学后繁琐的事务冲淡,而且这份资料老师们也都不尽满意。


在李婷看来,市面上的老牌教辅资料往往成立了专业团队研究历年高考题目,长期以来的积累和改版,也已经让资料本身涉及的知识点覆盖面足够广。学校对这些资料的拒绝让学生和家长陷入更大的焦虑和迷茫中。据报道,2019年各类教辅资料的销售额总计已超过400亿元,占整个出版行业的60%。“双减”政策明确规定作业量后,今年八月底“陆续下架教辅书籍”的谣言一度甚嚣尘上,有的家长甚至为孩子囤起了资料。


“请关注老师们的身心健康”


豆瓣上的“教师”小组收容了二十万余从教者,在这个社交媒体营造的网络空间里,他们畅所欲言:


望子成龙的家长逼迫孩子熬夜看书刷题,“我要去投诉么?”


“教初中异性学生练字握着他们手是否不妥当?”


不关心学生成绩/社恐/咸鱼性格/脾气不好……“真的适合当老师么?”


而大量纪念自己终于离职的帖子里,评论区往往一片叫好,恭喜楼主“脱离苦海”。


政策的潮流一浪接一浪,但李婷相信,很少有老师讨厌的是教学本身,“每个老师进教室那一刻都是生龙活虎的,一旦进教室,眼神就亮起来了,笑容也明媚了,我自己会调整。更重要的是,大部分老师都享受讲台,我们爱教书。但现在教书成了我的副业,抽空上课,顺便上课。”


侯叶也是一样。她很享受每天在教室里和孩子们相处的时间,只有在面对各种评比考核的时候觉得很烦躁。“生源参差不齐,如果成绩下降严重我们可能会面临调职之类的岗位变动。”为了稳定职位,她要在学期中就开始未雨绸缪,“比如去参加比赛、写论文、带公开课来赚分。”


IMG_1490.JPG

2020年7月6日,山东,高三年级教研室内,老师还在为高考做最后的准备 / 视觉中国


迈入教师生涯的第四个年头,侯叶辛苦之余更为孩子们的进步所感动,也和一些毕业学生的家长成为了朋友。每当有家长来表达感谢、分享孩子的成长,侯叶总能重拾做老师的幸福,“这是我认为的,做这一行的高光时刻。”


坐在延时课堂里的时候,李婷总出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逃晚自习,偷跑到操场,偶尔撞见暧昧的男孩女孩。她想起自己想做老师的初衷:“初中时的第一堂语文课,老师抛开书本,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和我们分享有趣的对联、文人的八卦、口误闹的笑话。直到现在,我还能想起当时思维上得到的刺激,我觉得语文真的很有意思,值得我花时间去掌握。我想做老师,就是想把中文之美和这种获取知识的快乐传递下去。”


但现在,她看着台下的埋头苦读的后脑勺们,觉得有些失望:“我想现在的孩子有网络,那么方便,他们了解的东西应该会更多,会比我们更广。但实际上我觉得是没有的,他们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成绩上。自己的兴趣也好,还有对这个世界的探索,其实都已经尽可能地压制了。没有什么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察,对于周围的留意。他们的生活已经被排得满满当当的。”


IMG_1491.JPG

2018年5月29日,山东,不少学生已经休息,楼梯里还有学生挑灯夜战 / 视觉中国


李婷偶尔想讲一些情怀类的东西,讲一些文化类的东西,但学生似乎都不太理解。“他们不会尝试去接受,他们会用一些娱乐性的表述,比如‘人间不值得’,把它给带过,很明显,他们更愿意听到的是答题技巧。”


李婷想过转行。“好像我们以前都说,老师实际上就是一个服务行业,但现在感觉自己已经像保姆了。”领导家长的认可、学生的喜爱也能成为一种慰藉,更多时候,李婷觉得自己做这行的初心摇摇欲坠。“每次临近开学,微博上总有‘不想开学’的话题,点进去全是读书娃娃在说没玩够,我只想说,老师比你们更不想开学。”


她解压的方式是消费。“你记得的,我初中三年都是一副黑框眼镜,现在这样的镜框我有二十几副,都差不多的。还有四副很贵的耳机,各种游戏机、电子产品。”李婷说自己就是想买,不是因为喜欢,就是想做点什么事,“逛淘宝、下单的时刻,我短暂地相信,我是属于我自己的。”



作者  桃浦万  |  内容编辑  悬章  |  微信编辑  菠萝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5 08:41 AM , Processed in 0.05742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