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新加坡。
招弟,一个即将临盆的孕妇,此刻正被婆家,轰出家门。
因为在这个年代里,女人如果生女儿,那和不能生孩子一样,都是罪恶。
大夫人就因为不能生育,所以丈夫才纳了招弟,当二姨太。
可谁料到,招弟的肚子,也一样“不争气”,竟生了三个女孩...
这不,丈夫前些天刚离世,婆家便把招弟和她的孩子,逐出家门。
一时半会没有落脚处的招弟,只能拖家带口,回到乡下的四叔家...
四叔,其实是招弟的亲生父亲。
只是算命的说,招弟的八字和四叔相冲,所以从小到大,招弟都不能,直接喊四叔一声爸爸。
同时,作为家中长女,四叔也给招弟,取了这样一个,极具时代烙印的名字...
1965年8月9日,新加坡与马来西亚,各自独立成两个国家。而招弟也在今天,诞下一对龙凤胎。
按照惯例,四叔又把算命的神婆,请到家里来。
谁料这神婆,看到龙凤胎的女孩,脸上长着两个痣,立马严肃地说:
这娃不得了,她脸上的两颗痣,一颗代表家破人亡,一颗代表大灾大难。
这要是放在以前的唐山(下南洋谋生的华人,对中国的叫法),可是要被活活掐死的!
这段话,对于迷信的四叔而言,无疑是当头一棒。
刚好这时,四叔的孙子,因为摔倒磕破头,大哭起来。
这下四叔更加确信,这女娃是不祥的征兆。
于是他立马逼迫招弟:
如果还想在家里呆着,那这女娃就得送人,不然,就赶紧搬出这屋子!
招弟一开始是难以置信,但最后在其他家人的胁迫下,她还是向现实妥协,忍痛选择了前者。
她原以为这个做法,能让自己和孩子,在接下来的娘家生活中,过得顺畅些,可谁料到,这仅是她一生,坎坷命运的开始...
以上场景,源自2016年上映的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
该片与《我们的故事2》《我们的故事之沉默年代》《我们的故事之沉默年代2》,统称为《我们的故事》电影系列四部曲。
导演采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以时间为连接点,向我们展示新加坡60-80年代,那些有关国家历史,有关人民奋斗,有关家族命运的故事。
在四部曲中,前两部电影豆瓣评分均为8.3分。
主要以女主招弟的经历,描述六十年代的新加坡,居民在甘榜(新加坡以前的农村),与后期在政府组屋(类似国内的经济适用房)的生活。
后两部电影,则通过招弟孩子的视角,讲述八十年代,新加坡从全民方言,到全民华语,再到最后推广英文的过程,以此展现新加坡的各项政策改革。
在新加坡的历史上,早期的移民,以福建人,潮汕人,客家人为主,所以在八十年代之前,闽南话是新加坡华人的主流语言。
在前两部影片中,角色的对话,也主要以闽南话为主。
同时,在影片中,我们也可看到,许多中国闽南地区的特有文化。
比如,新年里,小孩会扎堆,去看歌仔戏(福建戏剧)。
各家各户会放红鞭炮,贴对联,挂红灯笼,互相串门拜年。
长辈会给小孩子发红包,父母会给家里老人送一对柑橘,寓意大吉大利。
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各种特色小吃:蛋炒糕粿,湿炒河粉,肉干,豆浆,油条...
这种在特定年代里,以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浓郁的邻里之情,侧面讲述国家历史的表达方式,不由地让人联想到,台剧《光阴的故事》,或者是韩剧《请回答1988》。
的确,《我们的故事》和这两部作品一样,以小见大,通过人物的悲欢离合,反映显著的时代特征。
但它又区别于这两部作品,所展现的温馨亲情主题,在《我们的故事》中,我们感受到更多的,是重男轻女的迷信大环境下,那个时代的女性,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与不易。
影片中有两处场景,便十分深刻地展现了这种文化。
第一处场景,发生在除夕夜。
当招弟的大女儿,因为弟弟犯错,连带被舅舅掴了一巴掌时,招弟并没有像对待儿子一样,在第一时间站出来,维护大女儿。
反而是在私下,又给了她一巴掌。
对此,女儿曾痛苦质问:
我到底是不是亲生的?为什么当人家的姐姐,会这么辛苦?!
面对这个疑问,招弟表面上,是反驳女儿:当人家的大姐,就是这么命苦!
可实际上,她的内心,也曾无数次,像女儿一样,委屈地发问:
为什么自己和弟弟被欺负时,四叔永远只会打骂自己?
为什么自己洗衣服做饭,干完所有农活,依旧会被四叔嫌弃?
为什么自己的出嫁,只是为了让四叔赚取聘金,补贴家用?
为什么自己的所有委屈,都会被四叔一句“你是大姐”,搪塞过去?
女儿的问题,又何尝不是,招弟多年来,面对四叔时的困惑与无力...
第二处场景,发生在四叔生病期间。
面对四叔的病情,招弟的弟弟,经常以工作繁忙为由,将照顾四叔的重担,压在招弟一个人身上。
今天,看着咳嗽越来越严重的四叔,招弟决定,独自推着木板车,将病危的四叔,送往医院。
可谁知在半路上,脸色苍白的四叔,突然对招弟说:
以后,你就不用再叫我四叔了…
改叫我爸爸吧,相不相冲,其实也无所谓了。
以前一直觉得,阿坤(四叔的儿子)就是宝,没想到老了才发现,还是你最孝顺...
话音刚落,四叔便缓缓地闭上了眼睛…
寂静的田间里,招弟瞬间双腿发软,跪在原地。
当镜头拉远时,我们只能听到,那一声又一声,不断地哭叫着,阿爸阿爸的声音…
影片中的招弟,无疑是那个年代里,许多女性的缩影。
她们从小没有接受过教育,甚至因为性别的原因,经常被长辈各种嫌弃打击。
日常信息的来源,更多是靠邻居间的聊天传递。
在这种情形下,所谓的自我意识,挣脱旧思想束缚,对她们来说,难度可想而知。
可即便如此,她们依旧努力尝试,用自己的方式,给窘迫的现状,带来更多可能性。
比如,为了养活孩子,招弟每天天没亮,便去菜市场卖豆浆,后来凭借好口碑,她在工厂里,争取到一间豆浆铺。
这时的招弟,因为勤奋努力,已经能买得起,当时代表有钱人的黑白电视。
经历过生活的磨练,她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失去丈夫便无法生存的女性。
在招弟身上,我们即可以感受到,那个时代的女性,自身的坚韧与所处的困境。
同时,我们又可以看到,当年下南洋的华人们,是如何艰苦创业,坚持着爱拼才会赢的信念…
电影的结尾,响起了罗大佑的歌曲,《闪亮的日子》:
我来唱一首歌,古老的那首歌。
我轻轻地唱,你慢慢地和。
是否你还记得,过去的梦想。
那充满希望,灿烂的岁月…
在悠悠的歌声中,我们仿佛再次看到,那些曾经为了理想,背井离乡的华人。
我们也更进一步了解,那无数位像招弟一样,在困境中,勤劳勇敢,坚强生存的女性。
正是有他们这一代人的拼搏,才有了后来闪亮的日子。
他们的精神,终将伴随着这段历史,在子孙后代的生命里,生生不息…
-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8 07:29 PM , Processed in 0.05749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