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鲁迅诞辰140周年,互联网上围绕他的讨论非常多,前不久还出现这样一个热门话题:#躲不开鲁迅的鲁迅孙子的一生#。
该话题缘起于鲁迅长孙、现任鲁迅文化基金会会长周令飞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的一段话:
“中学毕业,我去参军,因为想逃开一个大家都认识我的环境,当兵就没人认识我了嘛,当时就是这么天真。……只是没想到,第一天新兵连训练,连长就点名‘周令飞,鲁迅的孙子’,那一刹那我发现,还是逃不掉。新兵连结束后分配工作,我居然被分配到卫生所。我问为什么,他们说鲁迅原本学医,后来弃医从文,你要完成你祖父未完成的事业。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要我写通讯报道,我最不会写的就是作文,他们不信,就得写,因为我是鲁迅的孙子。没辙,写吧,起了一个头,写不下去,已经半夜两三点钟,太困了,排长拿根烟给我抽,我说不会,他说怎么可能,鲁迅抽烟……”
周令飞在鲁迅活动现场
无论是因祖父弃医从文而被分配至卫生所,还是因祖父文笔好而被要求写通讯报道,周令飞的说法似乎表明,人们对伟大的作家的后代往往寄予超乎常人的期待和厚望。
而文脉传承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议题。事实上,不仅鲁迅的孙辈境遇如此,鲁迅的儿子周海婴也有相似的经历。周海婴,7岁父亲去世,大学学习理科专业,没有文学创作经验,但也一生为父亲周树人和母亲许广平的文化遗产传承事业奔波着。他生前也总为“鲁迅独子”的头衔影响,大学时期,他参加了一场学生间流行的桥牌、交际舞,第二天就上了报纸……
无独有偶,才华不如姐姐的张子静(张爱玲之弟),文学史地位不及父亲的森茉莉(森鸥外之女)等,都活在亲人的光环之下。其实多数作家后代在大众视野之外经营着自己的生活,在他们的人生选择里,最好的未必就是文学。
周海婴(左)与周令飞(右)
本文摘自孙郁文集《写作的叛徒》,书写了作者与海婴先生交往的细节。时任鲁迅博物馆馆长的他,与几乎所有人一样,好奇“鲁迅之子,会是什么样子呢”,而后两人熟识,转为寻常的眼光,以之自身的品格待对方,无关他是谁的孩子。
“其实我们用打量鲁迅的眼光来看他的后人,可能有点问题。……周海婴自应有他的路,逃不出父亲的光环,有时不是他的问题,而是我们舆论的问题。”“从鲁迅到周海婴,有两代人反差极大的空间。中国文化的流变和生存状况的流变,均于此折射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