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87|回复: 2

[人世间] 26岁精神专科医院保安,看尽另一群人的冷暖丨缝隙里的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4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6岁精神专科医院保安,看尽另一群人的冷暖丨缝隙里的人

 腾讯新闻 中国人的一天  2021-10-26

大城市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因特殊的职业或身份,邂逅了与其相距甚远的另一个阶层,他们在人群的边界,得到展望他者和回望自身的机会。

保安杨博便是其中一位,他是安定医院的一名保安,一名文明与“疯癫”、正常与无常之间的居中者、守门人。他2015年开始北漂,曾三次从安定医院辞职,却在2021年第四次回到了这里。他日夜操劳,帮助病人、引导家属,却说对医院最有归属感。时间跨越6年,他跟需要精神医学治疗的患者每天见面。

近期,腾讯新闻·中国人的一天栏目将推出系列人物纪录片《缝隙里的人》,今天推出第二期。我们希望在时代当下,窥见另一种人生。


IMG_5169.PNG

疫情之后,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北京安定医院急诊的安保措施再度升级,进急诊就诊,最多可以遇到6次保安。先在医院小门保安亭处扫健康码,由第一个保安开门;过安检,要接受第二个保安(通常是女性)扫描随身物品;进急诊大厅,门口有两个常驻保安岗。负责巡逻的保安,每两小时全院巡视一次,间歇也会在此驻留。杨博就是急诊常驻保安之一。

山西农村青年杨博来北京是20142月的事情。他从运城市万荣县后庙村出发,坐汽车倒火车来到北京,第一年在朝阳区安装户外广告牌,包吃包住;第二年11月,他从朝阳来西城,到了德胜门外安康胡同5号的北京安定医院,成了保安杨博。

IMG_5170.JPG
火车上的杨博。往返于老家和北京之间,杨博通常选择坐普通火车,下午上车,第二天上午到达运城站。

他来这工作是父亲的建议。父亲当时打着两份工,在饭店当服务员,又在安定医院里当辅医。平时两人不怎么交流,父亲只是跟他说,他来了,俩人可以一块上下班。他是个没主意的孩子,小时候梦想当厨师,妈妈没让他学厨;高中的时候想当兵,爷爷说太吃苦,他又被劝住。

这次,他在安定医院留下了。

杨博身高一米八三,人也壮实。安定医院的保安配备钢盔、防割手套、防刺服,还配发橡胶棍和盾牌、钢叉,一套装备全穿上的时候不多,但日常戴头盔、穿防刺服,再别上对讲机,不仔细看还以为是特警。

门诊楼地下一层的展板上写着院史,能追溯到1914年北洋政府京师警察厅创办的“疯人院。新中国成立,这里更名为“北京市精神病防治院1958年又更名为北京安定医院,1997年评上了三级甲等。

在中国精神卫生领域,华东地区有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南京脑科医院;中南地区是深圳市康宁医院;西南地区有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华北和东北地区出名的医院都在北京。北京的三家三甲精神专科医院里,安定医院是北京城区唯一一间在夜间开放急诊的精神专科医院,这里救治的病人以急危重症和疑难患者居多。

IMG_5171.JPG

安定医院是北京城区唯一夜间开放急诊的精神专科医院。

他们给急性期的病人问诊、用药、留观,控制病患的激越行为:药物中毒的病人在这里洗胃、酒依赖患者在断酒后的48-72小时内可能出现震颤和幻觉,来急诊输液……110常和120一起来。

杨博姐姐比他大三岁,2008年来北京旅过游,还用英语跟外国人说话,合了影,回来给杨博讲天安门和故宫。他十分向往,觉得能去北京可太光荣了。他没想到自己后来能在北京待这么多年,更没想到是在安定医院这个地方。

安定医院在真正的北京城区,紧邻北二环。这里距离天安门不远——出了医院大门先往南,再往东,不到8公里就到;如果坐公共汽车,走到德胜门外公交站上5路,到南长街下车,直达。


IMG_5172.PNG

保安处在“想寻求医疗帮助的病患”和“想施以医疗援手”的医护群体之间。一些病人发病时不能自控,是这家医院里医患共同面对的问题之一,保安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人。

北京安定医院有在编保安63人,从中精选出能力优秀者编入一支处理突发事件的小队,处突小分队在编成员11个(其中一部分是预备成员);除了防疫检查,全院有17个保安执勤岗。医院是甲方,雇佣的保安队伍来自“国天物业”,他们根据医院需求提供定制服务。保卫处处长说,北京市医院管理中心对安保和后勤服务的排行榜上,它是第一,医院给全院医务人员做出的承诺是“安保工作不遗余力,安保投入毫不吝啬”。是医院里“处突”小组的保安。 

IMG_5173.JPG
杨博所在的“处突”小组早上7点在急诊门口交班。

进医院后,杨博的第一阶段是紧张,第二阶段是同情。他遇见过哭着求他的家属,一对母女,女儿特别闹,妈妈特别无助。他带着她们挂号、看诊、做检查……把流程全都走完,没一样是他的份内事;现在,他更多是教病人使用自助机器,指导家属自己按屏幕——这样起码能学会,授人以渔,家属不用求人。

杨博面对病人全凭经验。刚来的时候没防备,挨过病人的巴掌,还因为病人把他打了报过一次警。他去医院拍片子,家属连拍片费都不出,最后警察介入,赔了他一百块钱:“他不赔偿的时候特别生气,但是进派出所耽误你工作。没啥事就算了呗,干这个工作就要挨打。”

对杨博来说,病人打家属是特别需要小心处理的情况。法律层面,病人自杀、伤人、砸东西可以直接控制,其他情况则需要家属签字确认。他们不是医护,又要在事情发生的时候充当处理问题的人。常有父母任凭子女打自己;也有自己上手捆病人的家属,比保安还熟练,大都是子女对父母。不管家属被打得轻还是重,一旦保安动了手,只要家属报警就要去警察局。

保安只能走程序问:需不需要协助?需要就签协议,按标准走。不同意?自己把病人看好,不要伤害到人,签字必须是直系亲属。“永远记得你只是保安,你不是执法者”,这句话杨博说了两遍,非常严肃地。

IMG_5174.JPG
杨博用胶带隔开急诊大厅座位。

杨博的姐姐来北京看过弟弟工作,有一次,他身上被打得红红的,“有的病人还掐人呢,我可心疼呢”,姐姐说。她都明白:“有的病人情绪上来,控制不住。因为那是他的病,他也不想那样。”

这就是杨博的工作。

最近,有家属因为病人骂人给杨博道歉,杨博说:“没事都习惯了,我不会计较什么,你放心。”现在,他的大脑会自动过滤这些,还能啃鸡爪喝啤酒,开导新同事:“病人骂我们,没反应,笑一笑,就过去了。”


IMG_5175.PNG

6年里,杨博辞过3次职,他强调“都有正当理由:结婚、家事、爸爸生病……每次辞职他都没想着会回来,但每次又都回到了安定医院。用他的话说,这里有归属感,干得踏实。

他也不是没做过别的尝试。妈妈听人劝,给他报过班学制版,在电脑上用PS软件给图案排版,杨博理解,就是制作印在布上或者方便面袋子上的图案。8000块的培训费都交了,他决定试试自己行不行,结果在培训班住宿学了3个多月,真的不行。他去浙江的厂里打过工,给钢板腐蚀喷胶,计件工资。赚得比安定医院多,但一天到晚戴着防毒面罩,大汗淋漓,熏得头疼。杨博想当英雄,向往做消防员,姐姐在县消防支队里给他找了面试机会,福利待遇介绍完让回去等通知,“等到现在”。杨博发笑,想想可能是因为自己岁数大,人家不愿意要,“今年都26啦。”

IMG_5176.JPG
早上7点,下夜班后的杨博在医院食堂吃早餐。

但医院的好,别处没有。平时在岗执勤,医生买了水果,经常会主动分给他;每到过年,医生都去宿舍里给他们送好吃的;急诊的党支部还给一个生病的保安募集过看病的资金。

他们做消防演习还有专门的一套衣服,黑色制服、荧光条纹,头盔和防护罩一应俱全,看起来和正规消防员挺像。比赛用消防水管灭火,杨博还得了第一名。医院的升旗仪式他当过升旗手,挺光荣。

杨博说,他感觉在这里干保安特别高大上:“一般人可能觉得保安干往那一杵,该睡睡。我们一天穿防刺服,遇事了就得上。”

病人准备自杀,冲上去把刀夺了;遇上喝药的,他辅助护士把病人按住洗胃,人命救回来了……这些事情让杨博感到宽慰。杨博在医院干的时间长了,队里的同事管他叫“急诊一哥”。

这两年,杨博家里情况变了,父亲生病回了老家,轮到他为家里挣钱:“看病需要钱,这些钱从哪来?你是男孩子,你就得负责、承担。”杨博说过,自己的梦想是攒点钱,开车去西藏自驾游。现实点的梦想是攒点钱,先度过眼前的困难。

他去了那么多地方工作,觉得还是在安定安心。

IMG_5177.JPG

第3970期

视频 | Project8

撰文 | 壹壹

编辑 | 李铁林

出品 | 腾讯新闻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期:一个精神障碍群体的观察者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1-11-4 11:5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被生活打了一拳,他依然试图微笑 | 导演手记

 腾讯新闻 中国人的一天  2021-10-26

IMG_5179.JPG
杨博的姐夫带着杨博和我们去看他们家的苹果树。

这次横跨近6个月的拍摄是我第一次当导演,项目启动之前我就纠结要不要做这集的导演,会不会项目因为我的不成熟留下很多遗憾。但因为我妈妈是妇产科医生,我从小就在医院值班室长大,我对医院选题天然感兴趣。同时,主摄影小煜本来就是急诊医生转行摄影,我们一拍即合,组成了安定拍摄小分队。

团队有了,被摄人选当时是没有头绪的,杨博是机缘巧合碰到的主人公。选题之初,我们就想好了从保安的视角观察精神障碍患者群体、观察全国有名的精神专科医院急诊。他们不是接受过多年专业训练、对于精神疾病有系统科学认识的医生,但是他们是安定医院急诊必不可少的一环,是这个环境里的边缘参与者。他们观察的视角可能是最接近大众,最没有距离的。

我们和医院谈好拍摄,就开始有目的地针对保安团队做前期调研。四月,前期调研期间,我们并未见到杨博——他第三次从医院离职后,五月才再次回来。

五月,杨博回到安定上班,我们在急诊大厅遇见了他。当时,我们还处在尝试拍摄的摸索阶段,眼睛观察多于镜头拍摄。白天的急诊大厅十分繁忙,我们没有上前打扰他。

经过几天的观察,我们感觉这个小伙说不定能拍。和急诊里其他保安一样,杨博对于这份工作上心、有责任感。他非常热心肠,会帮没有行动能力的病人戴口罩,会耐心和病人家属讲解怎么使用自助挂号机,会积极收拾垃圾保持急诊大厅的干净。他是个外向开朗,很享受这份工作的人。闲下来的时候,他会主动和值班护士聊天;碰到几个发病严重的患者同时就诊时,他也应对自如,没有丝毫不耐烦。

当时,我已经在急诊待过好多天了,但在紧急又特殊的精神专科医院急诊里,我的精神状态还是紧绷的。杨博如此自如的状态令我好奇: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眼中的精神专科医院急诊是什么样的?

IMG_5180.JPG
主摄影小煜在安定医院急诊拍摄。

接下来的相处和拍摄证实了我们的观察——杨博是喜欢这份工作的。他在这找到了某种意义上的归属感,“安定就像我第二个家”。杨博所处的“处突”小分队,是需要24小时备勤的,这意味着他除了真正休假请假的时间,下班也不能离开安定多远,如有紧急事件发生得随叫随到。在这六年北漂生涯里,他大部分的时间就呆在这个二环附近的小院子里。他在这没交到什么朋友——保安流动性大,杨博的同事换了好几波;急诊里的医生,和杨博也只是工作伙伴关系。

五月下旬,杨博突然说他要请假回趟山西万荣老家处理一些事。火车上,他和我们一起,嘻嘻哈哈分享零食组队打游戏。刚到万荣,他爷爷就开车把他接走了。直到第二天,杨博来我们住的宾馆聊天,我们才知道他着急回家是因为家里的变故。

我们跟着他,去看了他家的苹果树,去探望了他亲姐一家。杨博说,父亲得了病,他作为男孩子要承担。他想起在老家陪伴他的狗小白,在他回家时,它总是早早出来迎接,杨博觉得是自己去北京没有照顾它,它才出去乱吃垃圾死的

杨博姐姐家的窑洞外,尘土飞扬。我们坐着了一下午,话语间,他掉了眼泪。

那个瞬间,我清晰地透过开朗的外表看到了他的脆弱和迷茫。26岁,他正值青年,被生活猛然打了一拳但依旧笑着面对。他来不及去想未来会是什么样,他曾希望未来能有机会自驾去西藏,但现阶段他唯一的目标只有好好工作攒钱给父亲看病。

在火车上,杨博听樊登讲:“你想要找到你想去的地方基本上是不可能,原因就是我们那个地图上根本就没有标,我们的生活有多么的复杂。”我们很难去控制生活,大部分时间是被生活推着走。要怎么和稍显无力的自己还有这个世界相处,可能是我们每个人一辈子的功课。

IMG_5181.JPG
为了防晒,在山西开车的我“全副武装”。

就在拍摄渐入佳境时,杨博突然被调走了。本来想,一周后就可以进入后期了,这时候却不知道故事还能否继续。

接下来就是等待。杨博和我说,他只是借调肯定会回安定,但是具体什么时候回他就不清楚了。等待的时间越来越长,我们只好选择让剪辑先挑素材,大家也做好最坏打算。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就在我们不抱希望时,杨博回来了。

安定医院是北京唯一一个开设夜间急诊的精神专科医院,杨博回安定后排的都是夜班,我们决定借机拍摄夜间急诊。夜里的安定医院,除了急诊都特别安静,我们跟着杨博巡逻,去了空无一人的门诊大楼,去了院里的各个角落。

我问杨博,晚上这么安静,一个人巡逻会害怕吗?他说,哼哼歌壮胆呗。


撰文 | 王旭君

编辑 | 李铁林

出品 | 腾讯新闻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1 08:23 AM , Processed in 0.06381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