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9|回复: 0

[政治] 揭秘默克尔史诗般的“升职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27 11:29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揭秘默克尔史诗般的“升职记”

 KATI MARTON 财富中文网  2021-10-27
这位直言不讳、相貌平平的女性是如何成为世界上最受人尊敬的领导人之一的?

默克尔也许是世界上最注重隐私的公众人物,围绕她的谜团隐藏得很深。

在她的带领下,德国和欧洲渡过了持续已久的重重危机,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百万中东难民涌入、另类右派的崛起、特朗普执政、中国崛起,当然还有新冠肺炎疫情。这些现象级的成就说明,有志于在任何领域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无论男女,都应该学习安格拉·默克尔充满智慧的成功秘诀。

默克尔其实拥有三重身份——科学家、女性和东德人。她克服重重困难,升任总理并在职十六年。

早年间,她在德国刚统一时的首都波恩担任政治家。她一边观察一边向前辈们学习,其中包括她最重要的导师——前总理赫尔穆特·科尔(Helmut Kohl)。科尔和其他大多数人都小瞧了她,那时她已经担任妇女儿童部部长,是一名精明的战略政治家,甚至还在进行自我改造。作为牧师之女,她学会了如何低调行事。这项品质在她宁静但杀伐果决的晋升之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德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部长——时年36岁,而且还是来自东德的女性,默克尔知道所有人都在关注着她。然而,即使对于像默克尔那样渴望学习新方法的人来说,从东德到西德的道路有时也不好走。

安格拉·默克尔对自己外貌引发的关注感到特别震惊。在东德,可以满足人们虚荣心的店铺寥寥无几。人民百货公司每季一般只会推出两款新外套,而“时尚”并不是在售商品。东德人也许衣着寒酸,但大家都习以为常。突然之间,安格拉不入时的发型、平底鞋和不象样的外套,全都被放到眼前仔细审视了一番。

科尔内阁中“唯二”的另一位东德人,新任科技部长保罗·克鲁格(Paul Krüger)回忆说:“我在政治活动中注意到安格拉,她对自己的外表毫不在意,这让我感到很震惊。她挺引人注目,但很有风度。很难说清楚,但从一开始,我就觉得她与众不同。她是个有威信的人。”藏而不露(Mehr sein als schein)是安格拉接受的路德宗教义之一。而她的新职业要求重视外表,就对这种处世准则构成了挑战。德梅齐埃(De Maizière)以及后来的赫尔穆特·科尔都恳请他们的女助手提高默克尔那根本不存在的时尚感。

德梅齐埃回忆称“安格拉穿得像个学生,凉鞋和宽松的裤子是她的标配”。在他们第一次正式访问莫斯科前,德梅齐埃曾对自己的办公室经理说:“请和默克尔博士谈一谈,如果她仍像那样打扮,我恐怕无法和她一起去。”当默克尔穿着新衣服去莫斯科时,他试图鼓励她,“哇!安格拉,你看起来真不错!”她非但没有对这番恭维感到高兴,反而“涨得满脸通红。整个局面十分尴尬”。对这种情况的疑问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流传的一个冷笑话:

“默克尔是怎样处理她的旧衣服的?”

“穿上。”

“对于男士而言,连续一百天穿深蓝色套装都不成问题”,默克尔嘟囔说。“但如果我一件夹克穿了四次,我就会收到市民来信......曾经有一名摄影师躺在桌下就为了给我踩弯的鞋跟拍照”。但她一如既往地调整适应。为了不让自己的外表成为话题,默克尔添置了一衣柜相当于一套男士深色西服的衣服:满满一柜都是汉堡一家知名时装店设计的四四方方的彩色夹克、舒适的黑色裤子和黑色平底鞋。最后,她甚至接受了发型师每日为她打理头发,作为为工作牺牲的代价。她的老朋友迈克尔·辛德海姆(Michael Schindhelm)回忆说,当他在萨尔茨堡音乐节(Salzburg Music Festival)上看到默克尔穿着一条紧身连衣裙(一种褶皱全镶边的巴伐利亚民族服饰)时,他感到非常惊讶。“安格拉,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你穿裙子!”他惊呼,但默克尔却明显感到不自在。

然而,当英国外交官保罗·利弗(Paul Lever)称赞她在奥斯陆歌剧院所穿的华丽晚礼服时,他说:“女士,您看起来棒极了!”默克尔似乎很高兴,并谈到了一些裙子的细节和它的设计师。但是,媒体对她换下乏味的“制服”装扮进行了大肆报道,这打消了她再穿裙子的想法。

此外,默克尔在其他公众形象方面也遭遇了难题。例如,站在讲台面前时手应该如何摆放的问题。她知道她的不安传达了错误的信息。在反复试错以后,她摆出了“默克尔菱形”,即双手指尖相触,这成为了她的标志性手势。(多年后,她的政党在政治活动中不仅比出这个手势,还加上口号“德国的未来掌握在优秀者的手中”。)

Image
德国柏林,德国联邦议员举行关于阿富汗局势的特别会议,默克尔出席,并发表讲话。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尽管有这样的尴尬,但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波恩,人们普遍认为,这位来自东德的年轻女性蹿升得太快了。这倒也是事实,至少说,进入政界不到一年就担任内阁职务,这是极不寻常的。科尔总理已经开始把她视作门生,此举让总理圈子内的其他人以及基民盟的人都惴惴不安,他们认为默克尔不过是个来自东德的插班生,既不受欢迎也不够格,并没有赢得她的政治地位。从此以后,喜好在下班时间大谈政治的首都各家酒馆就经常响起“谁能阻止她”这个话题。

曾经有一个不被默克尔察觉的事实:早在默克尔从政之前,基民盟党内有12名前途无量的年轻男性,他们联手创建了一个“工作小组”,而女性(在基民盟的等级制度中,女性本就是罕见物种)被排除在外。这些男性把自己的工作小组称为“安第斯条约”(Andes Pact),他们都来自富裕的德国工业州,承诺互相支持彼此发迹。这个工作小组的成立相当于发出了明确的提醒信号:女性在党内高层不受欢迎。

但默克尔是个非常有智慧的人,她开始构建自己的政治基础,摆脱强势男性赞助人的影响。她代表前东德的梅克伦堡-前波美拉尼亚地区(Mecklenburg Vorpommern)参与竞选,赢得了德国联邦议院的一个席位(虽然不是担任内阁职务的必要条件,但大多数部长都是联邦议院的议员)。冈瑟·克劳泽(Gunther Krause)也曾为默克尔扫清道路,他是当地著名的政治人物,但因与国家安全部(Stasi)的关系而落马。尽管默克尔并非来自崎岖多山的波罗的海地区,但在竞选时,她与渔民们一起痛饮当地的杜松子酒,以其简单的情感和年轻派的乐观主义赢得了支持。身为竞选者,她并没有以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选民,或者假装知晓所有问题的答案,而是身体力行地去倾听、表示同情。她用自己特有的朴素风格来表达自己,让当地人相信,她就是他们中的一员。自1990年以来,默克尔在每次联邦选举中都被选民选为代表。

默克尔可能没有意识到,一个由基民盟男性成员组成的秘密网络一直试图压过她。尽管看起来仍是个睁着大眼睛的无辜者,但她对危险的警惕性越来越高。“如果有人比正常人蹿升得快,贪婪和嫉妒很快就会抬头。”她在1991年如是说。“你会受到严密的监视,每一个小错误都会被记录下来,然后就是猛烈的反应。”她很反感科尔给予她特殊待遇的想法,也因为科尔经常提及她是他的“小姑娘”(Mädchen)而出离愤怒。“说得客气一点,我觉得这很烦人。我们的关系从来没有‘持续的善意’这回事。科尔一直在小心、严格地观察我的工作。”她坚持这样认为。

不过,她也承认,正是这位德国总理在1991年带她前往美国,把默克尔介绍给她的崇拜对象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从此将她推向世界舞台。(遗憾的是,这位美国前总统那时已经罹患阿尔茨海默症,风采大不如前。)她第一次进入当时由老布什(George H. W. Bush)掌权的白宫,“在内阁会议室与总统握手时,她的脸上有一种惊奇的表情。”时任美国驻德国大使罗伯特·金米特(Robert Kimmitt)回忆道。

在那次旅行中,科尔问默克尔,自己在东德人的眼里是什么样的。默克尔不愿意“耍花腔”,在她看来,这是一种罪过。因此,她并没有说那些本可以脱口而出的恭维之词。她承认,经过多年的宣传,东德人通常把他看作卡通人物——科尔被描绘成梨形身材的资本家,被“山姆大叔”支撑着。*对默克尔来说,真实性相比上下迎合、满足自我需求更重要。她不太擅长伪造情感,也没有兴趣学习如何伪造。

甚至说,她更感兴趣反其道而行之:正因为早年时期经常历经坎坷,默克尔的定力如钢铁般坚强。在1991年春天的一次以色列之行中,默克尔几乎被东道主忽略了,所有人都觉得她只是一个部长助理罢了。她沮丧地流泪情形被媒体报道出来。她当时对赫林德·科尔布(Herlinde Koelbl)承认:“我必须更强硬一些。”

据默克尔回忆,如果说这次以色列之行是以眼泪开始的,旅程的结局却是截然不同,因为她参观了加利利海(Sea of Galilee)旁的一座修道院。

“我们站在那里,俯瞰着乡间的小山。我们看到了加利利海所在的大地。然后,一位修士说,‘这是耶稣下山的地方,而且,耶稣就在这个湖边遇到了渔夫彼得。再往前走一点,耶稣喂饱了五千人,然后就是平息风暴的故事了’。我熟读《圣经》,很熟悉在加利利海发生的事情。但是,当我听到有人直截了当地断言,那些事情就发生在这里,仍然是相当令人吃惊的。”

默克尔在迷失方向的无尽变化中寻觅立足点,终于在加利利海收获了灵感。“尽管我有信仰,但并不总是洞察一切、深信不疑的。是的,我有时也会疑虑。”她承认道。这种表态对政治家来说也是不寻常的。但是,在加利利海边,在本笃会修士与残疾青年相互扶持的修道院里,默克尔意外发现,与她交谈的修士“尽管工作艰难困苦,却有我所羡慕的力量来源”。

作为总理的默克尔多次往来于以色列。德国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仍然是个令人担忧的话题,在她的领导之下,这仍然是政府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现代德国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但在此次行程之中,默克尔寻求获得内在力量。在两年的时间里,她脚踏的土地已经发生了变化。默克尔做出了改变,就像她的国家改过自新一样。现在,她需要获得更强大的凝聚力来支撑心中壮志。由于默克尔的个人信仰以及《圣经》影响之下,她经历的道路将不会一帆风顺。

东西德边境地带虽有重甲武装力量坐阵,但长期以来,德国始终是美国无核化倡导的坚定支持者。20世纪90年代,在科尔总理的领导下,德国在经历了多年紧张局势后得以喘息。德国实现统一后,战后机构网络给作为其中一员的德国带来了安全感。在这张网络之下,德国与美国走到了一起,且从1993年开始,与新建立的欧盟携手。大西洋联盟迎来了巅峰时期,德国的赫尔穆特·科尔和美国的比尔·克林顿(Bill Clinton),两人在天赋和弱点上都极为相似,在两人担任各自国家领导人期间,德美两国进入了蜜月期。科尔的目标是将东德和西德合并成一个名副其实的国家。

1994年7月,在一个万里无云的日子里,克林顿与科尔一起从西柏林步行至东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此行似乎给过去五十年的兵荒马乱画上了完美的句号——1948年柏林封锁,为了防止城市落入苏联手中,英美为首的西方阵营开展了史上规模最大的空中运输行动:柏林空运。当时,美国向城中绝望的市民们空投了食物、水和药品;1961年,修建柏林墙,以及美苏坦克在查理检查站对峙;1963年,肯尼迪在德国柏林墙边演讲,“我是一个柏林人”;1987年6月,罗纳德·里根发表演讲,“戈尔巴乔夫先生,推倒这堵墙!”。在科尔的领导下,德国成为了欧洲最大的国家,且迅速成为欧洲大陆的经济强国。

在科尔的领导班子中,最著名的东德人便是安格拉·默克尔,她也是科尔统一计划中的一部分。斯特凡·科内柳斯(Stefan Kornelius)关注默克尔的早期政治生涯,并将其编写成为传记。他指出:科尔将默克尔视为德国统一的“一种奖品”。虽然科尔能言善辩,一贯精明,但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奖品”有她自己的计划和野心,愿意静候佳机。

默克尔在担任德国联邦妇女和青年部部长期间表现平平,但她证明了自己是一位懂得变通、非意识形态的政治家,能够在有争议的问题上折中解决。例如,在堕胎方面,她虽然反对堕胎合法化,但却赞成堕胎非刑事化。她其实是个保守派,但却通常不表现出来,而是绕过问题。

随着默克尔展示出勤奋、忠诚和谨慎的能力,不久,在1994年,科尔任命默克尔担任环境部长。面对如此明显的一次升迁机会,默克尔没有不假思索地欣然接受,而是再次要求给时间考虑一下。几周来,她一直秘而不宣,这与波恩自我推销式的一般政治做法不同。科尔搞不清她是否真的对此职位感兴趣。但在默克尔心里,对如此高调的一个职位,她只是想看清前景如何。原因在于,德国是欧洲的工业强国,因此,支持政府出台新环境保护政策,远非承担“女性指标(quota Frau)”责任这么简单。

长期以来,默克尔一直决心不受任何固定身份的束缚,即:既不是东德佬(Ossi)也不是西德佬(Wessi)(这是西德人的说法)。此外,她还抵制“女士(Frau)”的标签,因为在她看来,女性身份不言自明。1993年5月,默克尔找到了一种途径,亮明自己是一位女权主义者,尽管相当隐晦。默克尔受邀为一家德国主流女性杂志撰写书评,针对苏珊·法露迪(Susan Faludi)的著作:《反挫——谁与女人为敌》(Backlash: The Undeclared War Against American Women),她写道:

在领导岗位、媒体、政党、利益集团、商业中,但凡没有女性参与的,在顶级时装设计师和顶级厨师行列,但凡没有女性身影的,那么,女性榜样的塑造者便是男性。如果我结婚了,我晋升领导岗位的机会有多大?我流产的几率有多大?如果我试图把事业和家庭结合起来,那将给我的孩子带来什么问题?这些都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为了抑制女性发展,这些话题往往会使用负面实例佐证。而这是男性的阴谋,目的是霸占已有的岗位。我认为,平等意味着女性享有平等的权利,可以塑造自己的生活。


安格拉·默克尔是一位女权主义者,这点毫无掩饰。然而,多年来,她一直饱受外界指责,人们批评她在推进女性权益方面做得不够,因为她在这方面太低调了。对于拿性别歧视开玩笑的行为,尽管她早已满心怒火,但却不会当众让讲笑话的人难堪。默克尔曾经说:“我愤怒地看了他一眼”,然后解释了自己的处理方法:“后来,在只有我们两个人的时候,我跟他说这样做是不对的。”默克尔坚信,她反对性别歧视最有力的武器是在自己的生活中取得成功,以此起到带头作用,给他人以激励。

默克尔在女权和其他领域的领导方法不是占领舆论高地。

摘自:《默克尔传:一场卓越的史诗之旅》,作者:凯蒂·马顿 © 凯蒂·马顿 2021年版权所有。经西蒙与舒斯特出版集团(Simon & Schuster, Inc.)许可转载。

译者:传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2-8 10:49 AM , Processed in 0.053074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