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86|回复: 0

[哲史艺丛] 把《三十六计》当做传统经典,真是太搞笑了 | 短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9 02:0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把《三十六计》当做传统经典,真是太搞笑了 | 短史记

 隋林 短史记-腾讯新闻  2021-10-15


作者丨隋林   

编辑吴酉仁


说一说《三十六计》


说到中国传统兵书,知名度最高的无疑是《孙子兵法》,其次便可轮到《三十六计》。许多人深信《三十六计》是一本古人留下的兵法谋略奇书,是一本蕴藏着高深智慧的传统经典,且认定它在中国军事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


这种认知是错误的。理由也很简单:《三十六计》是一本近代才冒出来的不足百年的伪书。关于该书的由来,其发现者之一叔和1961年曾在《光明日报》上刊文,有过颇为详细的介绍。文章说:


“十几年前,我在成都一个冷摊上无意中发现一本土纸印的小册子,……这本小册子是根据一个手抄本翻印的,封面书‘三十六计’,旁注小字‘秘本兵法’。前有简短引言,后有半篇跋(翻印者序上说原抄本‘跋语仅存半页’),可惜没有作者,没有出处。……书中每计均有解语,有按语。……(这本小册子)究竟是什么时候,什么人总结下来的?出处究竟何在?这问题在我还是一个谜,特此写出质诸高明。”

10.jpg
♦ 叔和讲述《三十六计》的发现经过

1961年10月由解放军政治学院图书资料馆打印的版本也有一条内容相近的注释,大致内容是:1941年在陕西邠州的一处书摊上,发现了手抄本《秘本兵法》,无年代著者可考。同年,成都兴华印刷所(厂)曾翻印此书,由成都瑞琴楼发行,小32开,土纸,旁注小字“秘本兵法”,无作者和年代。

叔和在成都某小书摊上见到的那本“土纸印的小册子”,便是该版本。也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早的《三十六计》印刷品

11.jpg
♦ 1973年出版的《三十六计今译》

虽然1941年之前未见《三十六计》一书在世间流传,不等于1941年之前不存在《三十六计》一书。但确定该书成形的大致年代范围并不难做到,因为书中提供的的三十六个计谋名称,大多数来自特定典故——写作者不可能在特定典故发生之前,便在书中使用该典故作为计谋名称。

《三十六计》一书的计谋名称,依顺序具体如下:

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声东击西、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姑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途伐虢、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不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

学者李兴斌逐一梳理了这些计谋名称及其“按语”内容的由来,得到的结论是:“36个计名绝大多为民间俗语,而且其多出在元明清时期的通俗文学作品中,如杂剧、小说等,此显著特点亦清楚地表明,此书绝不可能出现在唐宋以前任何一个时代。……笔者认为:《三十六计》一书极有可能作成于清代,甚至有可能作成于清代末期,而绝不可能早于元代——这是笔者对这一问题的大致判断,谅不会有太大的出入。”

“不可能早于元代”的时间上限仍未免过宽。好在,另一位学者李力夫从民国时代出版的《洪门志》中,找到了“三十六计”的另一个重要出处。

该书第十四章《各种考录》中,收有一份题为《三十六着》的“洪门哲学”。与《三十六计》一书的计谋名称逐一比对后,便可发现二者几乎一模一样,区别不过是有些地方二者分别用了不同的同义词。如第九条洪门写作“坐观成败”,三十六计写作“隔岸观火”;第十一条洪门写作“张冠李戴”,三十六计写作“李代桃僵”。

“洪门三十六着”的全部内容,可参见下图。《洪门志》的编纂者还在注释中写道:“三十六着,又称三十六计,即三十六种计策,用兵处世,无往不利,所谓‘神机妙算’,故有称之为洪门哲学。”

12.jpg
♦ 洪门三十六着

据该书编纂者朱琳在《再版序言》中披露,《洪门志》一书成稿于民国二十九年秋,也就是1940年。成书后即委托上海的中华书局排印出版。次年朱琳被上海虹口的日本宪兵部队当成“抗日分子”逮捕,关押了长达八个月之久。中华书局“对于本书的排印,也就停止进行”。此后,直到1947年,该书稿才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

也就是说,手抄本的《三十六计》出现于1941年,而“洪门三十六着”最晚在1940年,就已被朱琳收录到了《洪门志》中——自然,该“三十六着”在洪门中流行的时间,无疑还要更早。对于这种先后关系,较为合理的一种推论是:有人自洪门的相关人物或资料中了解到了“三十六着”的存在,遂将之分类——分为“胜战计”“敌战计”等六套,每套包含六计,推衍——添加解释之词,如什么“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云云,补充——以按语的形式增入案例,如来自《三国演义》的庞统献连环计之类,实则《三国志》中并无此事。于是,“洪门三十六着”便变成了兵书《三十六计》

13.jpg
♦ 如今《三十六计》已被普遍误认为“国学经典”

之所以这样推论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三十六计》拼凑成书的痕迹实在太过明显。比如,为了迷惑读者,书中故弄玄虚,经常极为生硬地援引《易经》来解释计谋名称,导致许多语句不通。“围魏救赵”一计中的“敌阳不如敌阴”,“暗度陈仓”一计中的“顺以动豫,豫顺以动”等,便是典型案例。读者阅读计谋名称本来是明白的,看了计谋名称下面的解释,反而莫名其妙陷入了难以理解的困境。这绝不是真正的军事家正儿八经撰写兵书会犯的错误。这种词句不通,意味着拼凑增补该书之人并无深厚的古文功底,其身份很可能是横跨晚清与民国之人,只受过有限的旧学教育。

再如,书中许多计谋名称其实是同义重复。“声东击西”与“暗度陈仓”,“釜底抽薪”与“上屋抽梯”,“假途伐虢”与“顺手牵羊”等,具体涵义虽有细微不同,但主旨是相近的。正经兵书如《孙子兵法》《纪效新书》等,绝不会这样安排内容。惟有“洪门三十六着”这种江湖路数,不会在意这种情况。

再如,《三十六计》所引案例,许多属于“小说家言”。“反间计”的按语说,“又如周瑜利用曹操间谍,以间其将”,显然指周瑜利用蒋干,让曹操杀死蔡瑁、张允。该故事是《三国演义》杜撰的,历史上的蔡瑁与曹操有旧,降曹后封汉阳亭侯;张允降曹后结局未知。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未中过什么周瑜的“反间计”,蔡瑁张允也不曾因“反间计”被杀。“连环计”的按语里说,“庞统使曹操战舰勾连,而后纵火焚之,使不得脱”。该故事同样出自《三国演义》,《三国志》中并无“庞统献连环计”的记载。正经的军事家撰写兵书,会求助史书,不会求助《三国演义》。

14.jpg
♦ 《三十六计》以小说情节作为案例

简言之,所谓兵书《三十六计》,当是民国时代某位文人的“游戏之作”。该书从未如《孙子兵法》等著作那般在历史上产生过影响。今人将之推崇为传统经典,实在是一个大大的误会。

有意思的是,2009年曾传出一桩新闻,称在山东济宁,有人从民间发现了一套隋代的《三十六计》玉简册,计谋名称与现在流行的《三十六计》完全相同,只是少了对计谋的分类和讲故事的按语。玉简册上“共计919字。玉简册首片刻‘三十六计’四字,尾片刻‘开皇十六年十一月一日,何震刻。’”据此,有学者和媒体宣称,《三十六计》是一本真正的古兵书,它的作者是南北朝时代的名将檀道济,因为《南齐书·王敬则传》里有这样一句话:

“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

这些媒体和学者忘了,《南齐书》在记录下王敬则这句话后,还补充了一句:“盖讥檀道济避魏事也”——那王敬则是在嘲讽檀道济无能,说檀在军事上最厉害的能力便是拔腿逃跑。所谓“檀公三十六策”,不过是一种虚指,并非说檀道济真写了一本书叫做《三十六策》。迄今为止,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檀道济写过这样的兵书。

15.jpg
♦ 所谓的隋代《三十六计》玉简册

他们同样也忘了,《三十六计》里的许多计谋名称,不可能出现在檀道济生活的时代。比如第一计的名称“瞒天过海”,其典故便出自唐太宗贞观年间渡海东征高丽。唐太宗活跃时,檀道济早已作古多年。而且,典故虽然是唐代故事,故事的实际出处却是元代话本《薛仁贵征辽事略》——所谓“瞒天过海”,指的是薛仁贵与张士贵等人用“彩幕遮围”的办法,将“天子”唐太宗骗到船上渡过大海。至于“瞒天过海”这个词正式固定成型,那已是清朝乾隆年间刊刻《说唐后传》时的事了。


总而言之,《三十六计》不是什么传统经典,也不是什么不世兵书。它的源头在市井,它真正活跃的舞台是洪门这样的江湖秘密组织。作为兵书的《三十六计》,其实是一本不足百年的伪书。(来源:腾讯新闻)



16.png

①李兴斌:《<三十六计>成书时代考析》,《孙子研究》2018年第1期。

②《缤纷炫目的兵学轨道之花——<三十六计>导读》,见《<三十六计>解读》,毛元佑、徐楚桥编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3年。

李力夫:《“三十六计”与<洪门志>》。

④叔和:《关于“三十六计,走为上策”》,光明日报1961年9月16日。

⑤《隋玉简揭秘:《三十六计》作者为山东人檀道济》,济南日报2009年7月31日。

⑥朱琳编著:《洪门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4 07:48 PM , Processed in 0.033486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