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觉得,南方火锅就是“麻辣味的”。当我们听见北方朋友这样说,所有闻得着海风的南方孩子,都会插着腰摇头,还会“啧啧啧”的责怪:这北方人,真不懂吃…… 别忘了,南方很大,饮食也是百样滋味。麻辣一派,自长江中游而上,在两湖江西云贵川一带盛放;沿海诸省,从江苏一路到海南,都是不怎么吃辣的。毕竟,海边饮食追求鲜味,一旦调味过度,就真的没意思了。
沿海地区的鲜味密码,天气冷了也会失效…… 图 / 图虫·创意 摄影 / doucefleur 但是,海边的鲜味密码,也有失效的时候。秋冬萧瑟之际,为了温暖,为了发汗,为了一群人觥筹交错、风风火火,就需要重口味的吃食来撑场子,否则真的暖不起来。 于是,我们南方人(挺胸叉腰!)发明了一百种不放辣椒,也能让火锅变得重口味的方法,不信你就往下看。
羊肉,秋冬季节的标配,这滋味跨越南北,暖着每个中国人的胃。 与北方的绵羊不同,南方吃的多是山羊或湖羊,肉质更粗硬,膻味也更重。这样的羊肉,吃法必然不能像北方那样简单直接,新鲜切完下锅就涮(实名羡慕!);我们吃羊肉,只能细中见粗,用大量的调味和繁复的烹饪手法去衬托它,口味自然也就重起来了。
掏羊锅,两江菜系的重口担当, 说白了还不都是膻味闹的…… 图 / 网络 都说江南菜和江南人一样斯斯文文,唯独这掏羊锅不是。吃掏羊锅像极了农家乐,简单朴素的馆子,端来一锅滚烫的老汤,下面点着火。你凑近一看,羊杂和羊肉在锅里翻腾,分不出彼此,还点缀着香料和翠绿的葱段。若非没有酸菜,还真是像极了东北的杀猪菜。 吃法就更不斯文了。一桌人碗筷齐上,满满一锅羊肉、羊肚、羊肠、羊肝,掏出什么就吃什么,这就是“掏羊锅”,形神兼备。
掏羊锅,食材不够好,调味来取巧。 图 / 网络 唯一暴露出“斯文”气息的,便是蘸料里细细切好的蒜末,以及被香料味浸透、软嫩却不膻的羊肉。一问店家,才知道这必须是一年左右的小母羊,光是挑选就费功夫;至于去膻之法,那可是行业机密,轻易不传人的。 这是一种江南式的粗犷,粗中带细,细中见粗。它看似一锅豪情万丈,其实香料怎么配、肉怎么去膻,早就帮你细细打点好了。你们大快朵颐、觥筹交错间,来一场北方式的一口闷,酒杯里装着的,还是细润温和的黄酒。
丽水泥鳅火锅,倒是有几分山野气息。 图 / 图虫·创意
福建秋冬的两大扛把子,烧酒鸡和姜母鸭。 关于这两款,哪个更好吃,你千万别在福建问,否则鸡党鸭党会吵起来。当然了,我们是成年人了,我们全都要。
烧酒鸡,它更像药膳,药材和米酒是核心。 图 / 视觉中国 简单说,烧酒鸡(也叫麻油鸡)是一味传统药膳,专治秋冬手脚冰冷,也是女生坐月子的法宝(每个福建老妈都喝吐过你信不?)。将当归、黄芪、枸杞、粉光参等药材与鸡肉混合,以福建米酒大火炖煮,一滴水不加。一锅磕下去,保证你就算直面冬日海风,也能暖得面不改色。 对了,除非你在坐月子,否则烧酒鸡不能多吃,不然要流鼻血的。
姜母鸭,一入冬,街上都是它的味道。 图 / 网络
姜母鸭,也是药膳一味,但不如烧酒鸡那般生猛。将老鸭处理好,与整颗切片的姜母(三年以上的老姜)混合,再加入黑、白两种药包(黑包是卤料,白包是药材),以清水炖煮而成,再用麻油和米酒调味,就成了。 每个闽南妈妈,都有自己的姜母鸭秘传食谱,鸭肉吃完了还能当火锅涮菜,温暖一桌身心。
福建人爱药膳,一来是当地山峰丘陵多,盛产各色药材;二来是传统文化氛围浓厚,坚信“食补”,千百年来不曾断绝;三来是福建靠海,秋冬潮湿多雨,不多吃点药膳暖身子……那是真的,透入骨髓的冷啊。
福建和台湾,文化上一脉相承,饮食风格也极为相似。到了秋冬,烧酒鸡、姜母鸭在台湾满街都是,但论气味,皆敌不过一款当地人的原创——臭臭锅。 那是什么感觉呢?走在熙熙攘攘的夜市里,忽然一阵风来,糅合了臭豆腐、猪大肠和麻辣底料的味道扑面而来,喜者情不自禁,恨者大翻白眼,所谓双臭暴击,就是这一味。
臭豆腐加猪大肠,麻辣一锅炖, 这么硬核的美食,谁想出来的…… 图 / 网络 臭臭锅的历史,在当地也就十几年。业界相传,是一位麻辣火锅业者逛夜市,吃臭豆腐时突发奇想:如果用麻辣锅煮臭豆腐,会是什么味道?然后,他的灵感成功了。为了“臭上加臭”,他还往锅里加入肥肠,这下子就是臭的平方,“臭臭锅”横空出世。 巧合的是,离台湾数百公里的江苏扬州,有着一味传统老菜“臭大元”,也是臭豆腐加肥肠(以及豆芽),以麻辣底料炖煮的奇妙组合。
扬州,臭烘烘的臭大元, 这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吗? 图 / 网络 臭臭锅和臭大元,两者究竟有什么关系?没人知道。我们只能猜测,一家人之间,口味再怎么融合变幻,终究还是类似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