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也是在废墟之中,我们迎来了两个人,乾道元年(1165年),刘珙任湖南安抚使知潭州,在一片废墟里重建岳麓书院,邀请南宋著名理学家张栻主持书院。
张栻的心里,存着父亲张浚北伐的决心。他来到岳麓书院,带着父亲的遗愿“吾相国,不能恢复中原,雪祖宗之耻,即死,不当葬我先人之墓,葬我衡山下足矣”。
房子毁了,不过重建而已。书院的精神如何得以存续?张栻给出的答案如当头棒喝,振聋发聩——“盖欲成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这句话如同醍醐灌顶,八百多年来,从这座书院走出的湖湘豪杰俊士,似乎每一个都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
要传道,要守护住道,就要“不为决科利禄计”。要传道,要守护住道,还要允许自由讨论,允许不同观点的存在。乾道三年(1167年)的九月,一场盛大的辩论会讲在岳麓书院举行,面对挤得水泄不通的学生,张栻和朱熹两位理学大师联袂登台,轮番主讲,彼此辩难。当时的盛况,居然达到“学徒千余,舆马之众至饮池水立涸,一时有潇湘洙泗之目焉。”——翻译一下,人多到,他们的马儿竟将岳麓书院门前饮马池的水都喝光了。
朱熹与张栻虽然同属理学,但并不是没有分歧的,作为闽学学统与湖湘学统的代表,他们相与辨析的,既有心、性、理、气等理学重要概念,还包括《论语》《中庸》《孟子》以及胡宏的《知言》。朱熹门生范崇伯记录:“二先生论《中庸》之义,三日夜而不能合。”
不能合?不要紧,要紧的是思想交锋,有助于匡扶正脉,有助于“传道济民”。
这场会讲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文明思想史上,士人们将永远记得这场会讲,并且将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去捍卫传道之气,这是一种正义之气,也是一种文明之气。
珍贵,珍贵到值得付出生命。
百年之后,公元1275年秋,岳麓书院内,山长尹谷正在给学生们讲授张栻的“义利之辨”。一名学生慌张闯进来,告知湘阴失守,元军已经逼近长沙。尹谷劝说学生们立刻离开长沙,他的理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