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拍”这个魔咒,是中西影视圈都迈不过去的坎。
特别是在原作很成功的情况下,极易翻车。
在原作的光环下,很少有打破魔咒,突围成功的。
这次要分享的影片,是今年的一部翻拍佳作。
它不仅超越原作口碑,还以2500万美金的版权费,创下电影节最高收购纪录…
美国某地,凌晨3点。
同学还在熟睡时,露比已经和家人,漂在海上工作了。
将渔获分箱,铺上冰块保鲜,低价卖给渔业公司,然后再换身衣服,去学校上课…
日复一日,已成为露比生活的一部分。
这些工作量,对露比的父亲和哥哥来说,完全不在话下。
但,缺了露比,捕鱼过程会变得困难重重…
因为,这个四口之家,除了露比,都是聋哑人。
露比就像一个传译者,是家人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
这个游走在社会边缘的残缺家庭,困在由家人构建的小生活圈里,苦中作乐。
同学的嘲笑讥讽,言语霸凌,将露比排挤在校园生活之外。
她们会当着露比的面,模仿聋哑人的声音…
会阴阳怪气地取笑她,身上有臭鱼烂虾味儿…
这些被当作笑柄的不幸,让露比抬不起头做人。
在合唱团里,同学们轮流试唱分声部,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的露比,却呼吸急促,眼神飘忽…
在众人注视下,转身跑出教室…
但,每当独处时,她唱起歌来,连灵魂都是飞扬的。
音乐老师的鼓舞,给了露比自信,她开始放下心理包袱,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才华。
老师发现,露比的歌声婉转悠扬,情感充沛,如若稍加雕琢,日后必成大器。
他不仅给了露比二重唱的独秀机会,还愿意无偿辅导露比,参加伯克利音乐学院的面试。
这突如其来的机会,重新点燃了露比心中梦想的火焰。
在辛苦准备面试的同时,家庭那头,却矛盾重重…
没了露比这个传译者,家人遇事根本应付不来。
是追逐梦想,还是为了家庭而放弃眼前的机会?
露比无法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她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不得不在二者间做出选择…
这个故事来自于今年上映的美国电影《健听女孩》,豆瓣评分8.6,IMDb也给出了8.1的高分。
在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它拿下包括剧情片“评审团大奖”在内的3个奖项。
影片中,露比的父母、哥哥,均由现实中的听障人士出演。
尤其是露比妈妈一角,由玛丽·玛特琳出演,她曾凭借《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拿下第59届奥斯卡的最佳女演员。
《失宠于上帝的孩子们》中的玛丽·玛特琳
相比原版电影《贝利叶一家》(2014年上映,豆瓣8.4),《健听女孩》在剧情上,并没有大幅度改编,如果不算故事背景的变动,基本上可以说是1:1复刻。
但后者的矛盾冲突处理得更为深刻,角色形象也更饱满立体,多场戏都让人不自觉地抹眼泪。
原版电影《贝利叶一家》海报
不过,乌鸦觉得内地译名《健听女孩》过于浅白,很容易让人对影片本身造成误解。
一向备受诟病的台湾地区译名,这次反而更传神:《乐动心旋律》。
露比一家,是当地出了名的“怪胎”家庭,和外界基本处于失联状态,得不到普通人应有的尊重。
比如,哥哥在酒吧,被人洒了一身啤酒,对方不仅没有致歉,反而轻蔑地对旁人说“我没事,只是撞到狗屎了”…
作为家里唯一的健听人,露比在出生时,母亲其实很希望她是不健全的孩子。
她不愿看到,曾在自己母亲身上体会到的疏离感,再次发生在她和露比之间。
但,露比的心里,的确存在着一道深谷:
她必须牺牲掉自己的课余时间,起早贪黑,担负起全家传译员的重任,这让她无比窒息。
露比的父母认为,把女儿留在身边,是对她的保护,而忽视了一个17岁女孩,可以有无限可能的美好未来。
得知露比要去考伯克利后,父母表示不理解,也不支持。
爱好和梦想,在他们眼中,是被生活抛到九霄云外的东西,甚至在母亲眼中,伯克利根本就不是个正经大学,而是个普通的音乐学校。
这让露比无比崩溃,她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歇斯底里地吼叫着…
虽说涉及到残疾话题,但影片并没有浓墨重彩表现苦难,而是把侧重点放在了关于成长的内心探索上。
一方面,是露比的自我成长:
她要遵从内心,在人生第一道选择题上,做出抉择。
另一方面,是家庭的集体成长:
这个家要试着敞开心扉,舍弃闭塞的安全感,从小世界中迈出来,慢慢步入社会。
露比的家庭氛围,并没有因为聋哑而变得阴云密布,反倒充满了乐观精神,被浓浓的爱意环绕着。
那些特别的日常交流方式,常常闹出令人捧腹的笑话,让影片的节奏轻快了不少。
比如,父母开车到学校接露比放学,因为听不到,父亲索性把音响开到最大声,通过座椅的震动,感受嘻哈音乐的劲爆。
超高分贝的音量,在校门口引起了100%的回头率,周围同学满是调侃的笑,让露比当场社死。
比如,因长时间穿湿衣服,父亲患上了股癣,又通过夫妻生活传染给了母亲。
露比被拉来陪诊,传译父母极为具象的病症描述…
搁常人,听自己爸妈讲这么私密的事,必定会尬穿地心。
但无奈的露比,只能简明扼要,对医生复述一遍…
露比没好气地告诉父母,医生永久禁止他们鼓掌…
毕竟,父母鼓掌这事,已经困扰了她很久。
有次,露比带暗恋的男孩回家练唱,撞了个正着。
父母对自己制造的动静,根本没概念,激烈的声响差点吓跑男孩…
成熟又勇敢的露比,从小就冲在家庭的最前面,面对家人,她毅然放弃了音乐梦想,选择留下来陪伴家人。
而此时,父母也试着走进女儿的音乐世界,了解她被忽略的另一面。
家人相约来音乐会看露比表演,舞台上,一袭红裙的她神采飞扬,尽情散发着魅力…
台下的观众,听得入神,纷纷跟着节奏拍手,这把会讲故事的好嗓子,感染了不少人。
有的露出欣慰的微笑…有的情到深处,流下了眼泪…
虽然,露比的精彩演出,在家人的世界里,是一片寂静无声,但通过周围观众的反应,他们感受到了露比洋溢的才华。
散场后,父亲让露比再为他唱一遍音乐会上的歌曲,他把双手放在露比的脖颈上,感受着声带的震动。
这场戏极具感染力,看得乌鸦直冒鸡皮疙瘩。
也就是在那个时刻,父亲决定,要放手让女儿去为自己的梦想活一次…
正如影片中露比哥哥说的那样,健全人应该去学习如何跟聋哑人打交道,而不是自己一味去顺从,一味去融入。
女儿不可能一辈子跟家庭拴在一起,这个家迟早会有独立面对世界的一天。
延续“一起行动”的家庭传统,父亲一大早叫醒露比,带着全家人一起,陪露比赶往伯克利的面试现场。
但由于太仓促,露比连乐谱都忘记带了,她在台上紧张到唱不出来。
当看到家人们悄悄出现在看台时,她鼓足勇气,放声高歌…
为了让家人知道歌曲在唱些什么,她即兴加上了手语,家人们看得出神,眼睛里闪着泪花…
这是全片最有力量感的一幕,也许曾有过误解和矛盾,但爱这件事,从没有时差。
正如网友的评价:这种讲述真善美、人间有爱的片子,真是怎么看都不会腻。
略显老套的叙事结构,并不新奇的背景设定,这些都没有降低影片的可看性,真挚的情感传达,让不少观众频频破防…
在《健听女孩》的海报上,有这样一句话:
Every family has its own language.(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语言)
一语双关,既是在讲露比和家人间的交流方式,又是在讲家庭中的那些情感密码。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的相处方式,就像一道长长的铁轨,引导着生活的前路。
乌鸦觉得,影片中最动人的一点是,即便开局就遇上生命的残缺,丧失掉听力和语言能力,但露比的父母,并没有在爱与理解上打折扣。
虽然迫于生计,他们不得不将过重的“指望”放在女儿身上,依托她这个中间人的传译,养家糊口。
但他们没有执拗到底,牢牢拴住露比,而是主动去了解自己的孩子的内心世界。
我想,这就是露比一家,良好家庭氛围的根源:
家人,永远要多为彼此考虑…
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听过太多,以自我为出发点,吵得不可开交的僵持时刻。
对与错,在家庭面前,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同一个屋檐下,更应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给予对方理解。
露比经历过的那些,关于追逐梦想和家庭羁绊间的抉择和成长,我们很容易联想到自身的某些时刻。
在外闯荡的我们,背后一直都有家庭作依撑,家人也永远是最具力量,最有信念感的存在。
而不同形式的爱,都通过理解,变成了每个家庭最独特的“语言”。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14 04:08 PM , Processed in 0.077514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