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感对于城市而言是一个理想,就像诗和远方是人的理想一样。 相对于信仰感,大部分城市会优先考虑经济的增长。 中国很多的旅游省份都不适合用信仰感来考核,他们更适合实际的经济增长,或带着文化名城的头衔来拉动旅游。 但西藏不一样,西藏的美,完全是由信仰创造。
图1 | 潜光 ©
图2 | 九山行记 © 失去信仰的西藏,就像断了线的风筝。 有了那根线,就相当于人有了牵挂,有了守望,有了顾盼,不管飞到哪,都不会孤单。 可一旦没了那根线,没了信仰的西藏,就失去了魂。 商业化旅游能轻易复制一座城市的生财之道,却无法复制一座城市的品行。 大量游客进入到西藏,是拉动了当地的经济,但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压制了信仰空间。 有人拿着照相机、手机,对正在朝拜的信徒毫无节制地拍摄,以此来记录朝圣过程中的“神圣瞬间”。 游客是开心了,但那些朝圣的信徒呢? 在摄影工具下, 朝圣者在镜头下成了具体的物化意义。 面对游客360度无死角地拍摄,有的朝圣者会向游客打手势,让其不要拍摄,有的则会拿手或者衣服遮住自己脸…… 但这些反应,都湮没在一波又一波的拍照潮中。 在人山人海的游客群里,他们是那么的弱小,连同他们的信仰一样,形影单只。
我身边有很多人去过西藏,问起他们去西藏的理由。 得到最多的回答是:在现实生活里活得太累,去西藏,一定能找到信仰,找到解脱。 但我想,我们真正缺少的不是信仰,我们缺少的是虔诚而已。 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每一个人到了西藏,看到那些正在朝圣的信徒。
我们不再是立即掏出手机,充满好奇地拍照打卡,而是只是静静地站在那里,不去打扰他们,对这些磕长头的信徒,投以敬佩的眼神,让自己的内心跟上这些信徒,做着朝拜,一样地虔诚。 我们也不再是在旅游中放纵地享受,旅游中的垃圾会随手装起来,看到野生的动物不去驱赶它,你看你的风景,它过它的生活,没有交集,各自安好。 等到那时,我们才会真正理解信仰背后的虔诚,才会懂得诗和远方的意义:一个人喜欢旅游的理由,不在于它有几种或上百种奇闻美景,而在于它对你的人生问题,提示了答案。
资料来源: 经济观察网:《可可西里再现巨大垃圾带 是谁污染了中国第一国家公园?》 央视新闻:《"越野车追赶藏羚羊"事件:藏羚羊并未遭到辗压(图)》 旦增、穷达卓玛:《西藏旅游垃圾特性分析及处理处置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