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60后、70后这两代人,身处历史转折,但他们踏上社会时,还没有彻底感受到现代化带来的冲击。咱们再来看看罗大佑的歌词: 你走过林立的高楼大厦/穿过那些拥挤的人/望着一个现代化的都市/泛起一片水银灯/突然想起了遥远的过去/未曾实现的梦 曾经一度人们告诉你说/你是未来的主人翁…在红橙黄绿的世界里/你这未来的主人翁/在每一张陌生的面孔里/寻找儿时的光荣 这简直是为80后量身定制的。 作为一个89年出生的人,我记得上小学时,咱们老师就不厌其烦地强调,你们是新中国最幸福的一代人。大意是,你们没经历过贫穷、饥饿,没经过运动,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处在中国最稳定的阶段,物质丰富的时代。 但等我们走上社会,事情慢慢起了变化… 2010年,《环球时报》做过一个80后生存调研。结果表明,这代人最主要的困境,就是如何在高额支出的大城市生存下去,进而实现人生理想。就在那年,媒体上出现过一个大面积讨论,叫作“逃离北上广”。
「逃离北上广,并不是啥新词」 这批所谓“建国以来最幸福的一代人”,生长在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跟随现代化一起成长,见证了国家的崛起,经历了物欲的膨胀,并过早建立实现自我的意识。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被长辈们呵护长大,自我中心极强,对自身的关注远超他人。但很不幸,他们又是经历城市化浪潮的一代人。 前者让他们感觉自我很大。 后者让他们变得极度渺小。 这构成了这代人巨大的心理落差。 尤其走上社会后,面对现实的高压,别说什么理想,连三十而立都是挑战。他们不想花着父母的钱在大城市打拼,但也不想回到小地方,被父母安排一个一眼望到头的工作。啃老族、蚁族、宅居族,相继诞生。 谁他妈愿意啃老、蜗居? 这里面,充满了各种无可奈何。 调研显示,毕业1-2年的80后,尚且怀揣激情,敢于冒险,留在大城市打拼,但毕业3-5年后,看到预期和现实的落差,便随遇而安,在残酷竞争中,变得“看淡理想”。 有没有挣脱时代束缚、现实困境,走出自己人生路的?当然有。有个叫韩寒的青年,小小年纪靠一篇《杯中窥人》针砭人性,用一本《三重门》反叛教育,成为80后的优秀代表。 他身上集合了80后这一代人的内心渴望,在应试压力下,反叛教育。拿到版税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花自己亲手挣来的钱,把热爱的赛车变成职业。拿到全国赛车冠军,成为最牛逼的职业车手,他又跑去博客写文章,成了一代意见领袖。后来又拍出《后无会期》,横跨作家、赛车手、导演三重身份。
「当年《对话》上的韩寒」 先不说韩寒为这份成绩付出多少,就一路闯荡的历程和最终结果来看,他用一次次选择,活出了80后这代人最自我的模样。也代表了80后一部分人的人生态度:
不为世俗期待而活,不为父母安排而活。 这样的80后,还有多少,我不知道。一定也还许多有人跟韩寒一样,在努力实现自我,在克服现实的引力,坚持自己的路。 当然,我无意贬低那些“离开北上广”的人,无意贬低那些在现实重力前选择妥协的80后们。因为现实之沉重,并非个人能够超越。我有一个护理专业的表妹,曾为了留在西安,苦苦拼搏5年,宁愿当医院临时工,也想留在大城市。可惜最后事与愿违,不得不还是在父母安排下,回到县城。 她在那里结婚、生子,忙忙碌碌。 此后余生,大概都会在那里度过。 但结果是一方面,过程又是一方面。 就像当初罗永浩评价韩寒说的: “即便他当时没有成名,后来没赚到很多钱,没得到很大的名声,如果有一天路过上海郊区的那个小镇,碰到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叫韩寒,你有幸跟他坐下聊聊天,你仍然会感觉这是一个非常牛逼的年轻人。” 《哈利·波特》里邓布利多怎么说来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