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数据总算出来了,这些数据我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
无论它纯度是多少,这些数据都会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比如最显而易见的是,人口增速下降了,这代表着我们所谓的人口红利越来越弱了。
比如,人口流动趋势也很明显了。好的城市人越来越多,差的地方越来越萧条,数据很直接的指明了,未来该去往何方。
但有一个数据,还挺吓人。
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8.7%,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13.5%。
这说明我国进入了一个相当严重的老龄化社会。
在我看到的大部分分析中,聊的都是“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对社会的负担,这些固然都是事实。
但我想说的是,在我们一窝蜂向前奔的同时,不要忽略那些留在原地生活的老人。
现在的他们,就是若干年后的我们,如果能老有所依,过的体面,做一个老人家,何尝不是一个幸福的人生体验。
可现实是残酷的。
就我目之所见,很多老人的生活都是落寞甚至凄凉的。
在2015年,有一部叫《喜丧》的国产片,在我看来,它是近年不可不看的一部国产片,也是有关中国“老龄化”最好的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拍的太真实了。
真实到让人有点目瞪口呆,仿佛每个人都能在片中看到似曾相识的样子。
电影一开始,就是无比落寞的一个场景。
在一片锣鼓喧天的氛围里,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去看戏。
而唱戏的原因,是因为村里另一个老人过世了,家人找唱戏的来热闹热闹,人们把这叫“喜丧”。
这部《喜丧》就是围绕着这个白发老人展开,老伴走得早,儿女都不在身边,她独自生活。
因为一次摔跤,儿女们张罗着要把老人送去敬老院,老人不愿意去。
二儿子就对她说:
娘,你还记得疯子大娘吗,自己死家里了,没人知道,过了好几天才发现,满身是蛆。
尽管老人不同意,但儿子已经办好了敬老院的手续。
而且这里的敬老院也不是什么好地,愿意进去的老人,说白了,就是等死......
可让儿女们头疼的是,偏偏敬老院床位还紧张。
只有等敬老院有老人去世,才能搬进去。
电影里,老人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大儿子和大女儿常年在外,小儿子出去打工,只有二儿子、三儿子和二女儿离的稍近些。
可你会发现,大家根本都无暇顾及到老人。
用片中二儿子的话说就是:
娘,你添什么乱啊,家家忙的要命,哪有时间伺候你。
眼下敬老院又住不进,老人因为摔倒,腿脚不方便。
无奈之下,老人开始轮流住在二儿子、三儿子和二女儿家......
应该说,在《喜丧》里,导演张涛的拍摄视角是相当克制隐忍的,可依然带给我们“心惊肉跳”的感觉。
只要自己是属于家庭的一份子,那电影里的这些事,没有人能绝对肯定地说“这样的处境我不会遇到”。
整个电影,就像是把人们那些不愿面对的责任、难以启齿的秘密和见不得人的想法统统挖出来暴晒。
电影里,老人到二儿子家的第一天,两口子就开口问老人要房子,说反正之后老人要去敬老院的,老屋也没人住。
可实际上,老人是想把老屋留给在外打工的小儿子。
你会发现,《喜丧》里,身为母亲的老人一直是低着头,很少说话。
她活的小心翼翼,生怕自己有一点动静就会引来子女的嫌弃。
然而,子女的嫌弃却是赤裸裸的。
电影里,老人的三儿子住在县城,老人刚一进门,三儿媳就用一块白布铺在沙发上,指定老人坐那。
老人就像是一个落魄的乞丐,毫无尊严。
儿媳不让她碰这,不让她摸那,仿佛在他们眼里,老人本身就是个急于脱手的脏东西。
更残忍的是,当三儿媳发现自己的女儿偷跑出来打工时,恶狠狠的把责任都推到老人身上。
当时老人正跪在地上拜菩萨,而三儿媳则像恶鬼般站在老人面前大发雷霆,儿媳说:
你那么大年纪了,你也不懂事?小孩万一有点什么事,我找你算账!
老人委屈的额头都沾到地上了。
没想到,这个时候儿子走进来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她老糊涂了,你跟她说有什么用。
你会发现,对有些家庭而言,人老了就意味着“没用了”,于是无论老人说什么、做什么都是糊涂的行为。
相比而言,老人的二女儿则要孝顺的多。
她会陪老人聊天,会给老人捏脚,会因为老娘过来,改善改善家里的伙食。
可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对普通老百姓而言,今天吃下一个“苦果”,明天又要剥另一个“苦果”。
三女儿一家窝在一个很小的屋子里,靠马路的那边做成小卖部。
三女儿的儿子出去跑车,儿媳带着孩子跟三女儿夫妻住在一起。
平日里,三女儿每天起早贪黑地出去摊煎饼,可老人来了以后,每天就得提前回来,这意味着,每天要少挣几十块钱。
三女儿一家的生活就像片中三女儿骑车的画面,经不起一点折腾,脆弱到随便一点波澜,就足以让她人仰车翻。
雪上加霜的是,老人的身体越来越糟糕,不仅尿失禁,而且还得了“笑病”。
这让三女儿一家不堪重负,因此,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一场无比恐怖又熟悉的“亲戚厮杀”戏。
我们看到,兄妹几家坐到一起,老人的二女儿说:哥,你把娘接过去吧,我们吃不消了。
还没等二哥开口,二嫂狠狠地回答:
娘在谁家有病,谁给看。
这个时候,先前各种嫌弃老人脏的三儿媳立马复议:二嫂说的对。
没说几句,大伙就扯到钱上去了,可是一扯到钱,这事就永远算不清了。
于是,大家也都不装了,摊牌了,劲一个比一个大,声音一个比一个响。
平日里的怨恨一股脑喷涌而出,刚刚还是哥啊嫂啊弟啊妹啊,一团和气。
一翻起脸来,都忘了自己是一个娘胎出来的人,互相问候对方的妈。
一直以来,我们社会都在说百善孝为先。
可落到实处,又变成了百善钱为先,原本“孝”中所蕴含的心意就变得荡然无存......
在《喜丧》最后,无处可去的老人只好又回到村里。
因为得了“笑病”,时不时会发出笑声,二儿子两口子就让老人住进了牛棚。
就在敬老院那边终于有人过世的当晚,老人吞下了老鼠药,孤零零的死在牛棚中......
平心而论,这部《喜丧》的观感是会感到不舒服的。
我想这也是为什么这片质量这么高,但是看过的人这么少的原因。
但在我看来,这样的电影才会逼我们去正视自己,去认识这个社会。
虽然片中老人生活的环境是相对落后的地方,可是老人们在精神上受到的屈辱是共通的。
当年王家卫导演看完《喜丧》后评价说,电影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母亲对孩子的爱,虽然电影是沉重的题材,但他却用举重若轻的方法讲述,这是非常可贵的。
如果你仔细看,你会发现,在电影里,只要是老人单独出现的场景,她一直在拜菩萨。
从前一个人在家时拜。
去儿女家时也随身带着菩萨拜。
哪怕是最后二儿子气的摔了她的菩萨,她也对着破碎的菩萨拜......
作为一个一手养大六个孩子的母亲,到头来,唯一的心灵依托只剩下飘渺的菩萨。
更令人心酸的是,老人从头到尾对菩萨念的都是同样一句话:
菩萨保佑孩子们平平安安。
在电影里,老人的手里一直在做鞋垫,最后这些鞋垫,也都给了二儿子。
这也是因为在她心里儿子平安健康过得好比什么都重要。
也正因为这样,她把传家宝给了二儿媳。
因为她知道自己儿子没地位,希望二儿媳看在钱的份上,让儿子的晚年好过点。
事实上,老人得的“笑病”在《喜丧》中是神来之笔,每当她受了刺激就会笑。
在儿女们看来娘疯了,其实是导演在说这人世太荒唐。
老人“笑”的越大声,就越让人感到无尽的悲凉。
电影里的老人,在活着的时候受尽了苦楚,可死了的时候,儿女们为她敲锣打鼓唱大戏,把这叫“喜丧”。
可我们都知道,“喜丧”两个字听起来是那么的讽刺,老人分明是一步步被逼死的。
在电影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老人是热爱生活的。
她会一丝不苟的梳理自己,喜欢去看戏,会拿着收音机听着齐秦唱的《张三的歌》......
可她的所有内心活动,儿女们是完全不顾的,或者说,儿女们的内心也都在生活的重压下,一个个早已衰败。
我始终相信大部分的子女是有孝心的。
只是很多人可以尽的孝心是不用麻烦、不会涉及到自己的利益,可真正的孝心,是需要耐心,需要掏心的。
在电影的最后,一直牛逼哄哄,对老人颐指气使的二儿媳在干活时摔倒了。
而摔的地方刚好是老人第一次摔倒的门口。
导演在这里给我们一个黑色的背影,这里的寓意不言自明。
一来指的是一种命运的循环。
二来指的是,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去,尤其在中国现在这样一个老龄化越来越严重的社会,一个人老去,摔倒后,能不能有尊严的站起来,需要所有人共同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