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日本人「穷」又「没文化」啊。
中国自古以来在世界上属于又富饶又发达的大国,这话不是白说的。
而日本,直到明治维新以前,都只是个又穷又贫瘠的小国,跟着中华大哥屁股后头混日子学东西。
就拿离明治维新已经很近的江户时代来说,日本社会分士农工商四个阶级,士就是武士,已经算是最高级的贵族阶层了。但即使成为武士,大部分也只能分到大米而已,根本算不上有钱。如果家里地多,那还可以开垦一些菜园子种点菜,吃完拉倒。
开荤?不存在的。牛肉猪肉是不能吃的,肉类只有鱼。鱼又特别不好保存,价格变动很大。普通的武士,一个月只能吃上两三回鱼。
再穷点的农民,那是连白米饭都吃不上的。毕竟大米饭在过去也算是一种比较精贵的主食。所以那个时代的日本,生活稳定,三餐也就是腌菜 + 米饭 + 味增汤。过年了有钱了吃顿鱼而已。
这个腌菜 + 米饭 + 味增汤,又被称为"一汁一菜"。味增因为是豆酱,所以也能较久保存。
换句话说,新鲜的食物,在以前的日本是非常匮乏的。
但是武士都是士兵呀,要上战场要打仗,吃不饱就没劲儿。所以领主就给他们发大米。很多武士几乎没什么钱,只有大米,就每天吃米饭。寒碜的撒点盐,稍微有宽裕了就放个梅子,这都是现代日本料理的原型。
为啥日本崇尚极简主义,崇尚性冷淡风,我觉得都是长年穷出来的……一个富到流油的国家是不太可能催生出侘寂这种哲学的。
拥有大米的武士们上战场打仗,带的也是大米。为了方便携带,就把大米捏成了饭团子,然后用海边可以随便捡到的海苔包上,这就成了日本饭团了。这种为了行军打仗方便携带的的饭团,就叫做"屯粮"。别看寒碜,相对来说已经很好了,毕竟不是贵族就只能吃粗粮……
其实中国古代行军打仗,吃的也差不多就是这类东西。粗粮干饭,大饼。菜和肉很少,因为不容易携带和保存嘛。
只不过,日本后来不知怎么的把饭团就这样传承了下来,还变成了一个有特色的民族食物。而粗粮干饭大饼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是很难站住脚的,就这样被淘汰了,而只有像渍饭团这种有一定制作技巧和调味的好吃饭团才在中国生存了下来。
说到饭团,其实就可以说说另一样流传下来的日本民族食物——寿司(此处指大家比较熟悉的握寿司)。这样东西也是以大米为主的。握寿司在从前的日本也不是什么精贵的东西,它的存在和中国烤串,或者说韩国的大妈炒年糕差不多,就是一种路边摊快餐,在江户特别流行。
现在,比较正统的日本寿司店都是客人坐在台子前,和大师傅面对面,并且口头向大师傅点单,吃的过程中还会和寿司师傅聊天。这些其实都是传承了最初路边小摊的形式。只不过搬到了室内,换了一套精致高级的家具。
想象一下,在熙熙攘攘的市场里,一屁股坐到车拉的小摊前面,询问摊主今天都有什么鱼,然后现场决定点哪些寿司,现场用手拿了蘸点酱油吃掉。这才是寿司最原初的形式呢,还挺亲民的。
回到江户时代的武士,因为吃白米太多而蔬菜和肉类摄取不足,导致很多人缺乏维生素 B1 而患上了脚气。有的人甚至严重到无法走路,只能自己做个"轮椅"。这也算是古代的贵族病了吧。
但是日本还有个地方的人比较奇葩,他们不像其他日本人喜欢吃冷饭团。很多都是要热了再吃的。
那就是传说中的大中华冲绳省。
冲绳这个地方无论是生活习惯,饮食,语言,都有太多太多像中国的地方……从他们吃猪蹄和猪脸就能看出来了。关于这个话题,哪天可以再开答案详聊。
综上所述,日本流行饭团,或许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
- 菜肉匮乏和领主向武士直接发放大米导致贵族阶层大量食用米饭
- 因为易于保存,饭团作为军粮在武士阶层成为一种重要的食物
- 日本饮食文化的匮乏,使得饭团这种小角色有机会被流传到了现代并发扬光大
当然了,现代的饭团大部分都极尽奢华,有肉有鱼有调味,所以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爱戴。最后本着实用性的原则,就给大家推荐几个来日本推荐尝尝的饭团吧。
首先,在便利店和超市可以买到的饭团基本上有这样几个种类:三角的,圆圆的,袋子方的,但大多数普通饭团包装都是透明的,可以直接看到里面什么样子。
而高级饭团的特点就是,它们的袋子一般都是方的,而且不透明!!!还画着特别诱人的原材料照片。遇到这种饭团就勇敢买来吃,不会辜负你的。它们的价格也比一般饭团贵那么一丢丢,但总归还是不超过 200 日元的。
在这其中又数鲑鱼子饭团(いくら)最好吃。因为这种高级饭团里面的料都会给的很足,甚至占一半以上,所以吃起来口感和其他饭团也是完全不一样的。
另外一样我喜欢的就是半熟玉子饭团,很适合当早饭,里面的腌鸡蛋叫人十分满足。
还有下面这两款,三文鱼以及蛋黄酱鱼肉的饭团,我个人没什么特别的爱,但却是日本人选出的 No.1,有兴趣也可以尝试一下。
各种奇葩口味比如咖喱味,炒饭味,蛋包饭味等等,虽然不难吃,但建议慎选。
写到这里,我实在忍不住要下楼去买两个饭团吃了,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