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72|回复: 2

[影乐之声] 不怕审查,这才是十年一遇的神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4-30 04:42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不怕审查,这才是十年一遇的神作

 朵夫 局外人看电影  2021-04-30

20.jpg



我们都知道,过于严格的审查,会掐死电影的艺术性。


但即使是在种种限制之下,也有许多导演,拍出了伟大的电影。


在这方面,伊朗导演,这几年做出了绝佳的示范。


过去10年,分别有3位伊朗导演,获得了柏林电影节最高奖项——金熊奖。


我们都知道,伊朗电影,在创作上,面临着许多限制。


但在这样逼仄的环境中,伊朗导演,硬是闯出了一条路。


在这三部获奖作品中,我觉得最牛逼,也最能让世界各地导演引为榜样的,是2011年,阿斯哈·法哈蒂执导的《一次别离》。


21.jpg


这部电影,前后花掉的制作费,不过30万美元。


讲述的,也是普通到像社会新闻一样的故事。


但难得的是,绕过层层审查之后,它依然能让我们看到,伊朗社会特有的文化,和当今社会的矛盾。


电影讲述的故事很简单。


西敏和丈夫纳德,到法院申请离婚。


原因是西敏想和丈夫、女儿一起移民国外。


但纳德坚持留在国内,照顾患老年痴呆的父亲。


双方各持己见,而签证马上就要过期。


所以,他们必须在这之前,做一个决断。


22.jpg


但在法院,他们没有达成一致,婚没离成。


两人不欢而散,西敏搬回了娘家


离开之前,她为纳德的父亲找到一位保姆——瑞兹。


瑞兹是个信仰坚定的主妇。


23.jpg


按照信仰,她本不该不经丈夫同意,就到别人家中,照顾一个陌生男性。


况且,她已经怀孕四个多月,还带着一个小女儿。


但因为丈夫失业,被债主起诉,进了好几次监狱。


无奈之下,她只能背着丈夫,带着女儿,偷偷出来找工作。


但矛盾也就此埋下。


一次,纳德和女儿提早回家。


发现父亲摔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


而他的手,被绑在了床上。


24.png


纳德怀疑保姆偷了钱之后,跑了。


一看抽屉,果然少了一叠钱。


没想到,不久,瑞兹却回来了。


她坚决否认自己偷了钱。


愤怒之中,纳德将瑞兹狠狠推出了门外,赶走了。


25.gif


第二天,纳德和西敏才知道,瑞兹流产了。


瑞兹的丈夫霍贾特一气之下,将纳德告上了法庭,起诉他谋杀罪。


26.png


这部电影的英文名是A separation,中文翻译作「一次别离」。


其实,在这里,电影要讲的不只是离婚——这个关于「别离」的故事。


更是人与人之间,不同阶层之间,以及现实与道德之间的「分裂」与「隔阂」。


首先,这对夫妻的「别离」,其实也象征着伊朗社会中,不同的中产阶层之间的「分裂」。


27.jpg


纳德,象征着仍然对这个国家保持希望,想要留下的那部分中产阶层。


在片中,纳德留下的理由,是为了照顾年老痴呆的父亲。

在这个意义上,失智的父亲,不也正象征着史悠久,但愈发封建、保守的伊朗吗?


在片中,西敏问纳德:


他还认得你是他儿子吗?


纳德说:


但我知道他是我的父亲,这就够了。


28.jpg


纳德所代表的那部分中产阶级,依然对这个国家抱有期待。


或者说,即使是没有期待,但这种「血缘」关系,让他无法轻易割舍。


但在西敏为代表的,渴望自由的中产阶层看来:


这个国家早已病入膏肓,越来越限制住她的自由。


29.jpg


她唯一能做的,就是带着孩子逃离。


这正是当今伊朗社会中,不同中产阶层之间的「分裂」。


导演没有去谈阶层问题,但在这一对夫妻身上,我们就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


30.jpg


当然,纳德觉得可以接受,而西敏无法做到,也是因为,她是一位女性。


在片中,西敏说:


我不愿让我的女儿在这种环境里成长。


法官质问:


在什么样的环境里?哪种环境,夫人?


31.jpg


西敏没有回答。


这是导演的聪明之处。


但我们都知道,在伊朗,女性拥有的社会地位很低。


所有女性,不论信仰什么,在公开场合,都必须戴头巾。


女性出门工作,必须经过丈夫的同意。


32.png


更不必说,很多场合,根本不允许女性进入。


这些背景,电影里没有明说,但有心的观众,自然会明白。


33.png


电影所表现的第二层「分裂」,是更加严重的,中产阶层和底层民众之间的「割裂」。


在电影里,我们可以看到巨大的贫富差距。


纳德和西敏所代表的中产阶级,住在市中心宽敞的房子里。


夫妻俩都有体面的工作,各有一辆车,还有钱请家教、请保姆。


但作为他们保姆的瑞兹一家,却过得一穷二白。


34.jpg


丈夫霍贾特在一家修鞋铺工作十年,却什么钱也攒不下来,还欠下一屁股债。


被开除之后,打了一年多的官司,却没拿到任何失业赔偿。


在霍贾特的眼里,司法显然已经沦为维护富人利益的工具。


35.jpg


所以,他对司法和中场阶层出身的纳德,拥有天然的不信任和敌意。


但在法庭上,可以清晰表述自己诉求的纳德,显然更能得到法官的同情。


而满怀怨恨,却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霍贾特,只能用一次次愤怒的举动,表达自己的立场。


36.png


最终,却只得到了法官的警告。


37.png


从这来看,中产阶层和底层民众之间的「割裂」,不仅仅是贫富差距。


更是可以得到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地位。


而这样的裂痕,乍看上去,是人与人之间的矛盾。


但究其本质,却依然是源于严重的社会问题:


如果社会分配更公平,贫富阶层的收入差距没那么大,


那么瑞兹的老公,也不至于辛苦工作了10年,攒不下一分钱。


如果社会保障制度更完备,司法审判公正,


那么瑞兹的老公,也不会在被辞退之后,得不到任何赔偿和失业保障。


38.jpg


他的妻子,也就不用怀着四个多月的身孕,去别人家里当保姆。


我们都知道:


社会制度的本质,是安排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好的制度,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善意。


但坏的制度,却让人与人之间,不得不为了自己的利益,互相为敌。


39.jpg

如果只有这两层「分裂」,《一次别离》这部电影,还称不上神作。


真正让这部电影变得伟大的,是它拍出了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分裂」:


那就是,一个人在面对道德准则和现实利益的割裂时,所面临的困境。


在法官面前,纳德和瑞兹一家争论的焦点是:


纳德是不是知道瑞兹怀孕了?


因为这关乎到,他导致瑞兹流产是有意的,还是无心之失。


瑞兹坚持,自己在和家庭教师聊天时,提到自己怀孕了。


而当时,纳德也在房子里,肯定听到了对话。


40.png


而纳德坚称,自己没有注意他们的对话。


瑞兹也一直穿着黑纱,所以,他根本没看出她怀孕了。


瑞兹和丈夫指责纳德说谎。


41.png


而纳德不但坚称自己没听到那段对话。


还坚持,自己那一推,根本不可能导致瑞兹摔下楼梯。


他相信,瑞兹的流产不是自己的过错,而可能有别的原因。


他们只是想赖在自己的头上。


42.jpg


在互相不信任中,他们都怀疑对方在撒谎。


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出,纳德是一个坚持原则,到有点固执己见的男人。


辅导女儿做作业时,他坚持让女儿写正确答案。


即使这样会得罪老师,被扣分数,也在所不惜。


在女儿眼中,纳德是一个绝对不会违背道德原则的人。


43.png


所以一开始,女儿一直相信爸爸。


但当纳德给家庭教师打电话,问她要保姆曾向她要过的那个妇产科医生的电话时。


女儿却发现,自己原来相信的世界崩塌了。


因为这证明了,父亲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保姆和家庭教师的对话。


他不仅知道保姆怀孕了,还听到保姆找家庭医生要了妇产科电话。


44.jpg


父亲在法官面前的说法,明显是在说谎。


可当她质问父亲,为什么说谎时。


父亲却告诉她,因为他不能坐牢,他还要照顾女儿。


在道德原则和现实利益的「割裂」之中,父亲选择了后者。


当法官同样发现了端倪,找来纳德质问时:


纳德继续撒谎,说这段对话,是自己女儿,后来才和他说的。


45.jpg


法官于是找来纳德女儿询问。


在请女儿走进房间,独自面对法官时。


纳德没有让女儿说谎,也没有告诉女儿,要说实话。


他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女儿自己。


但其实,他也是把女儿推向了一个艰难的境地:


要么,就坚持道德原则,说实话,让父亲进监狱。


要么,就违背父亲一直以来教给自己的原则,说谎,帮父亲隐瞒。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一个女儿,能有多少选择呢?


46.png


纳德看似没有干预女儿的决定,但其实是把自己没有勇气承担的道德抉择,推脱到了女儿身上。


并且,还早已经用「我说谎是为了你好」,绑架了女儿的意志。


但是,你以为纳德是唯一说谎者吗?


最后,西敏找到了瑞兹的丈夫,提出用钱赔偿,以换来他们从法院撤诉。


急需用钱的瑞兹丈夫,无奈之中答应了。


但在最后付钱的关头,纳德提出了一个要求:


让瑞兹把手放在《古兰经》上,发誓是他的过错,导致她流产的。


47.png


面对这个要求,瑞兹崩溃了,因为她其实也撒谎了。


根据她的信仰,她不能要这笔钱,更不能发誓。


原来,早在被推之前,因为纳德父亲走失,瑞兹出门寻找时,就被车撞了。


那时,胎儿已经失去了动静。


48.png


所以,她其实无法确定,一定是纳德导致了她流产。


只是因为害怕丈夫生气,她之前一直不愿敢告诉丈夫真相。


在这里,我们就能看到这个故事的深刻性。


谁都说谎了,但是谁又都有自己的难处。


49.png


并通过这种复杂性,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在道德和现实之间,巨大的「分裂」。


在现实中,我们其实也常常需要面临相似的道德困境。


那就是,当你的对手在说谎,或者你怀疑对方,很有可能在说谎。


而你如果不说谎,就有可能落于下风,甚至因此吃亏的话,那你要不要说谎?


在生活中,不论是人与人之间,还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其实常常也会面临相似的困境。


当你的对手不道德的时候,你是否也要采用不道德方式,来保护自己和反击?


50.png

在电影中,最后,纳德是不是通过钱解决了这件事,导演没有给出答案。


但西敏还是选择了离婚。


电影最后一幕,法官问女儿要选择跟着爸爸,还是妈妈。


女儿哭着说,自己已经想好了,但她不忍心在爸妈面前说出来。


于是,法官把西敏和纳德都请了出去。


在走廊里,隔着一扇玻璃,两人焦急地等待着。


电影结束。


51.png


这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也是一种隐喻。


这个代表着国家未来的孩子,她究竟是会选择和母亲一起移民,彻底抛弃这个让她不得不面对许多道德困境的国家。


还是选择和父亲一样,留守在自己的国家,即使这个国家,常常让她觉得束缚和为难?


导演没有给出答案。


其实,他也无法给出答案。


因为这个答案,是留着下一代的年轻人来做出的。


也是孩子,才能代表这个国家的未来,做出最终的裁决。


52.png

发表于 2021-4-30 05:4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谁都说谎了,但是谁又都有自己的难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4-30 05:5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方 于 2021-4-30 05:51 PM 编辑

光看简介就很被打动。

最后一段真是神转折。  让孩子自己选择也真的是,最好的结尾。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1 06:36 PM , Processed in 0.08123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