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一人要打两剂疫苗,接种全球70%的人大概需要110亿剂疫苗——这个比例可能是达到全人群免疫,或称群体免疫的条件。
杜克全球卫生创新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占全球1/5人口的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已经采购了约60亿剂疫苗,而占全球4/5人口的低收入和中低收入国家只采购了约26亿剂疫苗——其中包括新冠疫苗实施计划(COVAX)的11亿剂疫苗。国际资助者承诺通过COVAX接种全球1/5的人口。研究人员认为,如果是通过这一方式,底层收入群体可能还要两年以上才能打到疫苗。
这也是为何印度和南非等国家发起了一项倡议,呼吁暂时豁免COVID-19相关的知识产权。该倡议的支持者认为,这种豁免将释放出巨大产能。
去年10月,印度和南非请求世贸组织(WTO)豁免COVID-19医疗用品和技术的特定知识产权,一直到实现群体免疫为止。该倡议得到了不少支持,目前已得到了100多个国家和一个名为“人民疫苗联盟”(People’s Vaccine Alliance)的支持。“人民疫苗联盟”下包含多个组织,包括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和保障人权的国际特赦组织。世贸组织在3月10、11日的会议上讨论了该议题,并将于4月继续讨论。
支持者认为,有了知识产权豁免,政府和生产商就能联合扩大疫苗供应。他们认为,如果不对知识产权进行暂时豁免,贫穷国家将继续依赖富裕国家和它们制药行业的施舍。
领导非洲疾控中心的病毒学家John Nkengasong表示,提出豁免倡议也是吸取了艾滋病大流行的经验。他说,上世纪90年代,治疗艾滋病病毒的药物已经研发成功,但只向高收入国家提供,而大部分艾滋病感染和死亡病例都发生在非洲。他说,那时和现在一样,艾滋病药物花了好几年才出现在非洲。
“我们不能让艾滋病大流行早期的可怕情景重演,当时,富裕国家的人很快就恢复了健康,而发展中国家的几百万人都被抛弃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执行主任Winnie Byanyima在3月初表示。
印度和南非的这一倡议得到了欧盟、美国、英国和大部分大型药企的反对。它们的反对理由是,新冠疫苗的知识产权豁免既没必要,也不可取。
韩国国际疫苗研究所所长Jerome Kim说:“疫苗和别的药物不同,你不能以为只要跟着操作步骤就能造出疫苗了。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生物过程,涉及多个质量管控步骤。”他说,RNA技术本身还不够完善。
不仅如此,至少对于mRNA疫苗来说,知识产权分散在多家公司。和知识产权链条上的每一方协商可能就要花上一整年的时间,Kim说。“这会加快我们生产疫苗的速度吗?还是说,你让一家公司放弃的东西到头来不会对全球卫生产生任何影响?”
Kim建议各大药企将它们的知识产权授权给第三方。这种“技术转移”能加速生产环节,因为会有更多的公司参与到生产中来。他说已经有公司在采取这种做法了。“我认为,技术转移已经成为此次疫情的鲜明特征之一。”Kim说。
Friede表示同意。他说:“如果你在6个月前问我,‘你认为这两家企业会合作吗?’我会说,‘绝对不会,它们是死对头。’而现实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