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08|回复: 0

[好摄之徒] 旧图新说 | 16年前的新疆棉花采摘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25 02: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旧图新说 | 16年前的新疆棉花采摘季 


0.jpeg

△ 2005年9月6日,午饭后,一女采棉工得知自己上午采摘的棉花数量最多,在地里兴奋地挥手大笑。

昨日(3月24日),多家海外品牌抵制新疆长绒棉的消息,引发了强烈反响,也让新疆长绒棉走入公众视野。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产棉国之一,与印度、美国、巴基斯坦包揽了世界棉花产业80%以上的产量。而中国最重要的棉花产区,就是新疆。

改革开放后,劳动力流动更为方便,劳动报酬水平也更为市场化,采棉大军浩浩荡荡进疆,就成了8月下旬到10月下旬新疆棉花采摘季的风景。16年前,新京报记者赵亢就跟随数采棉大军,记录下第一手资料。这组照片当时获得了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主办的 中国国际新闻摄影比赛(华赛)经济与科技类组照银奖。而如今,新疆现代化棉花种采方式,更是对那些谬论的有力驳斥。

采摘季节

原文刊发于《新京报》2005年9月17日

(原文及图片略有改动)

9月初,棉花成熟的季节。

近50万采棉工从河南、甘肃、四川、陕西、江苏、安徽、青海前往新疆采棉,“拾花”大军一路浩浩荡荡,如此规模浩大的季节性“迁徙”是每年异地劳务输出的一次盛事,也成为了部分经济不发达地区农民增加家庭收入的一个重要手段。

1.jpeg

△ 2005年9月2日,兰州,兰州火车站候车室已经无法容纳采棉工候车,工作人员在车站广场安排临时候车区。

2.jpeg

△ 2005年9月3日凌晨,兰州火车站,已经苦等两天的60000多名采棉工在车站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安全、有序地坐上火车。

在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来自不同地区的几十万人有规律大规模地前往一地生产就业,无论对于就业人员还是提供就业机会的地区来说都是一个带动

摘棉花容易请采棉工难

“我们在这里已经等了一上午了,就是想找几个手快的采棉工,为了吸引人家来,今年特意盖了新房,我还雇了一辆大客车来接站,但就这样,我都不知道能不能请到足够的人手,人家不熟还不愿意来呢,现在劳力可是不好找啊!”在石河子火车站一位来接采棉工的棉农双手紧紧扒在车站口的铁门上,眼巴巴地瞅着里面拥挤的人群说道。

3.jpeg

△ 2005年9月6日,新疆石河子,采棉工将摘下的棉花装进袋子中。

受市场利好消息的影响新疆棉花种植面积正逐步增加,高科技投入加大,每亩产量达到300多斤,所以相继需要投入的人力也逐步加大。但劳动力的缺乏使每年棉花采摘时期成为了新疆各地棉区“疯抢”采棉工的季节,用当地人的话说:“棉花太多,采棉工难求”。

4.jpeg

△ 2005年9月6日,采棉工蹲在棉花地里摘棉花。

在火车通往新疆各地的中转站上,只要运送采棉工的列车一进站,立刻就有许多人将出站口团团围住,由于棉花采摘的季节性原因,9月到10月就成为了新疆棉区劳动力资源抢夺的黄金时期,各地纷纷出台采棉工来新疆的优惠政策,改善提高生活环境已经成为各棉区争抢采棉工的必备条件,甚至与采棉工随行的子女和老人有的地方都有妥善的安排。“摘棉花容易请采棉工难”,如何能够更好地吸引大批采棉工光顾已经成为各棉区新的问题。

高工作量高回报

据了解,2005年采摘棉花的市价比去年同期每公斤提高了将近2-3毛,两个月时间里,平均每人可以挣到2000多元,更高的甚至可以达到3000多元。

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的50多名村民来到新疆石河子已经7天,除了四个扛包称运的男性外其余的全部都是家中农闲的妇女,多日来她们连续工作,没有人说苦。

5.jpeg

△ 2005年9月6日,临近中午,采棉工将自己一上午的劳动成果全部打包装车。

目前所有的棉区采用的都是按劳取酬多劳多得的计酬原则,也就意味着采棉工多采一公斤可以得到7-8毛钱,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大家的工作热情空前高涨,除了中午在地头吃饭的十几分钟外,白天其余所有时间全部都在棉花地里采摘。

19岁的张超是这里年纪最小的采棉工,在不久前他刚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新疆农业大学,但由于学费不足,此次和母亲商量后他也决定一同前来,一边采棉挣点学费一边等待开学。“我每天可以拾到30多公斤,但是比起手快的熟手,我这可是小菜一碟”。

6.jpeg

△ 2005年9月6日,采棉工将刚摘好的棉花放在太阳底下暴晒。当地收购棉花的部门要求新鲜棉花的水分含量不能过高,所以新鲜棉花都要在太阳底下晾晒烘干。

棉花不同于其他农作物,棉桃完全被成熟的枝叶包裹着,高低不同的生长在一根主干上,采棉工必须弯腰或蹲在棉地里用双手才能将其全部摘出。所以保持一个动作采摘一天,到夜晚收工时采棉工已经是有些直不起腰来。

7.jpeg

△ 2005年9月6日,一天工组结束,采棉工都将自己采摘的棉花扛到棉场进行称重记录。

晚上,久久不愿离去的太阳终于在月亮的催促下渐渐黯淡下去,采棉工此时顾不上一身的灰尘扛着自己的棉包围在地头的秤台前,大家高声议论与记录员斤斤计较着,这恐怕是一天当中采棉工们最开心的时候,当看到自己的产量被一一记录时,这才放心地收拾着自己的衣裳,拖着疲惫的身体慢慢走向远处的工房。

8.jpeg

△ 2005年9月6日, 采棉工排队等待棉花称重,记录员手拿记事本依靠手电微弱的光芒吃力地记录着。

9.jpeg

2005年9月7日凌晨,一位采棉工睡在还未烘干的棉花上,收购时间紧,她顾不上将未晒干的棉花收回家,只能摆在马路中央,等待次日的阳光。

夜深了,喧闹一天的棉花地已经完全寂静,工房里传出此起彼伏的鼾声,采棉工们洗去了一天的灰尘在蛐蛐叫声的陪伴下沉沉睡去。


-The End-

新京报记者赵亢摄影报道

原文责编:李冬

本文编辑:李凯祥

校对:卢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3 12:41 AM , Processed in 0.065501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