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0|回复: 0

[影乐之声] 这部“禁片”被冤枉了32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3-4 04:23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部“禁片”被冤枉了32年

 朵夫 局外人看电影  2021-03-03

0.jpg



如今,60岁左右的人,可能还记得一首儿歌:红领巾,胸前飘,听Dang指示跟Dang跑。气死安东尼奥尼,五洲四海红旗飘。


安东尼奥尼是谁?


为什么要气死安东尼奥尼?


当时这么唱的小孩可能并不清楚。


他们只知道,广播和大字报里,都说他是一个“国际反动派”,跑到中国来拍了一部“反华”的纪录片,名字就叫《中国》。


那是1972年,还处于“十年浩劫”之中。


那时的中国,没有几个人看过这部纪录片,但全国上下,却掀起了批判安东尼奥尼和他的纪录片的运动。


《人民日报》批判它:是一个严重的反华事件,是对中国人民的猖狂挑衅。


地方报纸,也都用最犀利的语言,抨击这个“用心恶毒”的老外。


整个批判运动持续了一年多,后来集结出版为一本叫做《中国人民不可侮》的书


从那以后,这部片子一直被列为禁片,直到“十年浩劫”结束,才被平反。


但,到了2004年,北京举办“安东尼奥尼回顾展映”时,中国观众才第一次有机会在影院看到这部曾经的“禁片”。


1.jpg


《中国》拍摄于1972年。


那一年,尼克松访华,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大门。


那时的中国,急需一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纪录片。


意大利导演安东尼奥尼,成为了最佳人选,他不仅享誉全球,还是一个老左派。


于是,作为客人的安东尼奥尼带着满心的好奇和摄影机来到了中国。


2.jpg


原本,他打算拍摄半年,可经过和官员三天的讨论之后,行程被压缩到了22天。

全程还有规定路线的“导游”陪同。

最后,他在北京、河南林县、苏州、南京、上海五个地方完成了拍摄。

这部纪录片从天安门开始。

然而,安东尼奥尼没有拍宏伟的天安门城楼,也没拍人潮汹涌的运动。

它选择了一个平常的日子,拍下了广场上照相的年轻人们。

一张张好奇的脸,发现有摄影机对着他们,便害羞地转过头去。

有的又忍不住回过头来偷看,或是报以微笑,或是疑惑地皱起眉头。

Image

这就是《中国》这部纪录片最大的特色,它没有什么宏大叙事,也没有完整的剧情,有的只是最平常的中国人的日常生活。

正如导演所说:

其实这不是关于中国这个国家的电影,而是关于中国人的电影。

他的兴趣显然不在当时火热的革命和各种运动上,而在普通的中国人身上。

导演仿佛是用摄影机,带我们穿越回那个遥远的中国旅行。

在北京街头,我们看到一个骑自行车的大爷,像顽皮的孩子那样放开双手,故作淡定地跳起了舞。

Image

在清晨的公园,我们看到三三两两的人群,悠闲地打着太极。

Image

在北京的胡同里,我们看到裹小脚的老太太步履蹒跚地上街买东西。

5.gif

在闹市的街头,我们看到一个老人家,咧着嘴对着镜头笑,耳朵不好使的他,用手语在和老外交流。

6.gif

导演甚至饶有兴致地记录了一场用针灸做麻醉的剖腹产手术。

看着医生如何用针灸消除痛感,如何用手术刀剖开孕妇的肚子,将婴儿拽出。

7.png

但除了这些日常的景象,导演通过外来人的目光,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诡异”。

比如,幼儿园里,小孩们天真无邪、甜美可爱。

不过,他们口中唱的,却都是带有强烈ZZ色彩和个人崇拜的歌。

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吊诡的画面:

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唱着歌,跳着舞,但嘴里唱的却是: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或是“学马列,批林彪,从小革命劲头高这样的歌词……

这些孩子或许并不理解他们唱的是什么意思,但从小在心中埋下的“种子”,却可能影响他们终身。

Image

导演还采访了一个在工厂上班的妇女。

谈起儿子结婚几年了,自己却还没抱上孙子。

她不仅没有半点忧愁,还自豪地说:

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晚抱几年也好!

9.jpg

你很难说这是违心的话,因为那个年代,真的有很多这样舍小家,为大家的人。

甚至在运动中,举报、批判自己父母的,也不在少数。

当然,并不是安东尼奥尼特意要去捕捉这样的人和场景。

只是,在那个年代,ZZ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走进普通人的生活,就能记录到这些。

11.jpg

除了“诡异”的时代氛围的影响,这部电影中的大多数中国人,都显得那样朴素而单纯。

以往,我们对“十年浩劫”的印象,大都停留在那是一个运动的年代,很多人失去理性和温情。

但在这部纪录片里,我却得到了一些不太一样的观感。

原来即使是那样的时代,也存在着许许多多淳朴、善良的人们。

12.jpg

正如导演所说:

一旦你克服了他们的怀疑和羞怯,就会得到热情的款待。

那个年代,绝大多数中国人都没见过老外。

在一个农村,导演带着摄影机进入,却发现自己成了被围观的对象。

人们既惊讶,又害羞,又好奇,立在原地不敢动,又不愿意走,因为他们实在太想看看这些外国人了。

13.gif

导演幽默地说:

这时,我们才意识到,外国人和“怪物”是我们自己。

虽然感到害怕,但为了不冒犯到这些老外,大多数人还是礼貌地在镜头前“煎熬”着,没有贸然走开。

导演在解说词里说,影片里的很多人都是第一次面对摄影机,第一次看见外国人。

很多人带着惊恐的眼神,但他却从未见过一张带着敌意的脸。

14.jpg

这部纪录片的很多镜头里,也没有人说话。

但是当镜头扫过一张张人脸时,他们好奇的眼神在说话,他们警觉的表情在说话,他们质朴的笑容在说话。

看这部电影时,我时常觉得温暖,仿佛看到今天身边的长辈,他们的青春,他们过去的样子。

15.png

事实上,这部纪录片,在当时的国际上其实是两面不讨好。

带着有色眼镜审视中国的人,批判安东尼奥尼美化了中国,美化了“十年浩劫”的残酷。

而在当时的中国,四人帮则抨击它“丑化、侮辱中国”,没有宣传当时的“革命”取得的伟大成就。

但是,正是这样一部在当时两个阵营看来都不够“正确”的纪录片,在今天,却成为了经典。

因为意识形态和地缘ZZ的纷争都只是暂时的,而世俗中众生的面孔和他们的生活,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由此,《中国》这部纪录片也教给我们难得的一课,那就是:永远不要让偏见蒙住自己的双眼,永远不要放弃用自己的眼睛去观看。

16.jpg

在当时的中国,大多数人都无缘看到这部纪录片,却都充当起了批判的炮火。

除了四人帮的意识形态控制,或许也和当时的中国人因为长久的封闭,过于敏感的自尊心有关。

我们都知道,当一个人过于自信,又过度敏感时,不仅听不进批评意见,只要不是赞美的声音,都会被当成是侮辱。

因此,这部记录老百姓日常生活,却不歌颂“革命”伟大成就的电影,在当时的中国人心里,会造成伤害。

17.jpg

那时,很多中国人没有机会睁开眼去看世界,只有一种“正确”的声音被允许存在。

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睁开眼睛自己去看了,但仍然有各种各样的偏见和束缚,影响着我们的观看。

比如说,现在电影评论中存在着越来越多的“三观党”。

论是什么作品,他们不管什么艺术成就、故事格局、演员表现,上来就用一套“正确的三观”来“审判”。

比如,上次我们推荐的台湾电影《孤味》,明明讲的是母女之间自我和解的故事。

但豆瓣上就有很多人在质疑,这片子是在为不回家的“渣男”老爸“洗白”,“三观不正”,所以打了一星。

也难怪他们会质疑,即使是《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他们看到的也只是贾宝玉是渣男,薛宝钗是绿茶……

用这样狭隘的眼光去审视,又能看到什么呢?

除此之外,今天我们确实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否也因为它所带来的自豪感,影响了我们用更开放的心态去观看世界?

反过来,又是否会影响我们平和地接受世界对我们的观看和评价?

今天,我们还能听进那些“不是赞美的声音”吗?

18.jpg

回过头来看《中国》这部纪录片,当时的导演安东尼奥尼带着偏见吗?

当然也有,但这些偏见与其说来自天然的“敌意”,不如说来自于隔阂造成的误解。

难得的是,安东尼奥尼没有因为这种误解,就先入为主地带着有色眼镜来审视当时的中国,而是放下所有偏见,睁开眼睛去看,不带预设的记录。

是的,有偏见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因为偏见,因为骄傲,因为过度的自尊,而拒绝接触,拒绝交流,拒绝试着去理解彼此。

我想,在今天这个更加开放,却并没有更好地互相理解的世界,睁开眼睛自己去看吧,只有真实和真诚才能带来真正的感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6 02:34 AM , Processed in 0.082217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