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息与全球货币危机史
2000年以后,学界在解释货币危机的成因时,着重强调了国际资本的突然大幅下降、停止甚至逆转对货币危机发生的推动作用,而这大多与美联储突然收紧货币政策有关。 徐刚 20世纪90年代以来,每逢美联储开始收紧货币政策,担忧的目光总是聚焦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风险,汇率崩溃往往是人们预期中倒下的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从1994~1995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到2000~2001年的土耳其里拉危机、2001~2002年的阿根廷比索危机,以及“伯南克冲击”以来新兴经济体新一轮货币震荡,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往往是诱发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危机的重要肇因。 而货币危机之所以受到关注,在于它往往与主权债务危机、银行业危机伴生,对一国的经济绩效造成沉重打击,同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容易在同一区域或经济结构类似的国家之中引发“羊群效应”,演化成局部或全球性的金融恐慌,对世界经济的前景产生负面影响。 加息周期助推货币危机 美元加息周期与新兴市场国家货币危机的密切联系建立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速深化的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基础之上。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元的强劲升值和美联储利率的大幅上升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冲击更多体现在主权债务方面,以拉美债务危机为代表,与货币危机关联性不强。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主要发达国家退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并采取浮动汇率制度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然青睐于固定汇率制度的优点:既可降低借贷成本,还有助于建立货币秩序并抑制通胀。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冷战结束和鼓吹贸易自由化和金融开放的“华盛顿共识”在全球范围内的滥觞,新兴市场经济体的金融脆弱性显著上升。国际资本在各国间的流动愈加频繁、自由,规模越来越大,金融监管滞后于金融开放步伐,不少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政策失衡很容易成为投机资本攻击的借口。固定汇率制度的缺陷开始暴露,这些经济体有限的金融实力使其遭受攻击时很难维持固定汇率目标。一旦支撑不住,货币危机就将从官方被迫宣布放弃固定汇率或实施货币贬值开始。 基于美元的霸权地位,美元执行了世界货币的职能,却没有承担世界货币的责任。作为一家致力于控制通胀和促进就业的主权国家央行,美联储货币政策的出发点主要取决于美国国内经济形势,而不会关注它的国际溢出效应。 墨西哥的比索危机 1994~1995年美联储的加息行动是造成1994~1995年墨西哥比索危机的导火索。 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美国经济陷入衰退和北美自贸协定的生效,大量投机资本流入墨西哥股票和债券市场,到1994年墨西哥对短期投资依赖度已高达70%。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和通胀压力上升,美联储在1994年6次提高利率,促成大量国外资本回流,引发市场对墨西哥无力偿债的金融恐慌。 1994年初,墨西哥外汇储备尚有280亿美元,同年11月已降至170亿,而墨西哥政府至少需要100亿美元来兑付1995年第一季度到期的短期国债。 1994年12月20日,新上任的墨西哥塞迪略政府,突然宣布比索兑美元汇率的浮动范围扩大到15%,之后短短两天内外汇储备减少了50亿美元。同年12月22日,墨西哥被迫允许比索自由浮动,事态进一步恶化,此后比索一路下跌,由贬值前的1美元兑3.46比索跌至12月27日的1美元兑5.65比索,跌幅高达63%,导致墨西哥陷入64年来最严重的一次经济危机。 据墨西哥官方统计显示,1995年墨西哥国内生产总值下降6%,通胀率上升近50%,比索兑美元的汇价跌幅超过100%,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倒闭,就业机会减少150万个。这次危机不仅对墨西哥经济发展造成灾难性影响,而且还波及拉美以及部分亚洲新兴市场和欧洲国家,造成大规模的股市震荡。 东南亚金融危机 受此轮加息周期推动,美元在1995年后一路走强,助推了1997~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的爆发。 随着出口增长受阻和外债规模扩大,泰铢、印尼盾、菲律宾比索、马来西亚林吉特等东南亚国家货币与美元多年不变的联系汇率被国际投机资本认为高估,成为攻击目标。 1997年7月2日,泰铢成为第一个倒下的货币。泰国当局宣布放弃联系汇率制,泰铢兑美元汇率一日之间贬值20%。其他东南亚国家货币也纷纷倒下,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先后宣布放弃固定汇率制,至11月这些国家货币相对危机前都下跌了30%~40%。 危机进一步向东北亚地区蔓延,港元、新台币、韩元都成为游资攻击重点。中国台湾地区被迫弃守新台币汇率,一天贬值3.46%;韩元兑美元汇率在11月17日跌至创纪录的1008:1后,向IMF求援也未稳住跌势,至12月又大跌超过70%。 1998年,印尼金融风暴复起,2月印尼盾兑美元汇率跌破10000:1,贬值达50%,新加坡元、马来西亚林吉特、泰铢、菲律宾比索再度跟风下跌。 这场以货币危机开端的金融风暴对东南亚国家造成了沉重打击,经济增长出现断崖式下跌,“亚洲奇迹”的光环褪去,大批企业和金融机构破产,通胀激升,许多新生的中产阶级一夜返贫。经济下滑引发了印尼苏哈托政权垮台。为获得IMF救助,泰国、印尼、韩国等不得不让渡大量经济金融主权。 进入21世纪,除韩国等少数地区转型成功外,多数国家仍停滞在中等收入阶段。 俄罗斯卢布危机和巴西货币危机 1998年的俄罗斯卢布危机和1999年的巴西货币危机与东南亚金融危机一脉相承。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波及,国际投资者对新兴市场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纷纷撤资避险,回流美元资产,形成连锁反应。 1997年秋季以来,由于外资大规模撤离,俄债市、股市一度濒临崩溃。8月汇市再度吃紧,俄央行宣布将实施不到一年的卢布“汇率走廊”(6.2卢布兑1美元,上下波动15%)扩大到6~9.5卢布兑1美元的波动区间,致使莫斯科银行间外汇交易所卢布汇率直线下跌,多次跌破新规定的“汇率走廊”上限,使得俄央行被迫强制性停盘,宣布交易无效。9月2日,俄央行无奈下宣布不再支持汇率走廊,至此卢布贬值达70%。 俄经济在挣扎出“休克疗法”后重回衰退,银行系统遭受重创,失业人数大幅上升,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由年初的1/5增至年底的1/3,90%以上的居民生活水平下降。 继8月俄罗斯金融市场崩溃后,巴西资本外流超过350亿美元。1999年1月,巴西决定放弃挂钩汇率制度,雷亚尔汇率在3周内贬值了42.3%,迫使巴西政府不得不在2月采取新的稳定汇率政策。 不同的是,巴西货币危机是建立在有所准备的基础上,在做出贬值决定前,巴西政府已经获得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415亿美元的援助承诺预防雷亚尔过度贬值,并更换了新的央行行长来启动改革。到1999年5月,巴西基本抑制住了雷亚尔贬值危机的进一步发酵。 土耳其里拉危机和阿根廷比索危机 土耳其里拉和阿根廷比索则是下一轮美元加息周期的受害者。与之前不同,里拉危机和比索危机不再是两国金融危机中倒掉的第一道防线,表现出较强的伴生性特征。 2000年1月1日,土耳其实施新的汇率机制,将里拉同美元和欧元组成的一揽子货币挂钩,导致里拉实际汇率上升。11月中旬出现的土耳其银行业危机加速了外资撤离步伐,外汇储备遭到严重消耗,迫使土耳其政府不得不在2001年2月面临新一轮金融混乱时宣布放弃刚刚实行一年的固定汇率制,允许里拉自由浮动,引发货币危机。里拉兑美元汇价从一天前的65万:1跌至120万:1,2001年最低时一度达到165万:1。 由于土央行外汇储备急剧下降,除大银行外,许多外币兑换所已宣布停止兑换美元,等待换汇的居民排起长队。里拉危机使2001年土耳其的经济增速从前一年的6.8%降至5.7%,通胀率高达55%,50万人失业,大规模示威游行不断,加剧了社会动荡。 由于实施货币局制度,阿根廷比索与美元1:1挂钩,随着美元走强汇率被高估。2001年底,阿根廷代总统萨阿宣布政府无力偿还1300多亿美元的外债,债务危机迅速演变为经济、政治和社会全面危机。 阿根廷政府被迫在2002年1月宣布将比索贬值40%,随后让其自由浮动。比索一泻千里,一度跌至1美元兑4比索的低点。据统计,2002年上半年阿根廷比索贬值了70%,通货膨胀率达40%,失业率达25%,GDP负增长16%,银行挤兑、工人上街游行、哄抢超市等现象屡见不鲜。到2002年中期,阿根廷的金融危机呈现出向周边扩散的趋势,巴西雷亚尔7个月内贬值50%,乌拉圭由于无法抵挡挤兑狂潮,甚至在7月宣布银行停业。 新一轮下跌风暴开启 告别动荡不安的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之初,新兴市场经济体的货币危机消停了很多。 一方面,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在21世纪前10年迅速崛起,新兴市场成为国际资本追逐的热土,迎来了长期、大规模的资本流入。 另一方面,接连不断的货币危机也使新兴市场国家广泛吸取教训,学会“高筑墙、广积粮”,越来越多的国家放弃僵硬的固定汇率制度,转向更加灵活、更加市场化的浮动机制。同时厚积外汇储备,整体规模从2004年末的1.7万亿美元大幅增长到2014年末的7.74万亿美元。这就是新兴市场经济体能较为平稳地度过2004~06年美联储第三轮加息周期,没有出现重大货币危机或崩盘的原因所在。 不过总体来看,从“伯南克冲击”至今,主要新兴市场经济体货币基本都处于下跌通道,平均每年都要遭受1~2轮下跌风暴。 2016年11月,随着支持保护主义、主张财政刺激的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美元指数强势上攻,资金再度大规模撤离新兴市场。埃及镑和委内瑞拉玻利瓦尔分别大贬49%和45%,土耳其新里拉和墨西哥比索各贬10.1%和8.8%。亚洲货币也出现普贬,马来西亚林吉特贬值5.9%,印尼盾、韩元、新加坡元、菲律宾比索、印度卢比贬值幅度也都在2%~3%之间。 (作者系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资料:美联储三轮加息周期 近30年来美联储启动了三轮加息周期:第一轮从1994年2月到1995年2月,为应对通胀抬头趋势,美联储加息7次,联邦基准利率从3%升至6%;第二轮从1999年6月至2000年5月,为抑制互联网泡沫,美联储加息6次,联邦基准利率从4.75%升至6.5%;第三轮是从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为抑制房地产泡沫和通胀抬头,美联储加息17次,联邦基准利率从1%升至5.25%。总体上看,三轮加息削弱了世界经济增长势头,打击了全球贸易和投资,使新兴市场经济体面临一种不利的外部经济环境。 最严重的影响表现在加息带来的“资本吸附”效应:第一轮,1994年美资本净流入总计1767亿美元,较1993年增加87%,1996年升至2541亿美元;第二轮,1999年美资本净流入达7402亿美元,较1998年增加75%,2000年更是猛增至1.05万亿美元;第三轮,2004年美资本净流入总计9789亿美元,较2003年增加60%,2006年进一步升至1.06万亿美元。 国际资本的大规模回流,极大推升了新兴市场国家的融资成本,造成流动性紧张。2000年以后,学界在解释货币危机的成因时,着重强调了国际资本的突然大幅下降、停止甚至逆转对货币危机发生的推动作用,而这大多与美联储突然收紧货币政策有关。(徐刚) 来源:2017年2月22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本期更多文章敬请关注《环球》杂志微博、微信客户端:“环球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