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答疑:为何说钢是坦克最好的防穿甲材料
新浪军事 2021年01月11日 09:06
麻老虎:为什么说钢是最好的防穿甲弹的材料?贫铀的防御力不更好吗?
钢是坦克最常见也最古老的防护材料,因此新型防护材料在衡量防弹能力的时候,通常会采用折算成装甲钢的方式进行计算。这个折算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等重量的防弹材料等效于同重量钢装甲防弹能力的多少倍,另一种是把等重量换成等厚度。因为材料的密度是固定的,所以这两种折算方法本质上是相同的,可以互相换算。我们常听到的铝合金、钛合金、贫铀合金、橡胶、玻璃钢、陶瓷等,都可以这么换算。上表是一些常见防弹材料的质量系数。
可以看到,硬铝的质量系数不过也就是均质钢的1.65倍,折算成厚度系数的话,同厚度的硬铝仅为普通装甲钢的0.59倍,高硬钢的0.44倍。钛合金在我们的认知中是一种超强的防弹材料,但通过换算我们一样不难得出,钛合金的厚度系数仅为均质钢的0.97倍,高硬钢的0.73倍。换句话说,如果用铝合金、钛合金制造坦克侧面装甲,在达到相同防弹能力的情况下,铝合金、钛合金装甲板的厚度必须大于装甲钢。这会造成坦克被弹面积增大、无效的结构重量增大、通过性降低等一系列问题。更关键的是,铝合金便宜,但是相比装甲钢实在逊色太多,钛合金在等厚度的情况下比装甲钢轻得多,防弹效果也差不多,但钛合金实在是太贵了。因此在传统金属材料中,还是装甲钢更具优势。
贫铀合金(主要是铀钛合金)作为装甲材料,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非常少,因此对于其质量系数的研究也不多。但通过瑞典人测试过M1A2坦克的防护效果后,其使用贫铀合金NERA插板的M1A2在防护力上还不如使用高硬钢NERA插板的豹2IMP,因此大致推断贫铀合金防穿甲弹的质量系数不会显著高于高硬钢,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利用贫铀合金的超大密度,在尽量小的空间内实现与钢装甲同样的防护效果(M1系列坦克防护上最大的问题也就是空间不足)。
因此,原则上,如果贫铀合金是一种与铝合金、钛合金类似的,可以直接用来做装甲的材料的话。在坦克的侧向防护上,可能确实是一种比较不错的防穿甲材料。但问题是,贫铀合金有放射性,必须要用足够厚度的金属材料对其进行封装。比如美国M1A2坦克炮塔正面装甲的贫铀复合模块就是整体封装好再装入炮塔正面的装甲插槽中的。这还是需要比较大的厚度才能实现。因此,贫铀作为坦克侧面装甲的防弹材料依旧有所不足。
陶瓷与贫铀类似,不适合作为单独的防弹材料使用。如果仅从上表中的数据计算的话,氮化硅陶瓷的厚度系数大约是均质钢的1.05倍,高硬钢的0.8倍。是一种非常理想的防穿甲材料。但氮化硅陶瓷发挥出如此强悍的防弹效能,需要依靠复合装甲中金属材料的约束。这样一来,这种装甲的厚度、制造成本都要比装甲钢更高。更大的问题是,钢材料有相当好的抗反复打击能力,但陶瓷碎了之后防弹效能就要大打折扣。因此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陶瓷材料在坦克侧向防护上也无法与钢相提并论。
上面我们只提到了作为单一防护材料、制作坦克侧面装甲时的情况。实际上装甲钢在坦克正面防护上也有相当广泛的应用。最典型的就是苏联的T-72、T-80坦克,炮塔均为铸造而成的大厚度钢坨,仅为了控制重量,在钢坨中开洞填充复合材料。最典型的如T-80U坦克,从炮塔侧前方35°入射时,装甲钢的最低厚度为前98mm+中20mm +后190mm,共309mm,堪称钢中挖洞填复材的典范。
西方坦克也是一样,以防护性能优异著称的豹2A5/6/7坦克为例,其炮塔框架为高硬钢焊接而成,内填NREA装甲板,其中NERA装甲板的主要防穿甲材料同样为高硬度装甲钢。
小?爸爸:隐形战斗机抛掉外挂油箱后机身上的连接点是怎么处理的呢?不是隐形战机的外型要保持绝对平滑才能躲过雷达波么?那连接油箱的位置是加盖还是怎么办呢?
传统的三代机在设计上对机动性的要求非常之高,因此绝大部分三代机在设计时载油系数和载油量都不是很大,比如F-15的内油仅为6.1吨,阵风的内油仅为4.7吨,台风的内油仅为4.9吨。为了弥补自身燃油的不足,这些飞机才需要携带副油箱进行作战。
现有的四代机中,只有歼-20和F-22展示过挂载副油箱的能力。F-22虽然以“腿短”著称,但内油依旧有8.2吨;歼-20没有这方面的数据,但美军方面的估计,其内油为13~14吨级。所以这些飞机一般都不会考虑携带副油箱执行作战任务,挂载副油箱一般只是转场时为了提升极限航程使用的。既然不会出现在战斗任务中,一般也不需要考虑抛弃副油箱和抛掉副油箱后的隐身问题。
不过美国人倒也不是真的没考虑过抛弃副油箱的问题(我国不知道有没有,因为保密太成功)。F-22抛弃副油箱时,也确实考虑到了残余挂架对隐身性的影响。因此F-22的外挂油箱是和挂架一起扔掉的。至于机翼下残余的接口,就确实没有太好的办法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