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94|回复: 2

[影乐之声] 争议爆棚,近期口碑第一的国产片,竟如此猎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5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12-5 01:37 PM 编辑

争议爆棚,近期口碑第一的国产片,竟如此猎奇

巴塞君 豆瓣电影 2020-12-04
本文作者:豆瓣 @巴塞电影
首发公号:巴塞电影
感谢作者为豆瓣提供优质原创内容丨



说起“杀马特”,没人会觉得是一个褒义词。

五颜六色的头发,非主流的火星文,乱七八糟的爆炸头。

世人提起对他们的评价,往往都是山寨、脑残,甚至是低俗的。

他们出现在网络刚发达的时代,却又因为被主流打击和限制而渐渐消亡。

最近却有这样一部片,重新将目光聚焦在了他们身上——


杀马特我爱你

The Invisible Man

导演:李一凡

编剧:雷·沃纳尔 /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主演:伊丽莎白·莫斯 / 奥利弗·杰森-科恩 / 阿尔迪斯·霍吉 
上映日期: 2019-12陆)
片长: 125分钟
IMG_0448.JPG


豆瓣评分8.7,一周口碑榜中位列榜首。

IMG_0449.PNG


杀马特,谐音于英文单词“smart”(时尚的、聪明的)一词,泛指一种中国城市年轻工人中曾经风靡一时的亚文化潮流,以夸张而廉价的服饰、发型著称。
 
实际上,杀马特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文化,代表的是另类、怪诞的青年形象。

从2008年开始,日本视觉系文化开始流行到中国,始被部分青少年盲目追捧和模仿。

原始的大部分杀马特都留着五颜六色的长发,画着很浓的妆,穿一些很个性的服装,戴着稀奇古怪的首饰。

他们喜欢自拍,在网吧的摄像头前做些奇怪的动作,并自称为“一个集潮流、视觉、杀马特为一系的群体”。

IMG_0450.PNG

影片的导演李一凡花了两年的时间,采访了共78位“杀马特”,收集了915段杀马特们的工人生活录像。

这一次,把讲述故事的权利交到了主人公“杀马特”们的手上。

其实杀马特群体的真实处境,一直是被掩盖掉的。

正如导演李一凡所说,他拍的不是杀马特史,而是90后农民工历史的一部分。

IMG_0451.PNG
*本文有剧透



1


纪录片以一张杀马特青年的全国地图开始。


这个群体曾经如此庞大,几乎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基本都扎根于外来工人最多的城市。


IMG_0453.JPG


杀马特的背后,首先是真实的个体。


这些杀马特青年家境贫寒,没钱上学是常态,所以刚脱离稚气的他们只想早早辍学出去打工。


逃离农村是他们的第一个希望,因为在城市赚钱可以证明自己。


IMG_0454.JPG


首个挑战,是找工作的前几个月。


他们进城时身无分文,没钱吃饭,只能先捡几个月垃圾把肚子填饱,之后再去面试各种工厂。


到处都需要用钱,不工作就会饿肚子。


有的人做“计件工作”,做得越多工资越高,为了赚钱他们就一直做,最后累到站着睡着。


IMG_0455.JPG


有的人是做流水线,流水线手不能停。


虽然定量,但是不能慢,一个人做得慢会拖累所有人,之后会被排挤。


流水线做久了脑袋里都是机器的声音,人也会麻木。


如果不发泄的话会觉得活不下去,甚至自杀。


IMG_0456.JPG


工人的工资不高,工厂经常做三个月给一次工钱。


片中有人回忆,04年时加班费一个小时一块八,现在是十几块,极其微薄。


而且做工一旦出错,罚款制度立即执行,扣钱扣得特别狠。


最拖的是请假,要经过三四道流程,连上厕所都要找经理批准。


IMG_0457.JPG


片中有位钢筋工在工地背钢筋,背到肩膀全部肿起来。


有一次摔下去命大被钢筋接住了,但是这个玩命的工作到最后工资也没结清。


另一位油漆工,因为对油漆过敏,身上起的小疙瘩抹什么药都不管用。


有的活儿皮带转太快,一不留神手就被擦掉了一点,但是工厂是什么都不赔的。


IMG_0458.JPG


就是因为生活工作在这种高压环境,他们活得没有尊严。


出了工厂,人生地不熟也常被欺负。


所以杀马特最初的造型,是为了不被欺负。


他们把自己弄得另类,是想让别人离他们远远的。


IMG_0459.JPG


这种头发带给他们一种威慑力,一个别人眼中“坏孩子”的形象。


头发竖起来不仅有安全感,还有团体感。


杀马特青年会通过这个造型,找到同类作为自己的归属。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2


但自我保护的另一面,是孤独


因为从小生活得过于压抑所以想被看到,而杀马特的醒目造型让他们能被看到。


偶尔会有陌生人对杀马特女孩说:“小妹妹,你这样做是没前途的。”


心酸的是,只有表现得不正常,人家才会来给一点建议。


IMG_0461.JPG


有些杀马特青年认为,通过这种发型引起注意,哪怕是吵上一架都是好的,至少有人愿意和他们说话。


但是也有人留刺猬造型的头发,是为了把自己封闭起来。


他们可以几个月不出工厂大门,每天就在工厂和宿舍之间循环往复。


IMG_0462.JPG


他们打发时间的唯一方式就是玩手机,在QQ群里聊天。


杀马特青年通过QQ群,能联系到全国各地的同类,并因为互相分享而看到外面的世界,然后进入安慰自己的幻觉。


IMG_0463.JPG


杀马特也代表着他们对独立的向往,一些受到父母控制的打工青年,是通过改变发型来反叛。


在杀马特风靡的年代,打扮成杀马特总是受欢迎。


在那个时候,头发平平的打工青年,是找不到女朋友的。


IMG_0464.JPG


毫无疑问,这个发型确实给他们带来了关注度,在交友谈恋爱方面非常实用。


IMG_0465.JPG


那时做工一个月八九百块钱,拿出一百块可以买一整套衣服,让他们焕然一新。


杀马特是自由,做工就是挣钱,而自由和金钱往往是冲突的。


IMG_0466.JPG


招工面试时,打过耳洞、染过头发、有纹身的青年都会被筛掉。


他们尝试过让这两种状态共存,但能找到的工作非常受限。


不仅难有保障,更难拿到工钱。


IMG_0467.JPG


不工作的杀马特青年因此而没有收入,一盒泡面吃两天,一个馒头吃一周。


传播符号里病态的瘦削形象,就是因为饥肠辘辘。


他们奔向“自由”,却又惧怕谈理想谈未来。


因为现实于他们而言,一直是赤裸且残酷的。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5 01:39 PM | 显示全部楼层


3


杀马特青年迷恋网络,这也是大多数局外人对他们的印象之一。


在现实生活里,他们的人生没有上升空间,一辈子只能做同一件事。


但是在互联网里的杀马特家族,却有上升空间,尽管那是幻想的上升空间。


IMG_0469.JPG


08年左右,“杀马特家族”从几百人,扩展到几千,再到一万……


在现实里说不了的话,可以在网络上畅所欲言。


他们去网吧通宵聊天,把陌生的杀马特网友当成家人,弥补原生家庭没有的关爱。


IMG_0470.JPG


杀马特让许多分散的孤单个体,变成一个家族。


杀马特成了一种信仰,是可以支撑他们对抗生活艰辛的信仰。


哪里打工的年轻人越多,杀马特就越多。


正如片中所说,农村人有农村人的游戏,城里人有城里人的游戏,玩车玩不起就只能玩头发,其中尽是无奈。


IMG_0471.JPG


但是后来,许多杀马特青年因为坚持“信仰”而遭遇了暴力。


不仅网络上的交流空间被剥夺,现实生活中也被暴力相待。


人们通过外形认定他们是“坏”的,是审美低俗的。


他们曾被人直接拉走,头发被打火机全部烧掉。


IMG_0472.JPG


不过才几年的时间,杀马特带来的“骄傲”变成了“耻辱”。


此后再也没人敢做一个杀马特了。


而现如今,因为短视频的火爆,杀马特又翻红了。


他们直播或者拍视频,不停地跳舞,靠打赏赚取收入。


IMG_0473.JPG


真正的杀马特,在现实生活中彻底消失了。


但是杀马特作为一种身份,却仍活在互联网上。


其实对于这些无依无靠的青年来说,杀马特是一个躯壳、一个面具、一个幻想的身份。


他们可以把存在感和优越感附着在躯壳上,让自己坚持下去,但当回到普通的自己,就像被别人夺走了自尊。


IMG_0474.JPG


纪录片的最后一幕,让人印象深刻:


镜头围绕着一个封闭的楼盘旋转,仿佛在暗喻谁也走不出去。


但是毫无疑问,许多青年曾因做了“杀马特”而被拯救。


或许这个社会,该对他们有多一点的理解和尊重。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29 09:37 AM , Processed in 0.08822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