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颜六色的头发,非主流的火星文,乱七八糟的爆炸头。世人提起对他们的评价,往往都是山寨、脑残,甚至是低俗的。
他们出现在网络刚发达的时代,却又因为被主流打击和限制而渐渐消亡。
最近却有这样一部片,重新将目光聚焦在了他们身上——
杀马特我爱你
The Invisible Man
导演:李一凡
主演:伊丽莎白·莫斯 / 奥利弗·杰森-科恩 / 阿尔迪斯·霍吉
杀马特,谐音于英文单词“smart”(时尚的、聪明的)一词,泛指一种中国城市年轻工人中曾经风靡一时的亚文化潮流,以夸张而廉价的服饰、发型著称。实际上,杀马特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朋克文化,代表的是另类、怪诞的青年形象。从2008年开始,日本视觉系文化开始流行到中国,始被部分青少年盲目追捧和模仿。原始的大部分杀马特都留着五颜六色的长发,画着很浓的妆,穿一些很个性的服装,戴着稀奇古怪的首饰。他们喜欢自拍,在网吧的摄像头前做些奇怪的动作,并自称为“一个集潮流、视觉、杀马特为一系的群体”。影片的导演李一凡花了两年的时间,采访了共78位“杀马特”,收集了915段杀马特们的工人生活录像。这一次,把讲述故事的权利交到了主人公“杀马特”们的手上。正如导演李一凡所说,他拍的不是杀马特史,而是90后农民工历史的一部分。
1
纪录片以一张杀马特青年的全国地图开始。
这个群体曾经如此庞大,几乎遍布了大半个中国,基本都扎根于外来工人最多的城市。
杀马特的背后,首先是真实的个体。
这些杀马特青年家境贫寒,没钱上学是常态,所以刚脱离稚气的他们只想早早辍学出去打工。
逃离农村是他们的第一个希望,因为在城市赚钱可以证明自己。
首个挑战,是找工作的前几个月。
他们进城时身无分文,没钱吃饭,只能先捡几个月垃圾把肚子填饱,之后再去面试各种工厂。
到处都需要用钱,不工作就会饿肚子。
有的人做“计件工作”,做得越多工资越高,为了赚钱他们就一直做,最后累到站着睡着。
有的人是做流水线,流水线手不能停。
虽然定量,但是不能慢,一个人做得慢会拖累所有人,之后会被排挤。
流水线做久了脑袋里都是机器的声音,人也会麻木。
如果不发泄的话会觉得活不下去,甚至自杀。
工人的工资不高,工厂经常做三个月给一次工钱。
片中有人回忆,04年时加班费一个小时一块八,现在是十几块,极其微薄。
而且做工一旦出错,罚款制度立即执行,扣钱扣得特别狠。
最拖的是请假,要经过三四道流程,连上厕所都要找经理批准。
片中有位钢筋工在工地背钢筋,背到肩膀全部肿起来。
有一次摔下去命大被钢筋接住了,但是这个玩命的工作到最后工资也没结清。
另一位油漆工,因为对油漆过敏,身上起的小疙瘩抹什么药都不管用。
有的活儿皮带转太快,一不留神手就被擦掉了一点,但是工厂是什么都不赔的。
就是因为生活工作在这种高压环境,他们活得没有尊严。
出了工厂,人生地不熟也常被欺负。
所以杀马特最初的造型,是为了不被欺负。
他们把自己弄得另类,是想让别人离他们远远的。
这种头发带给他们一种威慑力,一个别人眼中“坏孩子”的形象。
头发竖起来不仅有安全感,还有团体感。
杀马特青年会通过这个造型,找到同类作为自己的归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