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0|回复: 7

[影乐之声] 据“平均寿命”显示,这些歌你已经听一辈子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2-2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12-2 01:15 PM 编辑

据“平均寿命”显示,这些歌你已经听一辈子了

 匹诺桃 淘漉音乐 2020-12-01


TVB有个综艺纪录片很有意思,叫《长命百二岁》。


它的节目简介里有这么一句话:

 

“全球人口老化,‘长命百岁’已经过时,活到百二岁是迟早的事。人生的下半场越来越长,挑战也越来越大”。


IMG_8576.PNG


官方数据显示,我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由2018年的77.0岁提高到了2019年的77.3岁。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闻玉梅院士更是预测,照这样发展下去,2030年我们的平均寿命将会达到79岁。

 

简单来说就是,人能活得更久了。


离从前想要“看尽一个世纪”的梦想越来越近了。


然而在愈加漫长的人生中,灾祸无可控、生死无可诉。

 

如果没人能陪你走到最后,至少还有几首歌,够你听上一辈子。

 

IMG_8577.PNG

《送别》

1915年至今105载

 

唱《送别》,朴树已经不知道哭过多少次了。

 

他说,要是自己能写出这样的歌词,愿意当场就去死。

 

他就是这么爱《送别》。

 

第2分钟,朴树哽咽到不能自已


这个故事还要从1851年讲起。

 

那会儿有个叫J·P·奥特威的27岁美国男孩创作了一首名为《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的歌。


他填了词之后,拿给自己的黑人歌手剧团“奥特维的伊奥利亚人”唱,但并没有詹姆斯·皮尔彭特写的那首《铃儿响叮当》火。

 

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The Shanghai Restoration Project - Little Dragon Tales: Chinese Children's Songs

后来美国内战爆发,奥特威成为一名外科医生照顾伤员,他的这首歌也因其对家乡思念的伤感色彩而一度流传于美国南北。
 
1907年,《Dreaming of Home and Mother》流传到日本。
 
音乐家犬童球溪将其重新填词创作成《旅愁》,被收录到了日本政府的音乐教科书《中等教育歌唱集》中,一下就出了名。
 
旅愁タンポポ児童合唱団 - 歌は時代をこえて

彼时李叔同已经到日本留学了。
 
他听到这首歌感触颇深,便在1915年写下了《送别》,也就是把朴树唱哭了无数次的歌。
 
其实不止是朴树。
 
自从这首歌成为“毕业典礼必备曲目”之后,人们为它流的眼泪大概都能让撒哈拉沙漠变成绿洲了。
 
IMG_8578.JPG
八九十年代校园一角

由于年代久远,这首歌的歌词有很多个版本。
 
北京高等师范教授陈哲甫就有过续写: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孤云一片雁声酸,日暮塞烟寒。
伯劳东,飞燕西,与君长别离。
把袂牵衣泪如雨,此情谁与语。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的版本也跟原版有些出入。

IMG_8579.JPG
电影《城南旧事》

但总得来说,我们还是习惯以丰子恺的手抄本作为“标准答案”,毕竟他是李叔同的得意门生,二人在李叔同出家之后来往也十分密切。

只是原句“一瓢浊酒尽余欢”人们还是习惯唱成“一壶浊酒尽余欢”。

送别亚洲天使童声合唱团 - 天使在唱歌
送别韩红 - 送别

当然了,这些都无伤大雅。
 
我们爱《送别》,是一种感觉。
 
是跟“凡尔赛文学”完全不同的质朴真切、情谊深邃。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12-2 01:16 PM 编辑


IMG_8580.PNG
《卖报歌》
1933年至今87载
 
1933年的秋天,有一个姓杨的小姑娘穿梭在大街小巷。
 
她没读过书,也没有个正经的学名,人们都管她叫“小毛头”。
 
“小毛头”家里有个卧病在床的父亲,每天等着她卖报纸赚几个铜钱过日子。
 
那会儿像她这样的小朋友还不少。

IMG_8581.JPG
上世纪初期,上海街头的报童

有一天,“小毛头”守在电车站那里,她知道能做电车的人都多有点儿文化,喜欢买报纸。
 
可是她高估了自己的小身板,好几顿没吃饭她根本挺不住。
 
电车一靠站,“小毛头”一个没站稳就被人流撞倒在地,手上的报纸撒得到处都是。

IMG_8582.JPG
上海街头的送报车

这时有个陌生的叔叔走过来扶起她,还帮她捡回报纸。
 
这个人正是21岁的聂耳。
 
后来聂耳找机会和“小毛头”聊了一下,才知道她家境清苦、生活困难。
 
“我想把卖报儿童的悲惨生活写出来。”
 
聂耳写歌一向最注重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他希望自己的作品里充满真实的情感。

IMG_8583.JPG
聂耳

创作完成后,聂耳邀请著名剧作家安娥填好了词,并第一时间找到“小毛头”,想听听她的想法。
 
他温柔地把词读给“小毛头”,告诉她如果感觉不舒适就提出来。
 
“小毛头”歪着脑袋想了一下,说:
 
“都挺好的,但如果能把铜板儿能买几份报纸也写在里面的话,我就能一边唱一边卖了。”
 
聂耳回去找安娥商量了一下,便有了“七个铜板能买两份报”这句词。

卖报歌儿歌 - 幼儿歌曲二十首 打电话

这首歌曲调活泼轻快,自1934年公演之后便深受儿童的喜爱。
 
他笔下的报童,虽然承受着不合年龄的生活压力,却仍保持着孩子的善良与乐观,影响了一代代的中国人。
 
这是生活的魅力。
 
更是聂耳的魅力。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12-2 01:17 PM 编辑


IMG_8584.PNG
《夜来香》
1935年至今85载
 
其实最早的“夜来香”不是李香兰的,而是胡蝶的。
 
胡蝶曾以21334票,在明星日报举办的“电影皇后选举大会”活动中获得冠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电影皇后”。
 
要说想当年,没人不知道胡蝶的名字。

IMG_8585.JPG
胡蝶

她18岁就出道了,20岁便加入了知名的“明星影片公司”。
 
1933年,胡蝶接到了一部电影叫《夜来香》,由程步高指导。
 
女主角阿香是在舞厅门口卖花的姑娘,她唱歌叫卖的便是夜来香。
 
人怕老、珠怕黄
花儿也怕不久长
爱花的人儿快来买
莫待明朝花不香

IMG_8586.JPG
1935年9月20日申报本埠增刊,头条是胡蝶的《夜来香》

其实夜来香原本柔弱娇小,并不像玫瑰、莲花那样夺目。

它主要是靠香气吸引晚上觅食的飞虫,以帮助自己传播花粉,这也就是“夜来香”名字的由来。
 
所以,如果把夜来香当做观赏花买来摆在家里,它夜晚散发的香气是会使血压高和心脏病患者感到头晕目眩、胸闷气短的。
 
并且如果在傍晚你路过夜来香花丛,也一定要记得不能久留。

IMG_8587.JPG
夜来香

可是那时候的音乐人,好像都很爱这个美艳芳香却对人体健康极为不利的植物。
 
1944年,黎锦光正为自己的《夜来香》发愁。
 
他写了首不错的歌,但因其近两个八度的超宽音域,找到最火的歌星周旋、龚秋霞、姚莉都唱不了。
 
这时,李香兰找上了门。
 
李香兰彼时只有24岁。
 
IMG_8588.JPG
李香兰

她正好在上海拍戏时看到了这首歌的歌谱,觉得那就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歌,便找到黎锦光毛遂自荐。
 
从那之后,《夜来香》就成了李香兰的经典曲目,也将她的艺术生涯推至巅峰。

夜来香李香兰 - 世纪歌典·三四十年代
 
那南风吹来清凉
那夜莺啼声细唱
月下的花儿都如梦
只有那夜来香
吐露着芬芳
 
这首歌被认为是中国流行歌曲的代表作,流传至今全球至少有80多个翻唱版本,其中最知名的当属邓丽君和蔡琴的作品。

IMG_8589.JPG
邓丽君
 
然而,命运有太多说不清的巧合。
 
邓丽君在1994年翻唱过《夜来香》日语版之后,次年便因病离世。

夜来香邓丽君 - 邓丽君 璀璨东瀛原音集

那成了她生前最后一张音乐单曲。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12-2 01:17 PM 编辑


IMG_8590.PNG
《四季歌》《天涯歌女》
1937年至今83载

拍摄《马路天使》的时候,周璇只有16岁。
 
她虽然没谈过恋爱,但导演袁牧之觉得她跟女主角的年纪相仿,且性格天真,便就这么定了下来。
 
在《马路天使》中,周璇饰演被卖到上海的少女“小红”。

IMG_8591.JPG
《马路天使》中周璇饰演“小红”

巧的是,周璇本人在早年间也曾被抽大烟的舅舅拐骗卖到金坛县的王家,将原本名字的“苏璞”改名为“王小红”。
 
后来王氏夫妇又将周璇卖给了上海的一户周姓人家,并更名为周小红。
 
养父吸食鸦片没钱,随手便将周璇卖去妓院当妓女,幸亏养母心善及时搭救才免去灾难。
 
之后,周璇加入了中国流行音乐奠基人黎锦晖的歌舞团。

IMG_8592.JPG
周璇

有一次她演唱了《民族之光》颇受欢迎,里面有句歌词是“与敌人周旋于沙场之上”,黎锦晖便提议她改名为“周璇”。
 
在《马路天使》中,周璇的演技相当好,或许是对女主角相似的经历深有感触。
 
这部电影用活泼的喜剧手法传达了深沉悲剧的内容,是中国电影史上的杰作。
 
同时,由周璇演唱的两首插曲《四季歌》和《天涯歌女》也传唱至今。

四季歌周璇 - 百年经典
天涯歌女周璇 - 百年经典

两首歌都是由著名词人田汉填词,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作曲,一举奠定了周璇在当时上海滩不可动摇的地位。
 
从那以后,周璇这个名字便成了华语流行歌曲史上的“金字招牌”。
 
37岁那年,周璇因急性脑部感染入院治疗。

IMG_8593.JPG
周璇病情报道
 
她的生母在报纸上得知此事,便向国务院卫生处提前申请退休,来到上海照顾周璇。
 
由于担心大喜大悲会刺激到周璇的病情,生母始终没敢将身世告诉她。
 
或许直到离开人世,她都不清楚自己人生的全貌。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12-2 01:18 PM 编辑


IMG_8594.PNG
《在那遥远的地方》
1939年至今81载
 
1939年,西北服务团解散,王洛宾跟着一队摄制组跑到青海去了。
 
他们准备拍摄的纪录片电影叫《民族万岁》,导演郑君里即是我国电影的缔造者之一。

IMG_8595.JPG
西北战地服务团成员合影
(左起塞克、萧军、王洛宾、杜明远、朱星南)

在摄制组的欢迎晚宴上,一个叫萨耶卓玛的17岁姑娘格外引人注目。
 
郑君里便决定邀请她出演影片中的牧羊女,而王洛宾则扮演萨耶卓玛的帮工。
 
王洛宾和萨耶卓玛就在这一来二去的拍摄中渐渐熟悉起来。

IMG_8596.JPG

直到电影拍完王洛宾离开,他仍旧对萨耶卓玛念念不忘,于是花了三个晚上,提笔写了一首《草原情歌》。
 
这便是后来我们熟悉的《在那遥远的地方》。

在那遥远的地方王洛宾 - 王洛宾歌曲精选集(演唱篇)

在那遥远的地方
有位好姑娘
人们走过了她的帐房
都要回头留恋的张望
 
那个回头不断瞥向姑娘帐房的,可能不是“人们”,就是王洛宾自己。
 
《在那遥远的地方》可以说是王洛宾传唱最广的歌,也是在华人世界最受欢迎的歌曲之一。
 
其实王洛宾在当年拍戏的时候,不仅跟美丽的姑娘来了场浪漫的邂逅,还不忘收集了不少西部音乐。
 
那首耳熟能详的《青春舞曲》就是那会收集到的新疆民歌,由王洛宾改编并重新填上汉语歌词后完成的。

青春舞曲王洛宾 - 1988-2000风潮12年精选
IMG_8597.JPG
王洛宾
 
听说,后来有人回到金银滩草原找过萨耶卓玛。
 
可是找到那里时,萨耶卓玛的妹妹说她早在32岁时便因病过世了。
 
“王先生走后,好多蒙古族、藏族的大户人家都来提亲,可她都没去。她非要嫁一个汉人。后来嫁给了时任海晏县县长史炳章,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叫尼玛多杰,一个夭折了。”
 
妹妹用三言两语便讲完了姐姐的一生,然后拿了张黑白照片给远道而来的客人看。

IMG_8598.JPG
萨耶卓玛
 
照片中的萨耶卓玛质朴而娟秀,脸上略带微笑、神采奕奕。
 
她被同族人以天葬的方式安葬,最终与金银潭大草原融为一体。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12-2 01:19 PM 编辑


IMG_8599.PNG
《玫瑰玫瑰我爱你》
1940年至今80载
 
这首歌知名度高到什么程度?
 
大概不论是谁看到歌名都能跟着唱一段,还得止不住地蹦个老上海的迪。
 
《玫瑰玫瑰我爱你》的原唱是姚莉。
 
IMG_8600.JPG
姚莉

13岁的时候,姚莉因为喜欢唱歌,经常跟着舅舅跑到电台播音表演,有天刚好就被周旋听到了。
 
周旋见她长相娇丽、声音条件也好,便将她介绍加入了百代唱片。
 
然后姚莉就和哥哥姚敏一起,组成了“兄妹班”,一人写歌一人唱,成了红极一时的歌星。
 
后来她也是因为哥哥离世而毅然退出歌坛的。
 
1940年,周旋拍了部电影名为《天涯歌女》,讲述歌女小兰怀孕后痛失丈夫的漂泊生活。
 
IMG_8601.JPG

该影片的导演吴村和曲作家陈歌辛共同创作了这首《玫瑰玫瑰我爱你》,但他们并没有让周旋唱,而是拿给了年仅18岁的姚莉。
 
可见那会儿大家都挺喜欢小姚莉的。

玫瑰玫瑰我爱你姚莉 - 想你想你 银嗓子姚莉纪念专集

她的声音轻松明快、温柔又奔放,将大都市的情怀与民族化的小调完美融合,颇有一股青春时髦的气息。
 
11年后,美国歌星弗兰基·莱恩将其翻译成英文,在美国迅速走红,甚至登上了当年全美音乐流行排行榜的榜首。

Rose Rose I Love YouFrankie laine - The Best Of 50s! 1951
 
48年后,黄霑重新填了一版粤语歌词,由梅艳芳演唱,并成为她于成龙的电影《奇迹》的主题曲。
 
玫瑰玫瑰我爱你梅艳芳 - 百变梅艳芳夏日耀光华演唱会90

67年后,黄龄将这首歌重新改编,并加入了大量特色的转音和破音,充满了新世纪的流行气息。
 
玫瑰玫瑰我爱你黄龄 - 痒

79年后,姚莉去世,一生淡泊名利,与丈夫黄志坚育有二子,享年96岁。
 
IMG_8602.JPG
晚年姚莉

《玫瑰玫瑰我爱你》与小它7岁的《夜上海》一同被看做是旧上海的标注,到今天仍旧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不断有人重听、有人翻唱。
 
能流行80年的歌,都不简单。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603.PNG
《蔷薇处处开》
1942年至今78载
 
1968年,邓丽君18岁,她发了张专辑叫《一见你就笑》。
 
这张专辑中除了有名的同名主打歌很火以外,还有首翻唱的老歌知名度很高,以至于不少人以为那是邓丽君的原唱。
 
它就是《蔷薇处处开》。

IMG_8604.JPG
 
这首歌的原唱是著名电影演员龚秋霞,词曲创作者是前文有提到的陈歌辛。
 
陈歌辛是我国流行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人称“歌仙”,《玫瑰玫瑰我爱你》《蔷薇处处开》《凤凰于飞》《夜上海》等作品都出自他手。

凤凰于飞周璇 - 上海老歌
夜上海周璇 - 东方经典双CD限量珍藏版(一)
 
只可惜后来他的命运比较坎坷,年仅47岁便死在了三年自然灾害中。

IMG_8605.JPG
陈歌辛

龚秋霞算是胡蝶的晚辈。

她12岁便出道,跟着歌舞团在大江南北游历。
 
1936年,龚秋霞登上影坛,参与拍摄上海文化影业公司的有声片《父母子女》。

这部片子对她来说挺特别的,该影视公司的创办者胡心灵成了她后来相伴一生的丈夫。

IMG_8606.JPG
电影《父母子女》海报

1942年,曾为《渔光曲》做美工师的方沛霖准备自己拍部电影《蔷薇处处开》,并找到已经小有名气的龚秋霞做女主角。
 
龚秋霞不仅戏拍的好,还与陈歌辛一同包办了电影中的5首原声歌曲,其中就有同名主题曲《蔷薇处处开》。

蔷薇处处开龚秋霞 - 秋水伊人
 
蔷薇蔷薇处处开
青春青春处处在
挡不住的春风吹进胸怀
蔷薇蔷薇处处开
 
听龚秋霞唱《蔷薇处处开》,你似乎能隐约看到一个穿着旗袍烫小卷发的女人摇曳着腰身,很有画面感。
 
她在当年的上海滩率先开启了“自演自唱”的先河,并让影视歌成了流行趋势。
 
从那之后,她便成为了观众心中“影歌双栖”的全能明星。

IMG_8607.JPG
龚秋霞
 
在龚秋霞一生的从艺生涯中,她曾先后参演了90多部电影作品,唱过百余首歌曲,都赢得了大众的喜爱。
 
还记得2017年宋丹丹唱的号称“中国第一首流行歌曲”的《心火烧》吗?
 
据可查资料显示,原曲《情伴》创作于20世纪初期,在1932年由百代唱片收录了龚秋霞和黄昏演唱的男女对唱版本。

龚秋霞&黄昏《情伴》珍贵录音
 
虽然宋丹丹给这首歌的“帽子”扣错了,我们的第一首流行歌曲应该是1927年由黎明晖演唱的《毛毛雨》。

毛毛雨黎明晖 - 上海老歌
 
但至今还有人提到龚秋霞的老歌,也可见她的历史地位不一般。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 01:21 PM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8608.PNG
《南泥湾》
1943年至今77载
 
郭兰英曾在节目里澄清过。
 
她说:“我唱《南泥湾》的时候,人家已经唱了好几年了!我只不过是有幸参加了伟大的《东方红》,被更多人认识了,就有人说是我首唱。”
 
《南泥湾》诞生于1943年的延安,是以马可为主要创作人的团队作品。

IMG_8609.JPG
南泥湾革命旧址
 
它主要讲述的是原本荒芜一人的南泥湾被改造成万亩良田的故事。
 
虽然在曲子中吸收了不少民间歌舞的音调节奏,但通常都是以美声合唱的形式展现的。
 
IMG_8610.JPG
郭兰英

郭兰英所提到的“伟大的《东方红》”,正是1964年由周恩来总理担任总导演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
 
这次,周总理提出异议。
 
他希望能用民族的唱法来演绎《南泥湾》,并直接点名郭兰英。
 
彼时郭兰英已经凭借《我的祖国》《人说山西好风光》等歌曲火遍全国,那段时间正好在国外演出。

我的祖国郭兰英 - 百年经典
人说山西好风光郭兰英 - 百年经典
 
等她接到消息匆忙赶回国内,离《东方红》的最后公演只剩不到十天了。
 
即便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对舞台表演一向严谨的郭兰英还是编排了不少小细节。
 
比如表演时她走的不是之前的“秧歌步”,而是戏曲的“台步”;开始一个托举花篮的动作,更是将自己的敬爱完全表现了出来。
 
虽说当时的影像效果不佳,但这段被完整保存下来的资料还是成了令人怀念的经典。

在那年演出的后台,周总理遇到了刚刚表演结束的郭兰英。
 
周总理温柔地问:“你现在还年轻,还能唱、能表演。但你有没有想过年纪大一些了怎么办?”
 
彼时的郭兰英年纪轻轻一身的傲气。
 
她仰头对周总理说:“到时候,革命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周总理只是笑笑,没有再说话。

IMG_8611.JPG
 
22年后,郭兰英与丈夫万兆元卖掉全部身家,南迁广州创办了郭兰英艺术学校,将全部精力放在教学上。
 
“我好像不会做别的事,只能尽我最大的努力把民族艺术传承下去,哪怕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一滴。”
 
郭兰英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这也是,完成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对我的嘱托吧。”
 
IMG_8612.JPG

经常有人会问,到底什么是经典。
 
然后给出一堆定义,或许只是为了将自己喜欢的那首歌圈进去。
 
其实所谓的经典很好判断。
 
让时间说了算就够了。
回复 鲜花 鸡蛋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30 07:20 PM , Processed in 0.06792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