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9|回复: 0

[影乐之声] 豆瓣9.4,他所有的片子,都想打满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1-17 03:45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11-17 03:45 PM 编辑

豆瓣9.4,他所有的片子,都想打满分...

 慎言喵 美剧院线 2020-11-16

大家久等了,谢谢你们的关心...


因为一篇恰饭的软文被举报,禁言了几天。多余的就不想吐槽了,我们继续老老实实的追剧吧。


IMG_0541.GIF


有几部剧没来得讲。


不过没关系,一部部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都会安排上。


今天推荐的是一部自然纪录片,解说是BBC的灵魂人物大卫·爱登堡。


他参与的片子几乎都是9分+,制作过40多部史诗级纪录片,几乎探索过地球上所有已知的生态环境。


《地球脉动》《蓝色星球》《植物王国》《我们的星球》...


IMG_0542.PNG


如果你是BBC自然纪录片的忠实粉丝,那么你一定知道他。


今年,94岁的他为我们带来一部新的纪录片。


在这一部中,有着他穷极一生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类命运以及对整个地球的思考和关怀。


不管是给孩子看,还是自己看,这部只有不到90分钟的片子都不应该错过——



《卫·爱登堡:地球上的一段生命旅程》

David Attenborough: A Life on Our Planet


IMG_0543-compressed.jpg


目前豆瓣评分 9.4,IMDb评分 9.1。


IMG_0544.PNG

IMG_0545.PNG


今年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Y情这个关键词上,但另一个更为重大的问题却被很多人忽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一旦某个物种成为人类的目标,地球上就没有它们的藏身之处。从1950年代拍摄纪录片至今,野生动物数量平均减少了一半。


IMG_0546.JPG

 

在肯尼迪的奥佩杰塔自然保护区,爱丁堡爵士与一只北白犀在一起。


地球上仅存的两只都是雌性,最后一只雄性北白犀死于2018年,该亚种可以说实际上已经灭绝了。


IMG_0547.JPG


1950年,婆罗洲有四分之三的土地为雨林,树种的多样性是雨林存亡的关键。


但我们将多姿多彩的生物多样性,转变成单种栽培的油棕园地。俯瞰之下,我们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绿色,排列整齐的油棕树,以为没什么问题。


实际上,这是个已死的生态环境,了无生机。


IMG_0548.JPG


1970年,全世界最大的鲸鱼——蓝鲸,只剩几千只,如今难觅其踪。


IMG_0549.JPG


1998年,《蓝色星球》剧组发现了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珊瑚礁白化现象,若是不知道实情,我们会觉得很漂亮。


实际上,这意味着珊瑚失去了生命。


眼前是一出实打实的悲剧,所见其实是一副白骨。


白化的珊瑚最终被海草吞噬,将原本宛若仙境的珊瑚礁,变成如今的废墟。


IMG_0550.JPG
IMG_0551.JPG


而珊瑚白化,是因为海洋温度在升高。


1900年代以前,全球气温大致上趋于稳定,如今我们才恍然大悟,这是因为剩余的热量被海洋吸收了。


而现在,连海洋都无法承担这份热量了。


IMG_0552.JPG


当今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高出了一摄氏度。这个变化速度超过了过去一万年中,任何时候的变化速度。


这种影响甚至波及到了最原始最偏远的北极,北极夏季的海冰在40年内,减少了百分之四十。



今天,人类占所有哺乳动物的三分之一,另有百分之六十,是人类畜养的产肉动物,其他动物,从老鼠到鲸鱼,只占百分之四。


地球已经成了一个为人类经营的地方,能留给其他生物的资源少之又少。


自然失去了当初的“野性”,而这种失去我们无法承担其后果。


 


1937年,爱丁堡11岁,世界人口:23亿,大气层碳含量:280ppm,仅存荒野面积:66%;


2020年爱丁堡94岁,世界人口:78亿,大气层碳含量:415ppm,仅存荒野面积:35%。


IMG_0557.JPG


照这样下去,片中给出了一个恐怖的推测:


2030年,雨林被毁,大量物种灭绝,夏季的北极没有冰,世界炽热、燃烧,加速全球气候变暖;


IMG_0558.JPG


2050年,海水温度快速升高,酸性大幅度增强,鱼类数量一减再减,珊瑚礁死亡,废墟犹如尸骨;


IMG_0559.JPG


2100年,全球气温增加4摄氏度,地球人口达到一百一十亿人,大部分土地已经无法住人,人类流离失所。


IMG_0560.JPG


94岁,一个早可以退休安享晚年的爱丁堡,却忧心忡忡,在全球各个会议、论坛,急切呼吁。


他说:“如果明知道问题存在,却选择忽视,我会感到十分愧疚。


IMG_0561.JPG


那么我们该怎么办?


答案一直在我们眼前,要恢复地球平衡,就必须先恢复生物多样性,恢复世界的“野性”。


为此他去摩洛哥考察再生能源的利用;


IMG_0562.JPG


去帕劳岛考察禁渔区如何在恢复生态的同时,有效提升当地渔民的收获;


IMG_0563.JPG


去荷兰考察土地的利用情况,如何减少农耕地,为大自然提供恢复生态平衡的空间。



爱登堡提出,如果改善日常饮食,以果蔬为主,将解放一半的土地。


这并不是说就强迫我们就此改为吃素,而是传达出一种态度。


我们不是万物的主宰,我们与万物共享整个地球,而地球无法承担太多食肉者。


IMG_0565.JPG


其实物种灭绝本身不足为患,已经灭绝的物种数量比现存的物种还要多,令我们担心与警醒的是灭绝的速度。


在正常条件下,物种自然灭绝的速度围绕在一个固定的背景速率上下——每年,每100万个物种会发生0.1次物种灭绝事件,或者每10年一次。


但今天,物种灭绝的速率高达自然灭绝速率的1000倍,若我们不做出改变,接下来可能达到一万倍。


IMG_0566.JPG


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即将上演,这不是陨星撞击或者火山爆发引起的,而是人类活动使然。


只是这一次面对的是我们人类自己,是地球生命对人类的沉重控诉。


我们要学会如何与大自然共生互利,而不是与其为敌,即便我们从地球上消失,大自然也会恢复生态。


IMG_0567.JPG


影片的结尾,满头白发、垂垂老矣的爱登堡去了乌克兰的普里皮亚季,站在现在仍有辐射的切尔诺贝利地区。


这个原本在我们心中代表着灾难、辐射与死亡的地区,却恰恰又是自然与希望的象征。



我们以为充满着废墟和苦难的辐射区,却在人类未踏入的多年时间里,演变为现在看到的满眼的生命,森林取代了城市,成了野生动物的天堂。


纪录片《切尔诺贝利:死区生灵》说道:“大自然收回了这片土地,并神奇地舔平了它的伤口。”



当爱登堡的身影逐渐远去,消失在了普里皮亚季的森林之中时。


再次证明,无论我们犯下多大的错,大自然始终能克服一切,生物世界会顽强地活下去,人类却做不到。


IMG_057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7-30 01:57 PM , Processed in 0.074659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