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场:181这样的车载榴弹炮为何越“简陋”越好?
新浪军事 2020年11月12日 10:07
自从去年国庆70周年公开亮相以来,181车载榴弹炮就取代05A成为了媒体和军迷眼中的宠儿。但巨大的曝光量也让这型装备受到了不少质疑,比如为什么要手塞药筒,为什么要人工挖驻锄坑等等。一般来说,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是:外国货也是这样的。但这也引发了我们灵魂深处的思考:外国货为啥也是这个样子呢?
作为一种轮式自行火炮/卡车炮,181和5A并不属于同类产品。前者主要配合以越野车、卡车为主要装备的轻型合成旅和以轮式装甲车为主要装备的中型合成旅作战,后者则主要配合以坦克、履带式步兵战车为主要装备的重型合成旅作战(两种火炮在我军暂时都是军属火炮而非旅属)。
将旅级战斗队分成轻中重三种的做法源于美军2013年的军改,只不过他们将这三种旅级战斗队分别叫做步兵旅,斯特瑞克旅和装甲旅。在这三种旅级战斗队中,重型旅/装甲旅的战斗力无疑是最强的,但坦克、装甲车不仅造价远高于越野车、轮式战车,运营成本和后勤压力也都远高于后者,加之重型装备运输不便且摩托化行军能力差,因此不管是我军还是美军,重型旅的数量都不是很多。
以美军为例,美国陆军31个战斗旅只有10个装甲旅,国民警卫队27个战斗旅只有2个装甲旅。相当于美军地面部队每4个旅才有一个是装甲旅。我军虽然重型旅的占比比美军略多,但三种合成旅的比例也与美军类似。换言之,轻型和中型(其实主要是轻型)旅才是大多数。因此,专为这两种合成旅设计的轮式自行火炮的需求量,自然也远比履带式自行火炮更大。
从1980年代诞生至今,轮式自行榴弹炮经历了由繁到简的两个发展阶段。世界上第一款轮式自行火炮——捷克斯洛伐克在1976年设计,并于1980年投入试用的DANA 152毫米轮式自行火炮基本可以理解为一个装在重型卡车底盘上的“原教旨自行火炮”。其拥有一个完全封闭的战斗室,还装备有自动装弹机,装填手只需要选择好要发射的弹种,自动装弹机就会从弹药架上选择相应的炮弹进行装填。之后装填手只需要根据需要用手往炮膛里塞入适量的发射药药包就可以完成装填。这也是现代自行火炮的常用装弹方式。
在1976年这个时间节点上,陆军信息化、合成化改革之父——尼古拉·奥加尔科夫甚至还没有被授予元帅军衔,没有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更没有提出他关于信息化、合成化的宏伟构想。因此,捷克斯洛伐克的DANA自行火炮自然也不可能是为纯轮式载具的合成化部队设计的。当时捷克斯洛伐克选择轮式底盘而非履带式底盘无非就两个原因:一是轮式底盘比履带式底盘便宜;二是在欧洲这种路网发达的地区,轮式载具的超高摩托化行军能力大有用武之地。
DANA的战斗重量为29.25吨,甚至比当时苏联的2S3 152毫米自行榴弹炮和美国的M109 155毫米自行榴弹炮更重。除了DANA以外,斯洛伐克的ZUZANA、伊拉克的AL-FAO、瑞典的弓箭手、南非的G6犀牛也都属于这种轮式“原教旨自行火炮”。其中南非的G6战斗重量更是高达46吨,比T-72坦克还要重。如此沉重的身躯自然不适合需要快速反应的轻装部队使用,而轮式底盘越野能力较差的先天劣势也让他们在跟随重装部队作战时的表现不如传统的履带式自行火炮。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轮式自行火炮虽然自动化程度较高,但定位十分尴尬,食之无肉、弃之可惜。
真正为轮式自行火炮奠定如今的武林地位的是国内军迷最不待见的国家之一——法国。作为西方最早开始进行快反化、数字化、合成化改革,同时可能也是世界上合成化程度和快速反应能力最高的军队,法国陆军最清楚自己需要什么样的装备。在1990年的沙漠盾牌行动中,法军的响应速度远高于后来被人吹爆了的美军;2013年~2014年的薮猫行动中,法国陆军从接到命令到投入数千公里之外的马里进行作战,用时仅10天。在地面行动中,法军更是以在编制上毫无关系的连,甚至排为单位进行合成化作战,可谓世所仅见。
如此看重合成化、信息化、快反化作战的法军开发的凯撒轮式自行火炮自然也处处体现了这些追求。凯撒自行火炮中的凯撒听起来高大上,但其实就是“装了火炮系统的卡车”(CAmion Equipé d'un Système d'ARtillerie)的法语简写。至简的名字也体现出了这款火炮至简的设计风格。在凯撒上,法国人取消了之前轮式自行火炮的封闭型战斗室,撤销了火炮的输弹机构,仅保留了一部用于将炮弹塞进炮膛的扬弹机。在使用时,士兵需要先从卡车侧面的弹药架上选择合适的炮弹,用手抱到五六步之外的扬弹机上,再由扬弹机把炮弹推入炮膛,之后,装填手还需要手动塞进合适数量/规格的发射药药包并弯下腰去按按钮关闭炮膛来完成发射前的准备。
相比于传统的牵引式火炮,凯撒的装弹流程仅仅省略了用手把弹丸推进去的步骤,可以说十分的简陋。但就是这种大道至简的设计让凯撒获得了一个非常苗条的身材——法军自己装备的6x6版本战斗重量仅15.9~17.7吨。运输门槛从AMX AuF1的A400M等级的大型运输机降低到了C-130等级的战术运输机。为法军的全球快速响应提供了可能。此外,更轻的重量也让其拥有了极强的通过性,可以说,只要快反部队能过的桥,凯撒都能过。
虽然火炮本身比较简陋,但凯撒射控方面的技术含量却非常高,作为世界上第一种数字化火炮,凯撒在阵地上展开后不需要人力定位,而是可以使用GPS快速精确地对自身进行定位。并通过目标参数自行计算并装定射击诸元。这可以让火炮实现随停随打。鉴于法国现在几乎完全没有全面战争的需求,已经完全走向了快反化,因此其在2018年的《军事计划法》中规定,到2025年为止AMX AuF1应当全部被凯撒所替换(前者目前在役少于32门)。
以凯撒为开端,世界各国也都掀起了这种“因陋就简”型轮式自行火炮的风潮。比如乌克兰的2S22、以色列的ATMOS、日本的19式等等。我军装备的181也是其中之一。在设计逻辑上,我军的181与法军的原版凯撒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凯撒的发射药是药包,而我军的181是把药包提前装进了药筒里。
在数字化方面,我军在此前的PLZ-45、PLZ-52/05上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经验。因此在数字化设备的配套上181不存在任何问题。反倒是接收181的部队,却多次因181的信息化程度太高而无所适从。比如之前军报就有报道,某炮兵部队在接收了181后还是坚持在火控计算机计算出射击诸元后手动修正,结果反而导致命中率低得出奇,后来放弃了手动修正的步骤后命中率反而取得了显著提高。再比如数字化炮兵最大的优势在于随停随打,打完就撤,但很多部队还是为了取得更好的稳定性而手工挖驻锄坑,这也未必适合速度致胜的未来战场。
在自动化这个传统弱项上,各国的轮式自行火炮也都进行过改进或者摸索。比如法国外贸版的8x8凯撒,就把一部扬弹机变成了两部,右边的那个用来装炮弹,左边的那个用来装药筒。此外,在弹药架和扬弹机之间,8x8凯撒还配备了一部机械臂,站在第一弹药架前的装弹手完全不需要动脚,就可以把炮弹从弹药架搬到机械臂上,并由机械臂将其运送到扬弹机上。虽然多少还是需要“动手”,但自动化程度已经很高了。可这样做的代价也显而易见:8x8凯撒的战斗全重为30吨级,已经与早期的轮式自行火炮和部分履带式自行火炮持平。这显然已不能满足快速反应的需求,因此法军自己也就没有装备。
而我国的181之所以要用药筒而非更小、更简单的药包,不排除是其在设计时想要使用扬弹机装填的可能。但考虑到药筒本身并不算沉,用手装也并不会慢多少(法军手塞凯撒和8x8凯撒的射速也是一样的),少一个扬弹机还能少一点成本,这型火炮最终变成现在的样子也还算合理。
总体来说,我军的作战需求与法军有不少相似之处,都非常重视部队的快速反应。只不过前者立足于全球作战,而我军则是因为国土辽阔,周边形势多变。在这样的需求之下,181这种一架运-9或者普通的货运铁路就能拉着到处跑,有公路就能自己开,08步战能过的地方它也基本都能过的轮式自行火炮虽然装填的自动化程度不算太高,但却相当符合我军的实际需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