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20-8-10 03:02 PM 编辑
校场答疑:美军如何防止外贸武器机密外泄
新浪军事 2020年08月10日 09:30
微信网友 黄绍全 :记得有篇文章说咱们拿下台湾以后可以把他们的F16拿来研究研究,咱们巴铁的F16是不是已经让咱们研究的很彻底了,老美在这方面是怎么限制技术外泄的,想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美军防止装备关键信息外泄一般有三套措施。第一套属于“物理隔绝”,就是信不过的国家绝对不卖。比如之前我们说过的F-15,刚出来的时候就只有几个核心盟友有权购买,再比如F-22A,严格的出口限制一直持续到2009年。
第二套措施是出口武器附加使用限制,如果用户违反限制,就单方面中断售后服务。比如巴基斯坦购买的F-16就附有类似的协议。虽然美国和巴基斯坦双方都没有透露过协议的具体内容,但从历届中巴空军演习来看,巴基斯坦没有一次派出过F-16。因此很多人猜测协议的内容就包括类似的条款。
第三套措施是差异化供货。这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伊朗的F-14。美国卖给伊朗的F-14的IFF设备和数据链设备就做了降级。这样一来就算美国的敌人拿到了伊朗的F-14,也不可能通过这架F-14研究出美国人自己的IFF、数据链的关键信息。另一种比较“阴谋论”的说法是,美国出售给别国的战斗机,雷达和其他航电设备都无一例外的限制了性能,要比美军自用的更差。但美国方面没证实过这件事,所以真假未知。
微信网友 翻滚吧 茶叶蛋:我一直搞不懂日本的通用型驱逐舰,而其他国家只叫驱逐舰,通用的意思是可以当驱逐舰也可以当护卫舰吗?
战后日本海上自卫队的舰艇分类方式非常繁杂,本身就由日语和英语两套体系构成,两套体系还分别经过了几十年的演进。所以很多舰艇的分类不是通过字面直译一一对应的。比如问题里的“通用驱逐舰”或者日语的“汎用護衛艦”本身对应的就是英语中的Destroyer(简写DD),直译过来就是“驱逐舰”。日语里之所以要加一个“汎用”,主要是在日语分类体系里,主力水面舰艇的大分类是不分家的,统称“驱逐舰”(日语“護衛艦”)。这时候就要在“護衛艦”前面加定语来加以区分。比如直升机驱逐舰(DDH)、导弹驱逐舰(DDG,防空驱逐舰的意思,跟美国人学坏了)、反潜驱逐舰(DDK)。这些驱逐舰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特色,比如航空特化、防空特化、反潜特化。所以相对于这些驱逐舰而言没什么特色、啥都能干但是啥都干不太好的驱逐舰就被取名叫做“多用途驱逐舰”(DD)。
至于与中文“护卫舰”相对应的护卫舰,日语分类体系里是没有这个分类的。中文“护卫舰”一词最早来源于二战时期日语中的“護衛艦”,当时这个词对应的是英文中的护航驱逐舰(Escort Destroyer,DE)而非现代意义上的护卫舰(Frigate)。后者的词意在美国海军与英联邦海军中存在偏差,在英联邦海军中,Frigate指的就是一种比驱逐舰略小的专用反潜舰,比如二战时期建造的河级;而在战后的美国则一度用来被形容导弹驱逐领舰(Destroyer Guided-Missile Leader,DLG)。后来美国人自己觉得如果自己继续管驱逐领舰叫Frigate的话,就比别人低一等了,所以才把Frigate降格到了护卫舰,而把驱逐领舰升格到了巡洋舰(CG)。因此,Frigate一词真正开始用来指代护卫舰已经是上世纪70年代的事情了,而这时候日本自己“護衛艦=驱逐舰”的分类体系早就形成了,因此也没再去跟风凑热闹。
不过近年来随着Frigate这一舰种在各国海军中都热了起来,因此日本自己的分类体系也有了松动。比如日本正在建造的3900吨型驱逐舰(3900トン型護衛艦),在日本自己的英文分类体系里就被分成了多功能护卫舰Frigate Multi-purpose(FFM)。
微信网友 王俊丰:奥斯卡的导弹为什么要斜方放,弹道导弹核潜艇可以学他吗?
奥斯卡级的导弹之所以要斜放主要有俩原因,一个是P-700导弹比较小,另一个是P-700导弹没那么小。这里说他比较小是相对于潜射弹道导弹而言的,像台风级使用的R-39导弹重84吨,长16.1米,直径2.4米;而P-700导弹重量只有7吨,长度只有10米,直径只有0.85米。这种“小弟弟”的身板让P-700导弹没必要占用潜艇的核心舱室,因为那样做会让潜艇变得非常的长,不利于潜艇的机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