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04|回复: 0

《原佛》义趣|单培根:净宗不可废通途教法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8-9 08:54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大牛Steve 于 2020-8-9 10:30 PM 编辑

《原佛》义趣|单培根:净宗不可废通途教法论
单培根  原佛 昨天


按:如何处理好净土法门与通途法门的关系,事关净土宗乃至整个佛教的健康发展。民国时期,受藏传佛教格鲁派宗喀巴大师道次第建构的影响启发,太虚大师曾强调应在稳建教戒的基础上稳建禅宗,就是一方面要持好戒、一方面要通教理,参禅悟道才有稳固的基础,进而才能推动禅宗和中国佛教的复兴。实际上太虚大师的强调适合中国佛教各宗派的健康发展,对于净土宗来说也如此。单培根居士的“净宗不可废通途教法论”这一论述,与太虚大师的强调是一致的,对净土宗的健康发展很有助益。该文发表于《海潮音》1947年第28卷第4期(妙华居士译为白话文),作者单培根(1917—1995)乃当代著名大居士,早年从范古农大居士学法相唯识,精通教理,后受妙湛老法师邀请在闽南佛学院讲学,任研究生导师,讲经著述颇丰。

微信图片_20200809214416.jpg


净宗不可废通途教法

原载于《海潮音》1947年第28卷第4期

单培根

(妙华居士译为白话文)

【原文】原夫吾佛说教,有五乘之分。五乘者,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也。摄之即为下中上三士道。下士求后世之善利,为人天乘。中士修出世之道而证涅槃,为声闻缘觉乘。上士则以大菩提为目的,修学菩萨乘。然修其上者,不可弃其下。故下士道为中士、上士之所共学,中士道为上士之所共学,人天乘是五乘之基础,声闻、缘觉乘是三乘之通教,惟菩萨乘乃为上士不共之学。因此中但有共不共之异,断无可以废弃其下而独修其上者。

【译文】佛陀所说的教法,可以划分为五乘。五乘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这五乘又可以略摄为下、中、上三士道。下士希求后世的利益,对应人、天乘。中士修学出世间道而证得涅槃,对应声闻、缘觉乘。上士则是以佛果为目的,修学的是菩萨乘。然而,修学上乘者,不可以舍弃其下的各乘。因此,下士道是中士和上士共同修学的内容,中士道是上士也要修学的内容。人天乘是五乘的基础,声闻乘和缘觉乘是[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三乘共通的教法,只有菩萨乘才是上士不共的修学内容。因此,[无论是三士道还是五乘]其中只有共与不共的差别,而绝不可以独修上乘而舍弃其下各乘。

【原文】又佛菩萨以大慈悲为心,度众生为事,故学道之人,更有佛菩萨之他力可为恃助。然内因外缘具足而后成果,仗他力所以加被自力,断无仗他力而云可以废弃自力者。此中关系,但有通别之殊,通是别基,别依通立。往生弥陀净土之教,是上士不共之菩萨乘中他力之别教也。读净土根本三经,学净土者不可废下士、中士,人、天、声闻之乘,菩萨通途自力之学,其义益彰明较者,昭然朗揭。尤以观经专论行法,说更详备显豁。

【译文】此外,佛菩萨以大慈悲为心,以度化众生为事业。因此,修学之人[除了依靠自力]还可以借助佛菩萨的他力。然而,内因和外缘都要具足才能有果,仰仗他力是为了加护自力,绝不可能只仰仗他力而不用自力。其中的关系,只有通途和别行的区别。通途是别行的基础,而别行依靠通途才能安立。往生弥陀净土的教法,是上士不共的内容,是菩萨乘中仰仗他力的别行教法。研读净土三部根本经典可知,修学净土者不可舍弃下士、中士、人天乘、声闻乘、菩萨乘通途这些依靠自力的内容。[经中的]这个道理显而易见,昭然若揭。尤其是《观无量寿佛经》,此经专门论述[求生弥陀净土的]修行之法,对这个道理阐发得更加详尽明了。


微信图片_20200809214422.jpg


【原文】十六观者,净宗念佛之别行也。韦提希之请,正是为此,故曰:「教我思维,教我正受。」而吾佛于其请教之后,为说观法之前,先告之曰:「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又曰:「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三福者,正佛说之五乘,三士所修之道,而通途之教法也。佛说如是,谁谓净宗学人可以废弃通途之法而不修耶?不然,佛直应韦提希之请,告以观法可矣,何先为说三福令当修耶?

【译文】[《观经》中的]十六观法,是净宗念佛的别行之法。韦提希正是为此而向佛陀请法,因此他在经中说:“教我思维,教我正受。”然而,在韦提希请法之后,佛陀为其宣说十六观法之前,却先对他说:“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又说:“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所谓净业三福,正是对应着佛陀所说的五乘教法,以及三士所修之道,都是通途的教法。佛已经如是宣说[往生净土当修净业三福],还有谁会认为净宗学人可以不修通途教法呢?否则的话,佛陀在韦提希请法之后,直接为其宣讲十六观法即可,为什么首先告诉他要修净业三福呢?

【原文】此三福十一句中,通途五乘法、三士道之纲领具在,遵修有循。第一福为三士共学之人天乘法。以世法言:孝为百善之先,师是生善之本,心乃造业之主,善乃恶之对治。以出世法言:菩提心原由孝思之扩展,亲近善知识为学佛之首导,大慈悲心为根本,善行是基础之学。世出世间,孰离于此?第二福为中士上士共学之声闻乘法。无明既障所知,烦恼重障解脱。浓雾厚翳,孰知生死之根本?指迷醒梦,惟赖吾佛之开示,故首归依次持戒。戒所以对治粗重之烦恼障,而三无漏学之初基也。第三福为上士不共之通途菩萨乘法。发菩提心,始入大乘之门。希有叵思之深法,广大难行之大行,历三阿僧祇之长劫,非深信因果者孰能坚持?福慧圆满,智悲为体。闻思修慧,依次而生,先藉多闻,读诵大乘。六度四摄,自他兼济,同体大悲,劝进行者。信解行而后证,本是通途之过程。

【译文】[《观经》]阐释净业三福的十一句话中,包含了通途五乘法和三士道的全部纲领,遵此修行,有章可循。第一福是三士都要修学的人、天乘法。就世间法而言:孝道是诸善的首要,师长是生善的本源,心是造业的主体,善法是恶法的对治。就出世间法而言:菩提心原是由孝心扩展而来,亲近善知识是学佛的先导,大慈悲心是根本,善行是基础的修学内容。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哪一个能离得开这第一福的内容呢?第二福是中士和上士共同修学的声闻乘教法。无明已经障碍了所知,而烦恼又障碍了解脱。如此浓雾遮蔽,谁能知晓生死轮回的根源呢?要想断惑觉醒,只有依赖佛陀的开示。因此,[修学佛法]先要归依三宝,然后要持戒。戒能对治粗重的烦恼障,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的基础。第三福是上士不共的菩萨乘通途教法。发了菩提心,才能进入大乘之门。稀有难测的深法,广大难行的修行,要经历三阿僧祇劫[的修学才能圆满佛果]。如果不能深信因果,谁能坚持下来呢?[佛陀果位]福慧圆满,以智慧和悲心为体性。闻、思、修三慧,是依次生起的。[要获得这些慧]要先依靠多闻,读诵大乘经典。[入大乘门之后]要修学六度、四摄,利益自他众生,平等慈悲众生,劝勉他人同行此道。信解修行,而后证果,这本是通途的过程。

【原文】更观九品之往生,得果,功德,相差天渊,具如经文明载。而此皆由因行之异所以致然。九品之因行,上品上生:「发三种心」,是心。「复有三种」,是行。心以导行也。「一者,至诚心」,非至诚无以信佛深。「二者,深心」,非深心安能不畏难行苦行,坚忍精进,以求高远大果?「三者,回向发愿心」,非回向愿生极乐净土,则万行自各有其果,岂为往生之资粮?故行菩萨道而求生净土者,三心缺一不可。复有三种:「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第一福、第二福也。「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第三福也。「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则由闻而思,从散入定,而观想念佛亦即含在其中。故上品上生者,修通途五乘共不共之法而更念佛愿生彼国者也。上品中生次之。「不必读诵方等经典」,则广解未开。「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则信心完具。于三福缺读诵大乘。上品下生云:「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信不云深而云亦,盖犹能勉而致者。但其无上道心已发,则亦是菩萨之初位。上辈三品,皆是学菩萨乘而愿生者也。

【译文】接下来考察九品往生,其所得之果和功德有着天壤之别,《观经》中有明确记载。而这些差别是由修行所造之因导致的。九品中的上品上生,其因行是:“发三种心”对应发心,“复有三种”对应修行,发心能指导修行。“一者,至诚心。”没有至诚心就无法深信佛陀。“二者,深心。”如果没有深心,怎能不畏惧难行苦行,坚定不移地精进修学,以求得到高远的佛位呢?“三者,回向发愿心。”如果不回向愿生极乐净土,那么一切善行都有其各自所感之果,怎么会成为往生的资粮呢?因此,对于修行菩萨道而求生净土者而言,这三种心缺一不可。[上品上生者的修行]有三种。“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此行对应第一福和第二福。“二者,读诵大乘方等经典。”此行对应第三福。“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此行是由听闻转向思维,由散心转入静定,而观佛念佛也包含在此行之中。因此,上品上生者,是修学通途五乘的共与不共的教法,并且念佛愿生西方佛国之人。上品中生仅次于上品上生。“不必读诵方等经典。”也就是[对佛经的义趣]多有了解但未展开。“善解义趣,于第一义心不惊动,深信因果,不谤大乘。”这是指信心完备。[上品中生者]在三福当中缺少了读诵大乘。上品下生的部分说:“亦信因果,不谤大乘,但发无上道心。”[这类人]信心不够深,所以用了“亦”字,而尚能勤勉致力。但是其人的无上道心已经发起,因此也是入了大乘菩萨道之门。上品往生者,都是修学菩萨乘而愿生极乐世界之人。

【原文】中品上生云:「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则已无第三福,但具前二福。中品中生一日一夜持戒,则功行更浅。此二品是修声闻乘而愿生者也。中品下生,「孝养父母,行世仁慈」,则是但具第一福之世间善人。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乐事,亦说法藏比丘四十八愿,闻已得生。今净土本经无量寿经,正是述彼佛国土乐事,因地四十八愿,而劝止恶作善以求生。然则今世间之信愿念佛求生净土而修世间善者,非皆此品摄乎;盖此品即以人道之行回向,故摄机最广。若人道之不修,则五乘之基础尽丧,虽有高楼大厦,谁能筑于沙漠之上?近代净宗大德印光大师,极力提倡慈孝道德,岂非有鉴于此,但未曾明言是世出世之共学,净宗当修之第一福,致令人有提倡儒学之嫌。若谓是五乘之基础,净宗所共学,则谁聿云非?


【译文】中品上生的部分说:“受持五戒,持八戒斋,修行诸戒,不造五逆,无众过患,以此善根回向愿求生于西方极乐世界。”[中品上生者]已经没有第三福,而只有前两福。中品中生者只持一日一夜的戒,其修行的功夫更浅。中品上生和中品中生者都是修学声闻乘而愿生极乐世界的。中品下生者“孝养父母,行世仁慈”,是仅仅具备第一福的世间善人。其人在临终之时,遇到善知识,为其广说阿弥陀佛国土的乐事,也为其宣说法藏比丘的四十八愿。其人在听闻之后,便得以往生。净土根本经典《无量寿经》所讲述的正是阿弥陀佛国土的乐事,以及法藏比丘因地的四十八愿,并劝人止恶行善以求生此佛净土。那么,当今之世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修世间善之人,不正是中品下生所摄的吗?中品下生以世间人道的善行回向净土,因此其涵盖的群体最广。如果连人道的善行都不修学,那么五乘的基础就完全丧失了。纵然是高楼大厦,谁又能将其建在沙漠之上呢?近代净宗大德印光大师,极力提倡慈孝道德,岂不是依据了中品下生之理?只不过印光大师没有说明这是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共同的内容,是净宗当修的第一福,导致有人怀疑他在提倡儒学。如果印光大师明言慈孝道德是五乘的基础,是净宗都要修学的内容,那么谁还会非议他呢?

【原文】下辈三品,皆是恶人回心。下品上生,作众恶业,而不诽谤方等经典。是但作世间恶,未作出世间恶。以较造出世间恶业者,罪犹为轻。命欲终时,遇善知识,为说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除却千劫极重恶业,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除五十亿劫生死之罪,乃得化佛菩萨迎接往生。夫十二部经,乃吾佛教法之总分。今恶人临终急迫,而知识善教,犹为之先说大乘十二部经,经题是全经之总持,谁谓学净土宗者信愿念佛之外可废通途之教法哉?盖必有通乃可有别,别不能离于通也。下品中生,毁犯诸戒,偷盗僧物,不净说法。是犯出世间之大恶,当弃诸佛法之外,不通忏悔,应堕地狱。临终狱火俱至,遇善知识,以大慈悲,为赞说阿弥陀佛十力威德,广赞彼佛光明神力,亦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弥陀佛十力光明是别,五分法身是通,通别兼具。闻已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化为凉风,吹诸天华,上有化佛菩萨,欢迎往生。因果之道,法尔无差。虽得往生,而华胎六劫,犹仁王剿匪,不戮而抚,置之反省院使令自新耳。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应堕恶道,多劫受苦。临终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于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乃得命终见金莲华而往生。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夫临终苦逼犹为说法,教令念佛。不能念佛,乃令称名。今吾人未至临终之急,苦逼之迫,如何可以一句名号自足,而尽废通途之教法,甚且废净宗之经教而亦不学耶?佛说三藏十二部经教,果何为也?说净土经教,又果何为也?即使谓通途教法俟往生后学,岂净土之经教,亦待往生后乃学耶?抑何颠倒如此!不令净宗学人学净土经典,岂不使人蹈盲修之险?不令学通途教法,岂不遏人上进之路?

【译文】下品往生的三类人,都是恶人回心向善。下品上生者,造作种种恶业,但不诽谤方等经典。其人只造作世间恶,而没有造作出世间恶。相比于造作出世间恶者而言,他们所造的尚属轻罪。其人临终之时,遇到善知识,为其宣说大乘十二部经的题目,除去其千劫极重恶业,又教他们合掌叉手,称念“南无阿弥陀佛”,除去其五十亿劫生死之罪,于是感得佛菩萨前来接引往生。十二部经是佛陀所说之法的总体划分。下品上生的恶人临终之际时间紧迫,而善知识教化其人,尚且先要为其宣说大乘十二部经,而经题是总摄全经的。因此,谁又能说净宗行人除了信愿念佛之外可以舍弃通途教法呢?有了通途教法,才能有净土别行;而别行不可离开通途。下品中生者,毁犯诸戒,偷盗僧物,邪命说法。这是犯了出世间的大恶,应当被弃于诸佛教法之外。[如此大恶]无法忏悔,因此[其人]当堕地狱。其人临终之时,地狱猛火现前,但遇到了善知识。善知识以大慈悲,为其称赞宣说阿弥陀佛的十力威德,广泛称赞彼佛的光明神力,也称赞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阿弥陀佛的十力光明是佛独有的别法,而[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是佛教的通法,因此[善知识为下品中生者所讲的内容]通别兼备。其人听闻之后,除去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地狱猛火转为凉风,吹来天花,其上有佛菩萨显现,欢迎他们往生。因果之理,平等无别。[下品中生者]虽然得以往生,但是要住在莲花胞胎中六劫之久。就像仁义之王剿匪的方式,不是杀戮而是调伏,将其安置在反省院令其改过自新。下品下生者,造作五逆十恶,各种不善俱全,应堕恶道,多劫受苦。其人临终之时,遇到善知识,给予其种种安慰,为其宣说妙法,并教其念佛。其人痛苦逼切,来不及念佛。善知识便对其说:如果你不能念佛,那么就称念无量寿佛名号。其人于是以至诚之心,不令念佛之声断绝,具足十念,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由于称念弥陀名号,其人于念念中除去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命终时得见金莲花而往生西方。在莲花中住满十二大劫之后,才能花开见佛。下品下生者临命终时,虽然痛苦逼切,而善知识尚且需要为其说法,教其念佛。如果不能念佛,便令其称念佛号。而如今我们尚未到临终痛苦逼切的紧急之时,又如何能满足于一句佛号,而完全舍弃通途教法,甚至不学净宗的经教呢?如果这样,那么佛陀宣说三藏十二部的经教是为了什么呢,宣说净土经教又是为了什么呢?即便通途教法是等到往生之后再学的,那么净土经教也要等到往生之后再学吗?这实在是颠倒!不让净宗学人学习净土经典,岂不是使其踏入了盲修瞎练的险途?不让其学习通途教法,岂不是断绝了他们的上进之路?

【原文】信愿念佛但为往生之因,往生之品位高下,依经文乃视其所修通途五乘行之如何而差别也。然或者犹疑此九品所云,乃谓初未闻净土法门而修世出世善,临终始闻净土法而回向念佛往生者,不可以例吾侪早闻净土法门之人。则请问上品之三生及中品之上中二生,将如何解说?彼非平时修通途法而回向愿生者乎?若曰:是乃万行回向,亦净土之一法门,不可以例吾侪专修净土者。则请问韦提希请教观法,佛何以先教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耶?净宗学人,于信愿念佛之外,当修学通途之五乘教法明矣。

【译文】信愿念佛只是往生的因,而往生品位的高低,依据经文来看,是由通途五乘的修行差别决定的。有人怀疑[《观经》]九品往生部分的内容,他们认为:之前没有听闻过净土法门而修世间和出世间善行,而到了临终之时才听闻净土法门并回向念佛往生之人,与我等早已听闻净土法门之人不是同一类。[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请问:上品三种往生者以及中品的上、中两种往生者,又该如何解释呢?他们难道不是平时修学通途教法而回向愿生净土的吗?而如果说:以万行回向净土,也是净土的一个法门,但与我等专修净土者不是同一类。[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请问:韦提希向佛陀请教十六观法,为何佛陀要先说欲生极乐佛国者要修净业三福呢?因此,净宗学人除了信愿念佛之外应当修学通途五乘教法的道理,已经很明白了。

【原文】吾侪学净土宗者,称净业学人,试问净业者何?观经于三福曰:「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又曰:「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如何可废弃通途之教法而不修学耶?别而无通,别将焉立?人力仗他力之提携,亦岂可自己之全无能力?且正视其自己能力之如何,乃提携而得不同之利益。净土之往生亦如是,弥陀摄取之力,为外增上缘,等无差也,故凡具信愿,无不得生。行者之功行,有胜劣也,故往生得相差霄壤之果。

【译文】我们学习净宗之人,被称为“净业学人”,那么净业是什么呢?《观经》的三福部分说:“如此三事,名为净业。”又说:“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因此,怎么可以舍弃通途教法而不修学呢?如果只有别行而没有通途,那么别行又该如何安立?人的自力要仰仗他力的提携,但是怎能自己完全没有能力呢?而且,正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有大有小,受到他力提携所获的利益会有相应的差别。往生净土也是如此,阿弥陀佛的摄受之力,是外在的增上缘,平等无别。因此,只要具足信愿都能往生。然而行者的修行功夫有胜有劣,因此往生之果的品级就有了天壤之别。

【原文】或者犹谓自己功行之如何,即专视念佛功夫之如何,而不问其他耶?则何以解于无量寿佛经三辈往生因行之文?上辈云:「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辈云:「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夫人一向专念,其专一为何如?孰有再过者乎?今三辈之因行,皆一向专念,何以往生之果,功德智慧,次第相差?岂不以上辈修诸功德,中辈不能大修功德,多少修善,下辈不能作诸功德,而异其果乎?净土法门,根本于三经。今学净土宗人,而不依据净土经典以立说修行。自我作古,徒增其妄。违背经教,更为佛之罪人矣。


【译文】还有人说:自己[净土]修行的功夫如何,是只看念佛的功夫如何,而不看其他修行的功夫吗?[如果这样说的话,]那么该如何解释《无量寿经》中阐释三辈往生之因行的内容呢?上辈往生的部分说:“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下辈往生的部分说:“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其人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其专一程度如何呢?还有谁能超过他们?三辈往生者的因行,都是一向专念,而为何其往生之果和功德智慧会各自有别呢?其所得之果的差别,难道不是因为上辈能修各种功德,中辈能修部分善行而不能修大功德,而下辈不能修各种功德之故吗?净土法门的根本在于净土三经。如今修学净宗之人,不依据净土经典来讨论法义并指导修行,而是自我发挥,这样只能增长妄见。如此违背经教,还会成佛门的罪人。

【原文】或曰:阿弥陀经但说执持名号也,何为无据?然当知经文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乃在闻说之后,则至少当了解此阿弥陀经义而后可。夫名以表实,名以召实。持名而不知其实,岂不徒存空名?且罗什之译,文略不尽,奘译乃详,云:「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维。」此义显然,无容可疑。又经文其前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夫此阿弥陀经,号称小本,无量寿经为大本,以详尽简要之异也。观经更专详论行法。不明其详,安知其略!由博以反约斯为得。守约而臆度必谬妄。净宗行法,观经最详明。明乎观经,则大经所说亦恍然,而小本所云亦大白矣。此先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继乃云:「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得不正同于观经欲说十六观先说三福乎?若观想,若持名或思维,皆念佛也。曰三福,曰净业正因,正非少善根福德因缘也。天然妙合如此,何以不以经证经,而倡种种异说,纷纭争执莫已耶?然什译小本之倡持名,非无其故。小本旨在往生而已,不分品位之高下,则三根普被之往生行法,持名确是最简易而切要。以故观经下品,亦即倡用此法。凡我净宗学人,可不从事于此,但不当以此自局自满,而不学净土三经,不学通途教法耳。


【译文】还有人说:《阿弥陀经》只说执持名号,怎么能说[净土的修行就是持名念佛]没有依据呢?然而,应该知道《阿弥陀经》中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执持名号]是在闻说[阿弥陀佛的功德]之后,那么[执持名号]至少是在了解《阿弥陀经》的经义之后才可以。名言是用来表达事物现象的。持名而不知其实义,岂不是只留一个空名而已?而且,鸠摩罗什所译的《阿弥陀经》文字简略,并不详尽。玄奘的异译本[《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则更为详尽。玄奘译本中说:“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维。”其义显而易见,不容置疑。而且,这句话之前还有一句:“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阿弥陀经》被称为“小本”,而《无量寿经》被称为“大本”,因为前者简略而后者详尽。而《观经》则专讲[净土的]修行之法。不明白详尽的经义,又怎能理解简略的经义呢?从详尽的经义回到简略的经义,才能有所得。偏执简略的经义而主观臆断,则必然导致谬误。净宗的修行方法,以《观经》所阐释的最为详尽明了。如果明白了《观经》的经义,那么对于《无量寿经》的内容也会恍然大悟,对于《阿弥陀经》的内容也会明明白白。《阿弥陀经》中先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接着说:“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不正好与《观经》中先说净业三福、再说十六观法的次第完全一致吗?观想、持名、思维,这些都是念佛。而净业三福,是净业的正因,正是对应着“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阿弥陀经》和《观经》]二者的契合,妙如天成。因此,为何不以经解经,而要倡导种种异说,还要纷争不休呢?然而,鸠摩罗什所译的《阿弥陀经》提倡持名,并非没有原因。《阿弥陀经》旨在往生而已,并不区分往生品位的高下。而三根普被的往生修法,的确是以持名最为简便易行、切中要害。因此,《观经》的下品往生部分也倡导持名之法。我们净宗学人,可以不这样做,但是不能因此而自我局限和自我满足,从而不学净土三经和通途教法。


【原文】嗟乎!吾国佛教,崇尚圆顿。净土一宗,乃亦受其影响。相牵相承,无不以圆顿之教理为之说。什译小本,文句简略,乃群取而成随我解说之书。一句名号,乃被尊为完具之行。大经观经,致有成高搁之憾。尤其观经被各家异说削足适履,本义隐晦,学不可行,此非专论,当俟别详。殊不知圆顿之教,独被益上根利器之辈,宿世闻薰成熟,今得一闻千悟,言下大悟。此乃对别机之别法,非通途之教法也。东流日本,其弊更甚。截净土圣道为绝不相谋之二,竟明言欲废圣道,驾称名于一切功德之上,不惜为夸大之狂。不徒违背通途教理,且悖净宗本经之旨。夫佛法固不可思议,非凡夫智见所能测。然亦岂容以凡夫之妄想谬谈,不通之说,违背吾佛所说法界等流之经教者,反可认为是不可思议之佛法耶?孰有愚痴,谬妄如此?故必须或依法界等流经教之正理比量,或有经文之圣言量,乃可依据,岂容以妄心出之。今净宗学人,乃有持他力不可思议之说,不许以通途教理之比量为绳,此已大谬不然,以通途教理不可违背故,诸佛无相违之言,违者是众生妄情之错误故。既不许以通途教理之比量绳,则当自有其圣言量为根据。若逞口妄谈,则狂人之言,又孰不可信也?而今净宗之根本三经,尤其专论行法最详明之观经,吾今依据其所说之圣言量,得其结论,为学净宗人,于信愿念佛之别法外,不可废通途之五乘教法,学通途之五乘教法,而念念不忘回向愿生,净宗之学行,如是如是。

【译文】哎!我国的佛教,崇尚顿入佛位的究竟圆满之教。净土一宗也受到了这种风气的影响。[圆顿之风与净宗]相互牵连,[净宗的教义]都是按照圆顿的教理来解说的。鸠摩罗什所译的《阿弥陀经》文字简略,于是被众人拿来,成了被人随意解读之书。而一句佛号,竟被尊为完备的修行。以致《无量寿经》和《观经》被束之高阁,实为遗憾。尤其是《观经》被各家异说削足适履,致使其本义隐晦,学了也不能实行。本文不会专门讨论这一点,详细论证须另行撰文。[孤取一句佛号为完备修行者]殊不知圆顿的教法只能利益上根利器之人。这类人由于宿世正闻熏习的种子成熟,能在今生一点就通,闻法即悟。这[圆顿之教]正是针对特殊化机的别行之法,而非通途的教法。[这种孤取之风]向东流入日本之后,其弊端更加严重。[有些人]将净土和圣道分割为毫不相干的两条路,竟然明言要废除圣道,将持名凌驾于一切功德之上,不惜做出夸大事实的狂妄之举。这样做不仅违背通途教理,也有悖于净宗根本经典的要旨。佛法固然不可思议,不是凡夫的智慧知见所能推测的。然而,[佛法]又怎能容许凡夫以妄想来胡乱解说呢?佛所说的经教是法界等流,与此相违的无理之说,又怎能被作为不可思议的佛法呢?什么人的愚痴能荒谬至此呢?因此,[修学佛法]可以依据的内容,要么是法界等流经教的正理比量,要么是经文的圣言量,岂能出于妄心来讨论呢?如今净宗的一些人,竟然坚持他力不可思议的说法,认为不能用通途教理的比量来衡量[净土法门]。这已经是大谬不然了。通途教理不可违背,诸佛所言没有相违之处。若有违背之处,都是众生的妄见所致的错误。既然不允许用通途教理的比量来衡量[净土法门],那么就得有圣言量作为根据[来证明净土别行可以独立于通途教法之外]。如果只是信口胡说,那么就是狂妄之言,还有什么不能相信的呢?我依据净宗根本三经的圣言量,尤其是论述净土修行之法最为详尽的《观经》,得出如下结论:净宗学人除了修学信愿念佛的别行法之外,不可以舍弃通途的五乘教法;修学通途的五乘教法,而念念不忘回向往生净土,这才是净宗学行的正道。

民国三十五年五月中旬初稿




附:单培根居士略传

单培根居士(1917—1995)字根土、浙江嘉兴人。七岁入私垫读书,十七岁从陈仲南医师学中医,取名培根。学成后于嘉兴行医,并开始写医学论文,在医学界有很大的影响。

微信图片_20200809214435.jpg


1943年,从范古农居士学法相唯识,并皈依苏州灵岩山寺德森法师,法名慧本。抗日战争胜利后,应嘉兴市中医师资格考试被录取后,代表嘉兴中医界派往苏州市参加中医会议.次年嘉兴成立佛教支会,被选为佛教常务理事,偕同了醒法师创办佛教小学。1947年太虚大师圆寂时,发表了悼念文章。并在《海潮音》发表了《净宗不可废通途教法》、《论观无量寿佛经论》等文章。是年在苏州王慎轩处佛学图书馆管理半年,参加印光塔院落成典礼,与范古农往晤高鹤年居士同游天平山,谒王小徐、张一留、徐颂尧、沈惺叔等居士。1948年,应浙江岱山佛教居士林邀请讲经弘法,并为信徒义务施诊。在普陀山拜访了在闭关中的尘空法师,认识了普济寺方丈妙善和尚。1949年因投稿推崇般若,得印顺法师来函,遂通信往来,请教佛法内容。

微信图片_20200809214445.jpg


1950年,因在岱山讲经,被岱山政府传去管训,并被判刑六年。劳改期满后回嘉兴,任卫生干部进修学校讲师。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因清理阶级队伍,下放农村,在医疗站行医。1979年10月恢复工作,在嘉兴中基路医院被推选为著名老中医,参加吴兴中医学术经验交流会,发表了医学论文。1980年在中基医院工作时,又开始研读《瑜伽师地论》、《大般涅槃经》等大量经论.1981年嘉兴恢复佛教协会,应邀讲《金刚经》等,并开始编写《金刚经》、《摄大乘论》等讲义,1982年在岱山讲《观无量寿佛经》、《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1983年九月参加苏州岩山佛像开光暨印光舍利入塔典礼,受到佛教界人士的好评。


1985年平反退休后,应福建厦门闽南佛学院院长妙湛大和尚的邀请,来闽讲学。先后在闽南佛学院男女两众学僧开讲《肇论》、《因明入正理论》、《金刚经》、《辨中边论》、《解深密经》等经论.1988年在内明月刊连载《肇论浅释》和佛学论文,1989年为闽南佛学院学报顾问。1991年暑假,应福建佛学院女众部邀请,开讲法相唯识学。1992年为闽院研究生导师,开讲《瑜伽师地论》本地分50卷。1994年寒假回嘉兴受居士林邀请讲《金刚经》时,身体比较衰弱,其女儿劝他在家休养,不必回闽院讲学。今年春节过后,身体有所好转,毅然坐火车回到厦门,继续为研究生讲《菩提道次第广论》、《大乘阿毗达摩杂集论》,每周六节课,直至农历六月十六日,法缘已尽,安详示寂于厦门南普陀寺,终年七十九岁。


来源:心斋老蒋



微信图片_2020080921445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4-12-3 12:44 PM , Processed in 0.038736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