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人有多好吃?
最爱历史 2020-05-31
以下文章来源于环球美食地理 ,作者环球姐
珠江的清晨很恬静,若隐若现的雾气氤氲在江面上。不当大哥很多年的爱群大厦,伫立在江边,静静地看着远方:一缕阳光透过彩色玻璃偷偷地溜进了石室圣心大教堂。
恩宁路依旧清静,不远处,几大老字号茶楼的后厨,厨师们正争分夺秒地准备点心。
这里是广州,美食之都,广府菜的发源地。
一早茶:广府文化的首选打开方式
早茶,广府文化的官宣体。官宣时间绝对比赵丽颖和冯绍峰还要早,那是清朝咸丰年间。
从挂着“茶话”木牌的“一厘馆”(很小的茶档),到装修精致,点心讲究的茶楼,广州人渐渐养成了叹茶的“顽疾”。
在那个“不到南方大厦,不算到广州”的年代,鸡鸭还没有禽流感,年长的广州人早晨五六点就提着鸟笼,直奔茶楼,霸位叹茶一盅两件,操作行云流水。
后来SARS爆发,鸟笼销声匿迹,只有“霸位”侥幸残存。那些人气火爆的茶楼,能抢到位置已是万幸。愿意为心仪茶位贪黑起早的食客,绝对是有追求的美食家。
落座,选茶叶,摊开日渐式微的报纸;一壶茶,暖胃提神,品上几件点心,小酌几口茶汤,老广的胃才被正式唤醒。
1.广府茶俗
茶俗是文化的沉淀,也是人们心态的折射。
广州人务实的性格在饮茶文化中尽显无遗。去茶楼喝茶,没有繁文缛节,只有简单必要的规矩。
走进茶楼,服务员通常会问:“有多少人,喝什么茶?”
选茶叶,有讲究。在广州,每年有6个月的酷暑,3个月的潮湿雨季,3个月屡次入冬失败和阴冷天气切换的迷之季节,湿热是主旋律。所以茶水以温润馥郁的红茶为主,铁观音、普洱、大红袍、菊普、菊花茶在茶楼最常见。
茶水备好,广州人习惯用热茶清洗一遍餐具。
拿热白开或滚烫茶水,顺着筷子倒出。用筷子迅速搅动茶杯里的热水,顺时针逆时针各五圈,然后迅速换成调羹,上下来回十下。
趁着水温还未降低,将茶水倒入碗中,将茶杯杯口置于水中转动,十下以上为最佳。
最后将碗端起,趁着余温,同样转动着碗口,使茶水均匀流过碗口之后倒入公用茶水碗。
万事俱备,只欠点心。
按价格区分,点心有小点、中点、大点、顶点、特点、超点六个等级。这六个点不仅指代了价格,也代表了点心所花的时间与工艺,更暗含了厨师的点点心思。
旧时茶楼有二宝:点心卡、点心车。服务员推着“车仔”(点心小车)来回走动。客人要是相中心仪之物,叫停小车,待服务员在点心卡上盖印,再取走食物。这种默契,维持了很长时间。
但岁月易逝,年华易老,自助式点餐的出现,打破了这种陈规。车仔不见了,点心卡逐渐被点心单取代,更甚者,直接手机微信下单。
源于对新鲜的渴望,现点现做,成了现在广州茶楼的主流。顾客根据菜单选心头好,下单后食物由服务员送上。
若干点心下肚,几口茶汤润喉。倒茶时来个一气呵成,收茶水时速度要快;水柱须细,有 “胆大心细”之意;当对方给自己斟茶时,用两指轻叩桌面,即可致谢,但倒无妨。
如要续水,则将茶壶盖揭至三分之一或一半,静待服务员加水;如果生意太好,服务员长时间不搭理,就需要发动狮哮功:靓女(或靓仔)加水了。
看着茶中的烟袅袅升起,山河远阔,人间烟火,这顿早茶开始走心了。
2.四大天王
因为有心,因为用心,广州人赋予了食物更多的灵性,做出了无数精彩的点心。
4000多种点心,23种皮,46种馅料。数字不仅明示了种类丰富,也暗示着三个字:包容性。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四大天王”集中体现了广纳百川为粤味。
别误会,“四大天王”不是刘德华、郭富城、张学友、黎明这四位老人家,而是水晶虾饺、叉烧包、广式烧卖、蛋挞。因为太经典,是广州几乎所有茶楼都会出品的点心。
倒扇罗帏蝉透衣, 嫣红浅笑半含痴。 细啖顿感流香液, 不枉岭南独一枝。
水晶虾饺皮薄馅靓,虾仁嫣红,浅尝之下,淡淡香液。
据资料记载,由广州的一家小茶楼所创。茶楼靠河,得益于此,老板能每日采购鲜虾,加上猪肉、笋等作馅料,倾倒众生,后逐渐传遍广州的各大酒家。
虾饺皮原本厚不光亮,后来经过点心师傅的不断改良,将皮的原料面粉改成“澄粉”,才有现在这般晶莹的效果,成为粤式点心的“四大天王”之一。
环球姐科普
如何判别虾饺好不好?
虾饺讲究三成制作,七成加温。意思是造型再漂亮,加温把握不好就是失败。 辨别方法:虾饺端上桌后别急着吃,趁着还热气腾腾,用筷子翻看虾饺底部。如果底部颜色与顶部颜色不一致,说明虾饺蒸没蒸透。吃起来,顶部和底部的口感也会有差别,给个差评就对了。
峰峦起伏小云山,
学语孩童常细喃。 皮感力回藏润泽, 定留欢乐满人间。
高身雀笼型,大肚子收笃,爆口而仅微微露馅,这就是广州老牌名点——叉烧包。
还记得被网友吐槽成翔的《舌尖3》吗?里面那个做叉烧包的94岁老爷爷(至18年)就是粤点泰斗陈勋。
做了80年点心的他,说起叉烧包,依然眉飞色舞。陈勋强调:叉烧包要馅多、有汁,包子皮要有8至10个褶子,虽有爆口但又不能大到走馅。
作为一个不喜欢油腻的女生,既讨厌馅料里肥油横流,又怕肉太瘦,一口咬下去干巴巴。
但一个达标的叉烧包,完全不会有以上顾虑。按照陈勋所说:“叉烧馅料的瘦肉占6成,肥肉占4成,口感最佳。”
当包子蒸熟后,皮软馅靓,微微露出的叉烧馅,渗发出阵阵蜜汁香气,还没入口环球姐就感觉口水漫延。
掰开胖嘟嘟的包子皮,里面香浓的酱香开始扑鼻而来,瘦中有肥的叉烧馅,这是赤裸裸的“叉烧诱惑”。
一口下去,顿时感觉皮既松软又有嚼劲,配合浓香的叉烧肉和酱汁,相得益彰十分野味!
纤腰细摆面带红, 玉洁肤娇乳交融。 烧卖原为北风送, 喜临南粤情意浓。
广式烧卖,在广州也叫干蒸烧卖。本地土著通常简称“干蒸”。
烧卖源自北方,经改良才成现世模样,严格来说叫广式烧卖最妥当,再简称也应该叫烧卖。不过既然本地人叫“干蒸”已成习惯,也罢。
怎料无知骚年,说起烧卖非要纠正环球姐一句:“我们这,叫干蒸。”图样图森破,姐必须好好说道说道:“干蒸”是烹饪技法,即将原料装盘后,只加调料,不加汤水,在蒸的时候阻止蒸汽水分进入。用一个技法名称指代菜品,终究不太严谨,不是环球姐的风格。
干蒸,哦不,烧卖,广式烧卖,讲究一个“鲜”字,精选肉质饱满细嫩的上等猪腿肉,每口下去都是紧实有弹性的肉,吃起来不油也不干,很有层次感。
淡黄色的外皮,包裹着7分瘦3分肥的肉馅,若再来些清香爽口的香菇粒,必定更鲜、更甜、更滑、更嫩、更多汁,令人食指大动。
皮层叠叠灌黄汤, 尤似鸟巢卵破浆。 展现人前如亮镜, 平凡美食确无双。
蛋挞,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挞(Tart)和派(Pie)都是西式点心,两者的区别在于挞的馅料外露,派则全包。
英国人早在中世纪时代就发明出用牛奶、鸡蛋和糖做成的点心,后来在20世纪中英文化交流最盛的时代,英国人把这种用果酱、牛奶、蛋浆做成的挞带到广州。
1920年,广州各大百货公司为了吸引顾客,每周都会要求公司的厨师设计一款“星期美点”招揽客人,聪明的广式点心师傅就把中式炖蛋与西点挞结合,蛋挞就此诞生。
在第二届全国烹饪比赛中,陈勋建议把传统的水晶虾饺、叉烧包、广式烧卖、蛋挞拿去参赛,终不负众望,获封“四大天王”,扬名四海。
陈勋说广式点心离不开这24个字:
洋为中用,古为今用。 中西并举,南北结合。 既有传统,也有创新。
3.美食地图
每一个会吃的老广都是孤独的美(dà)食(xì)家(jīng),这里环球姐给你们一个既视感。
Wow......入口即化,口感咸鲜软糯,仿佛跟随厨师回到那孕育这一切的乡间。每一口都是羊城地道风物的印记,每一口都有沁人心碑的魔力。作为一个低调的中国厨(xì)艺(jīng)训练学院优秀毕业生,兼中国烹饪协会终身美食评论家,不能暴露身份,不能仁慈,评价要绝对公平公正、心狠手辣,要让那些吃(èr)货了解一下什么才是行业间最犀利的美食见解。
Emmm......这是一位在吃萝卜糕的老广。
又比如艇仔粥。你读到的是三个汉字,在老广眼里却是广州的人文风土。
艇仔粥又名荔湾艇仔粥,是西关的名片。那时的荔枝湾,一湾青水绿,两岸荔枝红。看,江上人家撑着艇仔(粤语指小船)沿江卖粥。
荔湾涌上穿梭忙, 艇女频呼艇粥香。 选料都为小艇样, 群蹲河畔争先尝。
若能在品粥的同时有西关小姐作伴,夫复何求。要知道,西关小姐是优雅、时尚、才学兼备与大家闺秀的代名词。不是常说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吗?
这种发散性思维,是孤独的美食家之正常发挥。
沧海桑田,艇仔粥早已上岸。如今无论是街边食肆还是高档茶楼,都有艇仔粥的身影,只是不知西关小姐今安在?
别过小姐,来到白云山下。
古时,住在白云山下的人,常用山上流下来的水来清洗鸡爪。后来发现,用山泉水清洗的鸡爪比自来水、井水清洗的更加美味,腌制后也更加爽脆。
因此,人们就将这种做法的鸡爪称为“白云凤爪”。
至今仍有不少老广甘愿做大自然的搬运工,提着水瓶上山打水。因为泉水不仅能洗鸡爪,还能用来做一种南粤著名小吃——肠粉。
起源广州,出现于清末,后经蔡澜“开光”的肠粉,是广东地区一款十分常见的街坊小吃,繁华闹市、骑楼小巷都能寻觅。
肠粉现常见的有布拉肠粉和抽屉式肠粉。
布拉肠是用米粉、澄面、玉米粉和生粉混成粉浆置于白棉布上蒸成,以品尝馅料为主。
抽屉式肠粉是用纯米浆置于蒸屉中蒸成,主要品尝肠粉的粉质和酱汁调料。
风味各有千秋,皆可一试。
环球姐科普
还有一种窝篮拉肠已濒临失传。 窝篮和蒸炉都是量身定做的。先在窝篮里刷上一层煮过的花生油。再把磨好的米粉浆倒入窝篮中,不断旋转360°,让粉浆流满整个窝篮。
放好馅料后再放入蒸笼蒸熟。蒸好后上面会留有编制竹篮的痕迹。
据说用窝篮制作拉肠,能够最大限度地将水蒸气漏掉,做出的肠粉更加口感爽滑皮,薄如蝉翼。
吃过肠粉,不妨再品一品半塘马蹄糕。能把地名带上,预示着这个地方的不俗。
“半塘”是对古时广州城以西的郊外旧称。很久以前,由于这片区域地势低平,多半为池塘、洼地,故被人们称作“半塘”。
半塘出产的马蹄(荸荠bí qi)特别甘美。当地人选用优质的马蹄粉蒸制成马蹄糕,糕体金黄透明,咬一口弹牙爽口,带有马蹄的清香。
从郊外入城,走进市井里弄会发现:街头巷尾多为卧虎藏龙之地,比如这位。
英文“Wonton”,粤语“云吞”。
云吞源于北方的“馄饨”。传入广州时,因粤语中“馄饨”与“云吞”的发音相近,再加上它的外表似绉纱,颇像一团云,取其“一口一颗”之意,于是将“馄饨”改称为“云吞”。 现在,很多国家都把馄饨叫作“云吞”,可见其影响力之广。
而云吞与面的CP(搭档),更是大有来头。
在广州,旧时云吞面分"大蓉"、"中蓉"和"细蓉"三种,分别代表不同的分量,"大蓉"的分量是最多的,有 2 两面和 8 颗云吞,是"细蓉"的两倍。
一碗上乘的云吞面,有“三讲”:一讲面,必须是弹牙爽口的竹升面;二讲云吞,用三七开肥瘦的猪肉和鲜虾球制馅,成品要有“剥剥脆”(粤语音译,很脆口的意思)的口感;三讲汤,要用大地鱼和猪骨熬成的浓汤。
说到竹升面,大家并不陌生。毕竟只要是美食纪录片,安利到广州面食总会带上他。传统的竹升面用纯面粉、鸭蛋做成,不添加一滴水。
面团搓好后,做面师傅骑在粗大的竹竿上,均匀地碾压面团。反复碾压一两个小时,再将薄薄的面皮揉拉成银丝般幼细的面条。这样的面条,柔韧有弹性,可口爽滑,有着浓郁的蛋香味。
从艇仔粥到云吞面,由荔枝湾到骑楼下。不觉间夜幕降临,芸芸众生开始渴望美好而放松的一餐,而孤独的美食家却早已穿越时空,梦回当年的广州夜市。
因为那里有一只传奇的鸡,糯米鸡。
最初的糯米鸡只在夜市销售,没有荷叶,只用瓷碗装着生糯米、酱腌鸡肉、香菇,隔水蒸熟而成。
但这不方便肩挑售卖,精明的广州人开始改用干荷叶包裹成方块状。随着不断改良升级,馅料变得丰富起来,增加了叉烧、腊肠、虾米、咸蛋黄。
香糯干荷裹全身, 德禽尽在腹内含。 饭荷香馅成绝配, 四处明楼可尝珍。
荷香、饭香、馅香三位一体是绝佳的配合,现在,走出夜市的这只鸡在酒楼均可享用。
这就是广州,从民间小吃、面食点心到西式糕点,仅是广式点心就能让老广从早吃到晚。广州人的觅食轨迹,便是一幅羊城美食地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