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43|回复: 0

[影乐之声] 乌鸦电影|热搜消失,刷屏过后,谁还关心它的下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4-23 06:30 P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热搜消失,刷屏过后,谁还关心它的下场?

原创 写字的乌鸦  乌鸦电影  2020-04-23


2019年4月15日,一场肆虐的大火,撕裂了全世界人民的心…


这天下午6:18,巴黎圣母院的传感器检测到,中世纪屋顶的木头有烟雾…

消防车来了,升起消防梯,取出消防水喉...

但对那么大的建筑来说,实在杯水车薪…


90分钟后,火焰吞没了尖塔,所有人只能无助地看着,那个750吨重、由橡木和铅制成的杰作,轰然坍塌…


大火一直持续到凌晨...

无数人在巴黎圣母院门前守夜…


一年了。

它还好吗?

这部纪录片给出了答案:《古教堂大救援:争分夺秒拯救巴黎圣母院》

8B976705-65B7-49E4-991B-3A949026FC9A.jpeg

巴黎圣母院,哥特式建筑,中世纪工程的宝贵象征。

位于巴黎市中心,高90米,用玻璃、石材和木材建造而成。

它有850年高龄,历经16世纪的动乱、18世纪法国大革命,多次被翻修。

在名著《巴黎圣母院》,雨果花了整整两章,对它的历史、构建进行描写。

“这所建筑的楼层数以千计,科学的幽暗洞穴在其内部纵横交错;在其表面,艺术极尽赏心悦目之能事,蔓藤花纹、玫瑰花窗和各种小花饰争奇斗艳…”(译林出版社,2016年9月第一版)



不少人亲见过巴黎圣母院,参观钟楼、欣赏雕花玻璃,但如果不是行家,也许并不能,清晰无误地说出它的建筑框架。

直到那场大火,把巴黎圣母院的架构,赤果果地暴露出来。


百根橡木构成的十字屋顶、90米高的中央尖塔、重500吨的脚手架…        

屋顶木材下覆盖拱顶,石拱顶上有三个大洞,28座飞扶壁环绕教堂…

正面矗立着两座雄伟的钟楼,内部挂着十座巨大的铜钟,直插巴黎上方68米的高空。

高达33米的墙上,镶嵌了3000多平方米的彩色玻璃…


遗憾的是,这是一个受伤惨重的巴黎圣母院:穹顶大开,到处焦黑。

尽管,包括主入口大门、两座塔楼、两座钟楼在内的主体结构,得以保全...

三面直径达13米、超过1100块彩色玻璃板组成的玫瑰窗,完好无损...

堂内的祭坛,30%的艺术品,以及早先被带出大教堂修复的16尊铜像等,幸存...


但情形并不乐观。

此时的大教堂,犹如一座巨大的纸牌屋,如果拱顶倒塌,飞扶壁的重量将压向33米的高墙,造成致命性的坍坏…


巴黎圣母院亟待一次大救援。

2019年4月15日大火当晚,历史古迹首席建筑师雷米·弗洛蒙,就冒着生命危险,与消防员一起进入了教堂内部…


这部《古教堂大救援:争分夺秒拯救巴黎圣母院》由BBC团队长期跟踪拍摄,记录了由工匠大师和精英工程师组成的团队,奋力挽救巴黎圣母院的灾后一年…

这部片最近上线B站,看过的网友打出高分8.8。

有人评论:充斥各个学科的专业术语,竟不知不觉看完了。致敬、泪目…援救过程困难重重,求不得快,也根本快不起来,每一步都要谨慎进行,毕竟它太重要了。


事实上,历经近千年的沧桑,巴黎圣母院,并不是第一次陷入修复危机。

它的建造过程耗时几个世纪,那时并没有专门教授建筑的学校。

建筑师和工人们主要在现场学习,一路上的阻碍层出不穷。


巴黎圣母院的前身,是斯德望教堂,始建于公元4世纪,规模大了近一半,但它也因遭遇火灾几次被重建。

后来,随着宗教纷争、法国大革命,巴黎圣母院面貌逐渐变化,也被忽视,走入破败。

直到1831年,雨果写下《巴黎圣母院》,痛斥它“伤痕累累”,这座建筑才被重视。

那时,一项耗资1.7亿英镑的修复计划,让巴黎圣母院拥有了著名的屋顶:750吨重、由木材和铅制成的尖塔。


很难去评估,2019年的火灾,在巴黎圣母院历年遭遇的浩劫中,毁灭强度和重建难度指数排名。

一年来,建筑师、石材科学家、地质学家、玻璃科学家、绳索作业员、木工…为了修缮这座建筑,各学科的专家齐齐出动。


《古教堂大救援》展现了罕见的专家跨领域合作:

有的建筑师,致力于为巴黎圣母院创建数据模型,细致到每块石头、每根木材和每颗铁钉,以为修复工作提供蓝图…


有玻璃科学家,使用手持式数码显微镜,调查彩色玻璃上铅粉的含量,制定策略,清洁每一块玻璃板…


有石材科学家,计算石材的孔隙度;有地质学家,研究石头的来源,到巴黎地下最深的石灰岩层,寻找替代石材…


就连木屋顶,也找到了最合适的替代者。

绳索作业工作人员,先将拱顶上烧焦的木材进行分类、标记代码,再由精通失传的中世纪木工手艺的工匠,伐了一棵棵橡树做切割…

他们既要协调所有事,又得快速行动。


一切都不容易。毕竟,巴黎圣母院还处在危险的境地。

受损的拱顶,可能坍塌…

还有比一架大型喷气机还重的脚手架。它们全靠四个纤细的支柱支撑着…   

为了保证安全,运动传感器被安装在脚手架中,一旦出现晃动的迹象,警报声会传递给现场,所有工作人员就得立马疏散…


重建工作一度被卡在稳固阶段。

比如,脚手架的修复。

团队计划在四周架起,三组巨大的钢格架梁,将脆弱的上部捆绑在一起,再于两侧建造更多脚手架,在上方铺设钢梁。算是临时屋顶。


比如,28面飞扶壁的巩固。

工人们花了5个月,在外侧的飞扶壁下,搭建了木质结构,以防拱顶坍塌,飞扶壁会压垮墙壁…


威胁生命的,还有,有毒的铅尘。大教堂屋顶上覆盖着200吨的铅,大部分都在火中熔化,覆盖了每一处表面,现场被高度污染。

因此,一旦进入巴黎圣母院,所有人必须全身穿防护服,离开时,则要脱下并丢弃所有衣物,清洗设备,并冲洗自己。


2016年,国产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曾让我们了解文物修复。

这次,《古教堂大救援》算是填补了我们对于建筑修复的认知空白。

修复,简单的两个字,之于建筑来说,却汇集了那么多学科,要求每个工种都得专业、每个环节都要细致。


而除了修复,工程师和设计者们,也在尝试做一些创新和防微杜渐。

比如,为防止修好的巴黎圣母院再度“浴火”,科学家做了等比例的木屋顶结构模型,进行焚烧实验。

测试结果启发他们,将在重建中为屋顶的木材设置缺口,做“防火墙”…


比如,为彩色玻璃加装通风环保玻璃…


还有向全世界征集的新尖塔外观,带有万花筒般尖顶的镜面屋顶、太阳能天花板、彩色水晶设计…


巴黎圣母院,中世纪工程学的巅峰。拿破仑、亨利六世在这加冕,雨果由此创造了卡西莫多的传说。

它是法国的心脏,也是世界绝无仅有的艺术和历史地标。

它吸引了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的人。每一个立面、每一块石头,都展现了人类点滴的智慧、技术和艺术打造能力。

巴黎人说:这座建筑物本身,让人产生了信念,即使对于无神论者。


《古教堂大救援:争分夺秒拯救巴黎圣母院》中,有个片段耐人寻味。

熊熊烈火中,最可能化成灰的树木屋顶,居然完好无损地将年轮留存下来,甚至,包括当年伐木工人,做的记号。

时隔600年,它们年代久远,却又看起来像是昨天才刻下的…


对比着一根大概1635-1637年被切割出来的橡木,2020年的木匠说:我希望我们的祖先能够满意。


这是浴火重生。更是,传承。

建筑,也许会被侵蚀,会遭厄运。但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对艺术的敬仰和追求,是永远不会灭亡的。

梁文道说:对于任何文化遗产损失的惋惜或悲伤,是一种人类共通的认知和情感。正是基于这种共同的情感和认知,我们才可能避免更多野蛮。

正如这部片末尾,有人说:

那场大火提醒了我们,这是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中,多么重要的部分。

后台回复 拯救巴黎圣母院
获得观看链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7 03:32 AM , Processed in 0.051542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