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74|回复: 0

[人世间] 《中国人的一天》第3644期:七旬老人制鼓40年一面鼓卖7000元 儿子放弃电商回老家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18 08:21 AM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七旬老人制鼓40年一面鼓卖7000元 儿子放弃电商回老家学做鼓

谢歌美年届七旬,从事制鼓40年。他自信在制鼓这个行业,方圆百里没有比他家技术更好的。他说,“听到鼓声,我就会感觉浑身充满力量!”这种力量汇聚了每一位匠人的核心:缓慢、坚持、耐心。


1.jpg
鼓声气壮山河响彻千里,它记录过无数次冲锋陷阵;它的每一次呐喊都让人添了一分气势,减了一分胆怯。在古代,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作为人与神沟通的媒介,也是人与自然交流的象征物。

近几年,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追捧让鼓的应用更加广泛,手工鼓的传承虽有些起色,但还是受到机制鼓的冲击。在江西新余,七旬老人谢歌美从事制鼓40年,经历了该行业的跌宕起伏,深刻体会到手工鼓在夹缝中生存的举步维艰,但他仍坚持着上一辈传下来的手艺,还把儿子也拉入行。

摄影&撰文/宋卫华

编辑/波萝 责编/周维

出品/腾讯新闻


2.jpg
谢师傅家的院子就是一个“制鼓车间”

谢师傅家的制鼓手艺是从外公那辈开始的,外公传给了舅舅,到谢师傅这一代没人愿学。舅舅年龄大了之后又患中风,眼看着手艺就要失传,谢师傅本着“艺多不压身”的初衷,开始学艺。

学艺三年,舅舅去世,邻村祠堂派人来向谢师傅订一只大鼓。第一次独自承制大鼓,谢师傅心里颇为忐忑,但“初生牛犊不怕虎”,边制作边回忆熟记于心的工序和细节,独立完成了“Made in Xie”的第一个鼓。


3.jpg
手艺人的手

有首《制鼓诀》,生动地勾画出一只鼓的诞生:紧紧蒙上皮、密密钉上钉、下雨和天晴、都是一个音。鼓匠汇集木匠、 皮匠、 篾匠,三匠合为“独”具匠心。制鼓有着超高的技术要求,包括选材、刨板等十几道工序,每一道工序要求严谨细致,容不得半点马虎。


4.jpg
刮牛皮,去除皮下组织

为了得到上好的鼓皮,每逢墟日谢师傅都要到镇上亲自挑选。市面上常见的牛皮有黄牛皮和水牛皮,这两种皮质各有千秋。但他通常选择八龄以上的黄牛皮,买回家后用生石灰浸泡进行脱毛处理,再用特制的弯刀将其皮下组织去除干净。


5.jpg
抚平牛皮,晒干备用


6.jpg
晒干后储存的牛皮

刮皮的技术十分考究刀功。皮子刮破做不成大鼓,造成浪费;皮子厚薄不均又会直接影响到鼓的音质;刮好的皮子还要画取样的墨线,平铺晒干备用,没有多年磨练难以掌控。当年谢师傅拿废皮练习,仅这一工序就学习一年之久。


7.jpg
拼合鼓身

鼓腔是带弧度的,一般的制鼓选择直木切割成弧形再烘干。但谢师傅的选择却与众不同,他上半年忙农活,寻找弯曲的杉木,锯板时可以根据木头自然生长的弧度多取一块板料,节约成本,物尽其用。

上半年空气潮湿,鼓皮会松、板料受潮,均会影响到音质;不仅如此,随着板料水份的流失,鼓身会产生变形,对于手艺人来说是绝不能接受的。而到了下半年,锯好的板经过长期曝晒,晒到最干,拼合成的鼓腔永不变形。


8.jpg
每一块模板都写满了数字,毫厘偏差都会让鼓身拼合失败


9.jpg
用凿子将鼓身边缘的厚度打薄

打造一面大鼓的木料和宽窄并没有固定的标准,完全是凭着精湛的技艺和积累的经验来制作,拼合鼓身的时候还要保证每一块木板严丝合缝。谢师傅做鼓40余年,只出现过一次失误。一块应为3.6的板记错为3.06,接缝时造成错槽,导致鼓身散架。其实制鼓并没有很高深的学问,就是工序多、繁琐,需要一步一个脚印、锲而不舍的精神,恰恰和做人要循规蹈矩的道理一样。


10.jpg
在打好孔的牛皮边缘均衡地穿好绳索

鼓面的制作是一面优质鼓的重要环节。将准备好的牛皮再次浸泡,使其变得柔软且有韧性。沿着之前画好的墨线打洞,均衡地将绳索穿梭其间。


11.jpg
牛皮盖在鼓腔上后,在这些穿好的绳子间串上小木棍,通过小木棍进行牛皮的拉直、绷紧、平衡。再用木棒敲打鼓身,让牛皮尽量伸展。这些琐碎且繁多的工序考验着匠人的耐心。


12.jpg
拉伸鼓皮,让皮子绷得更紧

谢师傅还会脱去鞋子爬上鼓面来回轻踩,只为让皮子绷得更紧。这样出来的音色更加雄壮、响亮。蒙好鼓皮撬动木架底下的千斤顶,使牛皮受力不断拉伸,剩下的就交给阳光与风。等两三天后鼓面干透,声音满意的话开始画线钉钉。


13.jpg
画好墨线,开始钉钉,可以选择竹钉、钢钉或铜钉


14.jpg
钉好后,去除边缘多余的皮质


以前的鼓钉是用刀一颗一颗削出来的竹钉。随着技术提高、社会文化以及审美等各方面因素的变化,鼓箍和鼓钉都被金属件取代了。钉好后可以给鼓皮松绑,切除多余的部分。鼓的另一面也需重复着同样的工序。除去备料的过程,做一面大鼓至少要一周时间。


15.jpg
贴上红纸,写上吉利的词汇

完成好的大鼓,会贴上红纸图喜庆,写些吉利的词汇。鼓身并不上漆,而是保留木质的纹理,卓显古朴、大气。光泽来源于细致的打磨,就像人生来源于岁月的沉淀。

40多年的制鼓经验让谢师傅与鼓之间有了深厚的默契。他做的手工鼓,从鼓中心到边缘能敲出高、中、低三个声部。但谢师傅却感叹成熟的制鼓手艺人越来越少,不过他略感欣慰的是,在浙江义乌做电商的儿子谢丹桂去年回乡,愿意和父亲一起做鼓,让这门手艺得以传承下来。


16.jpg
谢丹桂给等待提货的大鼓盖上旧皮防尘

按照新余的当地习俗, 逢“立春”建祠堂、办喜事,都是需要进祠堂响鼓的。如果哪一年有两个“立春”,那这年的订单就会相当不错。这种专供祠堂和寺庙使用的大鼓主要销往在赣西北区域。根据鼓的规格大小、用料不同,价格在5000-7000元之间。每次客户来提货,看到鼓做得好都非常满意,好口碑为歌美制鼓赢得了更多的订单。


17.jpg
谢歌美一家和他们制作的鼓

2019年九九重阳节,谢氏父子应邀参加新余市美丽乡村文化活动,现场进行制鼓技术的展示。谢师傅非常自信,在制鼓这个行业,方圆百里没有比他家技术更好的。“如今制鼓不仅可以养家糊口,重要的是听到鼓声,我就会感觉浑身充满力量!”这种力量汇聚了每一位匠人的核心:缓慢、坚持、耐心,更代表了中华传统的文化、民族信仰的根基。

腾讯新闻-出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www.hutong9.net

GMT-5, 2025-8-11 05:32 AM , Processed in 0.065243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