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源济 于 2019-12-18 01:42 PM 编辑
冬天里的一把火:库舰失火会否终结俄海军的航母时代
新浪军事 2019年12月17日
最近有关航母的新闻一个接一个:先是中国国产航母南下,有关某吃辣大省人民喜提首艘国产航母的传闻不胫而走;12月10号,英国海军“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正式服役,抢先一步拥有两艘大型航母;在航母领域消沉已久的俄罗斯,也因为12号“库兹涅佐夫”号航母的一把火意外登上了头条。“库兹涅佐夫”号的这把火,到底会是凤凰涅槃,还是会成为压垮俄罗斯大国海军梦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在“库兹涅佐夫”号起火后,一度传闻过火面积达600平方米,俄罗斯紧急服务部门的发言人称,火灾起因是动力舱的焊接作业。但起火位置位于这艘航母的动力舱,在此前的维修作业中,俄第35修船厂曾经用4座新型的KVG-6M锅炉更换了库舰上具备“光学隐身”能力的KVG-4型锅炉,这次意外起火恰恰发生在此前刚刚维修过的动力舱,一旦火灾殃及这些崭新的锅炉,就算此前的维修没有全部归零,恐怕该舰的维修进度条也会大大地倒退。
“库兹涅佐夫”号的火灾事故并不罕见,可以说是颇有“火德”的一艘航母。2002年,完成地中海远航并参加救援“库尔斯克”号潜艇的“库兹涅佐夫”号,就曾在维修中因为电线短路发生火灾,火势蔓延到3个舱室,一名试图救火的21岁水兵身亡。2006年,舰上警备队器材仓库再次因电线短路起火,火势经过一个小时才被控制,2名水兵受伤。2009年,该舰在土耳其近海停泊时,主机舱突然起火,舰上一名水兵因一氧化碳中毒而死亡。可以说,除了形形色色的锅炉冒烟,拦阻索断裂等事故之外,火灾的阴影一直伴随着俄罗斯海军的航母独苗。
作为苏联在大型航母领域的后期作品,“库兹涅佐夫”号在设计时对损管下足了功夫,在机库、机舱和指挥室等关键部位配有28部自动喷淋消防装置、48台泡沫灭火器和18台供水涡轮泵,并由“克拉-М”型自动消防灭火装置进行统一控制,另外在机库区域还铺有6层特制石棉防火帘。不过维修时这套系统并未处于工作状态,但即使它处于运转状态,能否派上用场也很可疑。俄制损管系统的性能有口皆碑,2008年11月8日,俄罗斯租借给印度海军的阿库拉级核潜艇“海豹”号(后改名为查克拉II号)在日本海行驶时,艇上火灾报警系统意外启动,迅速释放出大量氟利昂气体(没错就是那个臭氧层杀手),艇上20人因窒息身亡,另有21人受伤。
目前,除了过火面积和人员伤亡数字之外,俄方并没有披露更详细的受损情况。对于百病缠身的库舰来说,目前至少可以肯定的是,2021年修复完成返回俄海军服役已经不可能了。在此前的PD-50浮船坞沉没事故中,一台重型起重机在库舰甲板上砸出了面积20平米的大洞,威力堪比一枚航空炸弹直击,全舰52处受损。俄方当时尚乐观预计称问题不大,不会影响工期。而此次火灾后俄方迟迟未披露受损情况,说明库舰可能真的遇到了大问题。能不能继续修复也要打上大大的问号。
俄罗斯海军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一度拥有5艘航母。1993年3艘“基辅”级航母相继退役,剩下“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和“库兹涅佐夫”号两艘航母搭档,原本也算是当时数一数二的拥有双航母的海军,彼时的“瓦良格”号仍在乌克兰港口吃灰中。但“戈尔什科夫”号在1992年舰艉机械舱发生火灾并波及到轮机舱,随后一直在码头维修。1994年,该舰动力舱发生锅炉爆炸事故,彻底丧失行动能力。
俄海军原本预计要在1995年完成维修,但迫于经费拮据,这一计划随即被取消,俄海军随后宣布退役并出售该舰。“戈尔什科夫”号最后成为印度海军的“超日王”号航空母舰。在石油收入锐减的今天,俄海军同样面临经费不足的问题,“库兹涅佐夫”号对俄海军除了象征意义之外,还有多少实际价值,是非常值得怀疑的。
2018年4月,俄联合造船集团公司与国防部签订合同,对“库兹涅佐夫”号航母进行维修,除了更换半数因为滚滚黑烟而恶名远扬的高压锅炉,还将配备新的防空系统,包括“铠甲M”近防武器系统。此外,多次发生断裂,导致数架舰载机坠海的拦阻索系统也将全面更换。但舰上大部分的电子设备和武器,包括舰岛上的“天空哨兵”无源相控阵雷达和飞行甲板前部的“花岗岩”导弹垂发装置都将得到保留。
整体维修工作以常规的维护为主,工作量与我国“辽宁舰”此前入坞维护相当。但浮船坞沉没和动力舱起火的接连打击,已经大大提高了这一常规维护的成本。此前浮船坞沉没事故已经造成了7000万卢布的损失,如果此次火灾再度重创刚刚维修好的动力系统,经费拮据的俄海军是否有耐心将好不容易完成的更换锅炉工作重来一遍,是一件十分值得怀疑的事。因为即使库舰完成维修并服役,其实际战斗力与此前相比也不会有多大变化,舰上电子设备老化的问题仍然存在。
俄海军对维修库舰的态度此前已经初露端倪,在接受俄媒访谈时,俄海军退役上将卢瓦列夫说:“拥有航空母舰,对俄罗斯来说,有益无害,但我认为,这不是当务之急。我们还有其他更为重要的力量需要发展,例如,弹道导弹潜艇、巡航导弹潜艇以及航空兵,二者(原文如此)协同作战,就能顺利解决防御问题。”近年来,俄罗斯军费连年下降,2019年。俄罗斯军费总额仅为430亿美元,仅为印度三分之二,库舰返工的高额成本,也许会成为压垮这艘百病缠身的大型航母的最后一根稻草。
由于唯一的航母长期缺席,俄军舰载战斗机部队目前只能在陆上训练设施进行训练。目前俄罗斯海军一共有两个舰载战斗机团,分别是装备苏-33和苏-25UTG的第279团和装备米格-29KR/KUBR的第100团。由于资金短缺,俄罗斯海军已经放弃了位于克里米亚的"尼特卡"海军飞行员训练中心,全部训练集中到位于亚速海沿岸的叶伊斯克舰载航空兵飞行训练系统。长期得不到上舰的机会,俄军舰载战斗机飞行员的技战术水平下滑不可避免。
对于仅有一艘航母的国家而言,当航母入坞维修的时候,要保持飞行员的上舰资格,最常见的办法就是“蹭”其他国家的航母。在法国“戴高乐”号航母入坞维护时,法军的“阵风”和E-2C就长时间部署于美国航母进行训练,“阵风”略微下垂的尾喷管,一度让美国舰员头疼不已,一不留神就被吹翻。阿根廷海军航空兵在失去“五月二十五日”号航母之后,也曾借用巴西海军的“圣保罗”号进行训练。在“圣保罗”号退役后,虽然阿根廷的“超军旗”由于采用钢索牵引弹射,无法兼容美国航母,但也在美国航母上进行过多次触舰复飞训练。
对于俄罗斯来说,自己一手打造的印度海军“超日王”号航母是一个不错的平台。“超日王”号上部署的主力舰载机也是俄制米格-29K,俄军米格-29KR借用印度航母进行训练,理论上不存在任何障碍。但更大的苏-33对4万吨级的“超日王”号来说是个庞然大物,只有中国的“辽宁”号航母和即将服役的国产航母才能满足苏-33的安全起降。但俄军舰载机登上中国航母,目前来看还不太现实。因此在唯一的载舰前途未卜的时候,苏-33的前途就更加令人捉摸不定,或许会加速被米格-29KR取代。
米格-29KR与当年在还叫“第比利斯”号的库舰上起降过的米格-29K完全不同,拥有可控前缘边条,机翼面积也得到加大,还采用了单双座共型设计,航电也得到全面更新。整体设计与米格-29M/M2和米格-35大体相同,后两者也仅仅是简单地去掉了米格-29K的机翼折叠机构,但同一位置仍然能看到折叠翼的痕迹。由此米格公司的精明可见一斑:利用印度的研发经费,实现对米格-29家族的全面改进。同时海陆通吃,即使舰载型米格-29K的销售堪忧,依然可以通过出售空军型的米格-29M/米格-35挣钱。就算俄军的航母时代就此画上句号也是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
但俄罗斯海军的前景就没有这么乐观了。目前,俄国防工业集团下属的舰船设计局仍然有多个航母设计方案,包括老牌的涅瓦设计局9万吨级的“海牛”航母方案以及克雷洛夫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的6万吨级常规航母方案。但从俄罗斯卫星网披露的信息来看,在俄罗斯2018-2027年国家军备计划中,并未出现关于建造新航母的内容。这意味着直到2027年,甚至到2030年,俄罗斯都不可能建造新的航空母舰。库舰霉运缠身,新航母遥遥无期,俄罗斯“模型强国”的道路,可能还要一直走下去! |